【先進典型】知識的渴望——黃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二

20世紀70年代初,距離黃久生家不到1裡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東坳小學,琅琅的讀書聲不時傳到小久生的耳朵裡,讓他聽得入神。每到此時,母親總是摸著他的頭頂,輕輕地說:“

等你大了,也去上學。記住,認字多,本事就大!

母親去世後,黃久生儘管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妹妹,比同齡人多了加倍的艱辛,但是一坐在教室裡,對知識的渴求就佔據了他的全部身心。“認字多,本事就大!”這成了黃久生學習的不竭動力。

下雪天,他不想漏掉一節課,冒著雪往學校跑。雪水浸透了黃久生張了口的破單鞋:“凍得骨頭縫兒都疼!”村裡葉先珍大娘看見,連熬了兩個夜晚,給小久生和妹妹各做了一雙新棉鞋。

學校很簡陋,泥巴做的課桌,學生們自己帶凳子到學校,久生沒有,不是同學帶他坐,就是自己搬塊土坯豎起來當凳子。時日移轉,黃久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升上了初中。

初一一學期的學費是1塊8毛錢。這對40多年前的黃久生來說,實在是一筆鉅款。家徒四壁,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黃久生就去家旁邊的洪山寨撿柴火賣。要趕早集,半夜就得上山。黃久生嚇得腿肚子直抽筋,他一邊唱著變了調的山歌給自己壯膽,一邊把撿好的柴火捆起來。天天吃不飽,久生個子比同齡人要低得多,柴火捆比他人還高。步行十幾公里賣給鎮上炸油條的店鋪,店主見他滿肩膀的血印子,二話不說收下柴火遞給他兩毛錢,有時還包兩根炸好的油條給他。

“我知道那點柴火根本不值兩毛錢,那是人家幫助我。”黃久生回憶說。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佈置了一個作文《我的理想》,班裡的同學有的寫科學家,有的寫飛行員,有的寫工程師。黃久生的理想是長大了當一名大貨車司機,“貨車司機可以多拉貨,多掙錢,我就想回報那些給我飯吃、給我衣穿、幫助我的人。”

家境困難,高中沒有上完,17歲的黃久生揹著一床破舊的被子北上鄭州建築工地,走進社會這所大學堂。

最開始在工地上的活兒是拉運土車。別人怕上坡,黃久生怕下坡。因為他人輕力氣小,下坡車子往下衝,沉重的車斗把不到100斤的久生掛在車把上。工友們哈哈大笑,戲言這是工地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工友心疼他,開始讓久生跟著工地上的大師傅學技術。

從小工到大工,從徒弟到師傅。黃久生如飢似渴地學習鑽研建築技術。他越來越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他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買了建築方面的書。他用工地上的下腳料釘了一張課桌,一有時間就在工棚裡讀書。每晚伴著工友們的鼾聲,他點著蠟燭自學。白天在工地上幹活實在太累,有天晚上他看著看著就睡著了,蠟燭燒焦了他的頭髮,點燃了小課桌。憑著堅強的毅力,黃久生取得了平頂山工程學院的大專文憑,成為一名年輕的項目經理。

1986年,黃久生開始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出外闖市場。從最初的40多人,到上百、上千、上萬人。

2005年,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黃久生被任命為書記。他麾下的農民工更多了。如何破解管理的瓶頸與難題,更好帶領家鄉的農民工兄弟致富奔小康?黃久生萌生了去北大學習工商管理的念頭。

經過3年的不懈申請,2013年8月的一天,黃久生坐到了時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冒大衛和副院長張志學面前,得知黃久生的經歷後,他被破格錄取。面試時,張志學提了一個條件,讓黃久生把自己的故事講給新生聽。一個農民工,去中國頂級商學院的開學典禮上發言?黃久生不敢想象,但還是點頭答應了。

9月1日,堪稱世界政經學界精英的開放式舞臺的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迎來一位特殊的發言者——吃百家飯長大、打赤腳上學、提灰搬磚打拼出來的農民工黃久生。

【先進典型】知識的渴望——黃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二

黃久生在北大發言(資料圖)

黃久生的講述,數次被掌聲打斷。臺下數千名本科、碩士、博士、MBA、EMBA精英被他的人生所打動。

年過半百的黃久生在百年燕園裡開始瞭如飢似渴地學習,寬敞明亮的圖書館裡、綠蔭匝地的林蔭下……他啃下一部又一部艱深的“大部頭”。

4年後,作為唯一獲邀的校友,黃久生再次登上北大百年紀念講堂,為1300多名光華管理學院的新生講述“開學第一課”。

如今,黃久生從大別山區帶出15000多名農民工,其中5600多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能為家鄉帶回6億多元的勞務收入。黃久生經常對大家說:“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在工地打工也一樣。”他開辦農民工夜校,組織大家在工地上傳幫帶,讓人人都成為能工巧匠;他帶領他們承建了數以百計的高樓大廈,其中兩次問鼎國家建築最高獎——魯班獎,摘得過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還有七十多項獲得省、市優質工程,被業內譽為“建築界的鐵軍”。

【先進典型】知識的渴望——黃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二

黃久生承建的項目獲獎(資料圖)


文: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龔立堂 蔡 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