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與現實之間:再讀溫伯格

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和天文學系教員、Josey Regental科學教授,197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1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溫伯格不僅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大師,還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的名著《最初三分鐘》於1981年首次由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後,成為國內經久不衰的科普暢銷書。這本《湖畔遐思》出版後,更是被視為跨越科學與人文的經典著作。

毫不誇張地說,溫伯格無愧於諾貝爾獎的評語:一位真正的智者、卓越的理論物理學家。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 理查德·道金斯

他是一位能寫出富有啟迪性且能觸動人心的作品的大散文家。

——紐約時報記者 詹姆斯·格蘭茨


經典 | 在科學與現實之間:再讀溫伯格

科學是一門不斷積累的事業,我們在認識與實踐的道路上反覆探索。尤其是19世紀以來,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越,這都要歸功於科學家的貢獻。

說到科學家,我想很多人都會和筆者一樣,尊敬他們、崇拜他們,因為他們客觀嚴謹,他們推陳出新,他們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了宏觀的宇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微觀的世界,還將理論付諸實踐,最終造福社會。

史蒂文·溫伯格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湖畔遐思:宇宙和現實世界》是他頗有影響的一部散文集,精選了25篇文章,其中部分曾發表在《紐約書評》上。全書包羅萬象,尤其是作者對科學理論、社會事件等問題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瓦爾登湖》,不經意間就觸發了讀者的無限遐思。

縱覽全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對物理學、宇宙學、自然科學等理論的思考與認識,對軍事、歷史、宗教等方面的思考與認識,對人生經歷的思考與認識。在每一篇文章開始的部分,作者都交代了具體的寫作背景,這些背景與內容一以貫之,從而使內容更具可讀性。內容上,科學、哲學、軍事、政治、人性等交織勾連,畫面交相輝映,讓人浮想聯翩,彷彿作者就在湖畔的屋子裡,手持一支筆,寫寫想想,想想寫寫,天下大事便盡收眼底了。同時,作者文采飛揚,妙語連珠,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

愛因斯坦也會犯錯

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明顯加速,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力量。科學家也由此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很容易對大科學家頂禮膜拜,敬仰萬分。然而,科學精神的核心就是質疑精神,科學的進步往往來自於質疑。例如《湖畔遐思》一書多次提到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想必很少有人會質疑他的觀點吧?畢竟,愛因斯坦是開創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的“世紀偉人”。而溫伯格偏偏在《今日物理》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愛因斯坦的錯誤》,明確指出了愛因斯坦的兩個錯誤:一是愛因斯坦認為引進宇宙學常數是錯誤的;二是反對量子力學。對這兩個科學問題而言,更有意思的是,最大的貢獻者是愛因斯坦,最大的批評者也是愛因斯坦。溫伯格在深入思考論述之後也給出了一個非常幽默的評價:也許愛因斯坦最大的錯誤是,他成了自己成功的囚犯。筆者以為,雖然科學家們歷盡千辛萬苦,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引進宇宙學常數是正確的,但這無疑是人類的進步。溫伯格在書中也特別指出:20世紀堪稱是一個物理學家的世紀。相信讀過此書,大家都會驚歎於物理學超乎想象的精彩,書中關於引力、相對論、暗能量、熱力學、量子力學等內容的生動描述和思考,讓人腦洞大開,欲罷不能,彷彿自己也漫步在湖畔、思考著宇宙。

精彩論斷髮人深省

或許我們會有一種慣性的誤解,物理學家與文學家註定是兩條平行線上的人,物理學家會因過度注重科學邏輯,而漸漸失去了文學上的天性;而芸芸大眾如我們,總是被優美而詩意的語句所打動,看到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就頭疼。然而,史蒂文·溫伯格卻是這樣一位思維敏捷、文字激揚的物理學家,他的書中妙言和警語隨處可見。在對軍事、歷史、宗教等方面的思考與認識上,他不悲天憫人,也不自得其樂,既有富有理性的思索,又有易於理解的表述。《榮譽的價值?》一文,作者舉了多個戰爭的例子,有中世紀的,也有一戰和二戰的,先進的武器在各自時代都扮演著“勝利者”的角色,作者最後做了個精彩總結:戰爭為大多數類型的愚蠢提供了充分的機會。文章結尾還毫不客氣地指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況,再次表明了美國陸軍民政部浪費資源的愚蠢,這不僅僅是布什政府的失誤,也是前政府和軍隊所做決策的結果。

直面現實才有未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很多事情,我們想要在現實當中總結經驗並得到啟發,進而得到成長,都離不開及時的自省和認真的思考。從小到大,我們似乎都聽過太多大道理,以至於現在的年輕人動輒抱怨:“我們聽過了所有的道理,但是還是沒把生活過好!”這句話聽起來是那麼回事,卻完全禁不起推敲:再多的道理,都需要自己去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自己的人生;只是簡單地執行命令,不用思考,那是機器,機器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與眾不同的是,史蒂文·溫伯格在書中留給我們的啟示,看起來不像什麼大道理,而是四條樸素溫暖的忠告:①沒有人知道所有的事,而且你也不需要每件事都知道;②當你游泳且不會沉沒時,你的目標應該是波濤洶湧的水域;③原諒自己浪費了時間;④科學史能使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

這幾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反覆品味就會發現這才是源自現實最理性的思考。作者在《寄語博士後》一文中表達了對博士後的殷切期盼,他例舉了牛頓、愛因斯坦、薛定諤等名家的故事來激勵大家:我們羨慕上一代是不對的,進展的機會恰恰在於那些看上去一團糟的物理領域。筆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想回到過去,多半是自作聰明地認為,活在過去一定比活在現在要優秀,其實,人只能也唯有直面現實,才能更好地走向和創造未來。


經典 | 在科學與現實之間:再讀溫伯格

感謝作者韓建滿先生賜稿,也歡迎廣大讀者閱讀我社圖書後寫下你們的感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創造有價值的閱讀!

敬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科學人文在線(kxrw_kx)

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訂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