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最近用微信的過程中,發現幾處特別的設計,仔細研究了一番,有些思考。並對其中一些設計,向微信的產品經理做了求證,一併跟你分享一下。

微信作為一個月活近 11 億的產品,每一次調整都面臨著海量用戶的檢驗。

或許有時候,不動,對微信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據說,微信內部推一個新功能的過程很漫長,漫長到團隊有人走了,還沒有上線。

可能是對群體用戶的把握需要時間和思考去做決策和測試,因為體量實在是太大了,每一次改變,都是在做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

這讓我想起有一年微信對Android和iOS客戶端做設計風格的差異化,直接把Android版改成了Android官方推薦的設計風格,底部tab改成了頂部tab。

結果遭到了用戶的一片罵聲,很多人表示不習慣。之後微信又改回了iOS風格的底部tab,並一直沿用至今。

之後,微信在產品設計上變得越來越謹慎,對於一些調整和新功能也顯得越來越有耐心去打磨和實驗。

今天要說的這兩個走心設計,能看出來微信團隊對於產品設計的細膩和走心。

看一看

近期,公眾號文章底部的“好看”變成了“在看”,原因或許是“在看”的感情色彩不那麼強,更中性。而“好看”傳達了一種情感傾向性。

公眾號文章的類型非常多樣化,如果是一則受災通告或者是一則訃告,點“好看”則實屬不妥,而“在看”只表達了讀者的一個狀態,類似於“已閱”。

另外,“看一看”中的另一個設計,給點“在看”的人“點贊”。也就是圖中第一個點“在看”的人名右上角的小愛心。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我跟微信看一看的產品經理聊了下,這麼設計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給點“在看”的人正向激勵,鼓勵發現更多好文章;第二個是通過這種鼓勵發現的機制,扶持一些腰部和尾部的號,讓他們有曝光的機會。

兩者作用對象不同,給文章“在看”是分發到“看一看”的信息流中,給“在看”的行為“點贊”,是給在看的人正向反饋。就像我們發朋友圈有人點贊,下次還會再發一樣。

A推薦文章,B認可A,A再推薦更多文章。本質上是一個正向激勵循環。

最初,這個功能開始帶給我的是疑惑。事情源於我爸給我的文章點了“在看”之後,又點了個“贊”。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一開始我還很好奇,公眾號文章明明已經取消了點贊功能,為什麼又出了個“贊”。

並且,我爸的微信頭像還沒有加載出來。就懷疑這是個bug。

我重複試了,並且關閉微信重新啟動後發現,我爸的頭像也還是沒加載出來。可以確定,這是一個bug。

後來向微信產品經理諮詢了一下,這個“贊”並不是給文章的,而是給“在看”文章的人點贊。

只不過,當時第一個點“在看”文章的是我自己,然後我爸給我點了個贊。所以,讓我誤以為是給我的文章同時點了“在看”和“贊”。

然後我又仔細看了下,發現在給文章點“在看”的好友中,我只能給第一個“在看”的好友點贊。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只開放給第一個點“在看”的人點贊,這個考慮也許是微信的實驗,也許是剋制。一方面看用戶數據,一方面聽用戶反饋。

行為反應在數據上,數據某種程度上反應事實!

在接下來的微信更新中,這個只限制給第一個“在看”好友點讚的功能可能會放開,可以給所有“在看”的好友點贊。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在看的人多了,用戶該給誰點贊呢?選擇成本隨之上升。

對於超過 50 人“在看”的文章,目前在“看一看”流中是把“在看”的好友全部隱藏的,只顯示了有 50 + 朋友看過。

也許這是微信解決“選擇成本高”這一問題的方案吧。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在實際體驗下,這個設計在最初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疑惑。

我也讓我老婆看了下,在無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她都不知道那個小愛心是可以手動點擊的。

可能是受朋友圈點讚的習慣培養,已經出現在朋友圈點贊列表裡的人,是不能再次點讚的,所以會有這個慣性思維。

在“看一看”上線後的這段時間裡,在“朋友算法”和“機器算法”間,我更傾向於“朋友算法”。

一方面,想了解朋友們都在看什麼,另一方面,感覺這種內容推薦會比“機器算法”更有溫度。

朋友圈

我們在轉載一篇文章或者發照片到朋友圈時,通常會附上一段文字描述。這段文字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手動打字輸入;一種是複製粘貼。

微信對這兩種來源做了區別設計,如果是手動打字輸入的文字內容,在發佈成功後,你在朋友圈信息流看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當文字內容超過一定行數後(目測是 5 行),超出部分的文字會被摺疊起來,並且有個“全文”按鈕,點擊後可展開顯示全部文字。

這個功能被很多人玩得很溜,經常用來製造一些小意外。

另一種方式,如果你的文字內容是複製粘貼來的,在發佈成功後,在朋友圈信息流看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微信那些走心設計

同樣是轉發文章,同樣的文字,因為輸入方式的不同,朋友圈的呈現方式不同。

這種方式下,如果想查看全文,需要點擊縮略的那行文字,然後會進入一個新的頁面,並不會像第一種方式一樣停留在朋友圈信息流列表。

這種設計的考慮是什麼呢?

我試著來逼逼一下,不一定準確,僅代表個人觀點。

首先,從用戶行為上看,第一種方式是用戶手動打字輸入內容,第二種方式是複製粘貼內容。

這兩種行為方式在用戶所付出的成本上是有差異的,手動輸入,一般是個人感受、想法等,需要經過一定的思考,創作成本高。

而複製粘貼,通常是複用現成的內容,表示認同和讚許,類似於一次“轉發”操作,創作成本低。

如果微信認為用戶經過思考發佈出來的內容更具備原創價值,則會給與更好的展示機會。讓閱讀者能預覽一部分,考慮不可能展示全文,所以展示前 5 行,剩餘的摺疊。

如果微信認為複製粘貼的內容是一種非原創的轉發,則會降低內容的展示權重,對內容做可見度更低的展示,所以用一行默認預覽,且需要進入新頁面查看全文。

試想一個場景,如果有一篇文章在你的朋友圈被大量轉發,轉發配文中,一種是自己的手寫讀後感,一種是複製了文中的一段經典語錄。

從概率上說,手寫的讀後感重複率會很低,所以就算轉發的內容一樣,至少你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觀點,所以用了“全文”展開的方式,在閱讀體驗上會好一些。

相反,如果複製粘貼的內容也用“全文”展開的方式來展示的話,你的朋友圈就充斥著大量重複的內容,刷屏既視感很強。

當然,對於經常在PC端編輯文字然後發送到手機上覆制發佈的人來說,這種情況也是確實比較尷尬。

像我自己就比較習慣把平時一些想法記錄在錘子便籤,並且會反覆修正自己的想法,覺得成熟時再複製發朋友圈。

對於一款產品,不可能兼顧所有的場景,尤其是對於微信這種巨大用戶體量的產品,每一次調整都像是在做一場社會實驗,蝴蝶效應和不可預知性都比較強。

最後,你要不要給這篇文章點個“在看”,並轉發到朋友圈附上你的原創想法,驗證一下,我所說的是不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