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


“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然而這則寓言卻並不是如此簡單,只要你真的嘗試著去學一學別人走路,就會明白,其中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寓意。

“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經常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有一天,他聽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於是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邯鄲學步”你真的看懂了嗎?原來我們一直矇在鼓裡​這個邯鄲學步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它蘊含的道理卻並非“不要一味模仿別人而失去自己”這麼簡單。

人如果過度使用主觀意識去控制自身行為,就容易導致自身行為方式與自然所賦予的機能產生偏離。走路是自然賦予我們的機能,但同樣是走路,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走路,和下意識地去走路就不一樣。下意識地走路與身體機能自然相和,有意識地走路,可能反而像邯鄲學步一樣,變得連路都不會走了,可見主觀意識控制行為對人的損傷之大。我們有時候一些下意識的動作靈敏無比,比如桌上有筆忽然掉落,然後自己下意識的伸手去接,動作就很靈敏。但有意識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原因也在於此。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老召先生”,你的關注就是在下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