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在「佛學·拾陸」中,我們提到阿闍世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篡奪了國王的位置,還打傷了佛陀,犯下了兩個無間罪業。因此他本人非常的害怕死後會墮入無間地獄,於是請教了佛陀是否有補救的辦法,佛陀於是循循善誘對其進行了開導,並且告訴阿闍世王你不一定有罪。

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解的主題,歡迎關注“王庶文講壇”的「佛學」內容。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萬般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在佛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暫時先不定論這世界是否有“因果”的存在,但是我們人類認知世界的思維確實是“因果”的,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上一講中佛陀告訴阿闍世王:你父親之所能夠成為國王,是因為他的前世非常信奉佛祖,大肆供奉諸佛所以得到了可以成為國王的果報。但是,反而言之,如果他不供奉佛祖,就無法成為國王,不成為國王你就沒有機會殺掉他,所以如果你有罪,那麼諸佛都有罪。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所以無論什麼事情,其實都可以從前世去找到根源,這就是“因”,而“果”就是“後報”了。有了這一段理論基礎,佛陀又繼續對阿闍世王說:你的父親在某一世的時候依舊是國王,一天他外出打獵,卻一無所獲,正在生悶氣的時候,忽然有一位仙人路過。你父親居然命令手下的人,將這位仙人給殘忍殺害了。

仙人死的時候動了真怒,賭咒發誓說:“你叫啥人殺死我,翻了意業和口業,來世我一定要用同樣的方法弄死你。”佛陀說到這裡,稍微頓了一下,留給阿闍世王思考的時間,然後接著又說:你父親前世殺掉仙人後,也如同你一般深感後悔,於是將仙人的屍體收拾起來,每日供奉,最終也沒有墮入地獄。

佛陀在開導阿闍世王的時候提到了意業和口業。心念動是意業,嘴巴動是口業,如果親自去行動那麼就是身業。佛陀還說:意業、口業的報應相對較輕一些,如果犯下身業那麼報應就很重了。你父親現在這一世得到了善果,卻也遭到了惡果,這一切都是因果的顯現而已。你殺死了你的父親,其實也離不開因果,為什麼你就一定認為自己會下地獄呢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四狂

佛陀接著解釋說:眾生有四種癲狂,分別是貪狂、藥狂、咒狂和本業緣狂。一個人因為發狂而犯下的過錯,如果能夠虔心懺悔的話,那麼所受的報應是會被減輕的。就如同你的父親殺死仙人之後,深感懊悔,每日供奉仙人的屍骨,所以只是受到了這一世被親子殺害的報應,並沒有下地獄。

“四狂”也是一個基礎的佛教概念:“貪狂”指的是人在某一時刻貪慾萌發,自身不受控制而做出出格的事情;“藥狂”說的是一個人因為吃錯了藥,導致的精神錯亂:“咒狂”是一個人被人下了詛咒,發瘋了;“本業緣狂”指天生的瘋子。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佛陀講到這裡,是在告訴阿闍世王,他殺死了父親其實是受到了“貪狂”的控制,並不是本意,就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突然發病滿世界亂砍人是一樣的,

在之前的內容中我們就知道佛學判定一個人殺生罪業成立不成立的核心觀點是“善惡動機”。

阿闍世王在殺死自己父親之後感到了惶恐和不安,就足以證明他並沒有真的想要謀奪家產的動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此還專門請教了佛陀,弄清楚前因後果之後,發心懺悔,真誠的跟隨佛陀學習。

佛陀接下來運用比喻繼續寬慰阿闍世王說:世界上的俗人都會把幻術師變換出來的事物、山谷裡的迴音、夢中的事情當做是真實發生了的,那是因為他們的智慧未能打開,看不到是“因果律”下“六大”聚合所導致的。“殺人”其實一樣,俗人都以為是真的,但是各位佛祖卻能夠知道前因後果,不過是因果循環的報應而已。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好了,關於“「佛學·拾柒」-因果不虛與四狂”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被害者被殺害,其實也是業報中的一環,是因果報應;第二、因為“四狂”而犯下的殺生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減輕果報。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佛學·拾柒」-受到“四狂”控制而殺生,要如何才能減輕罪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