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就不要忘記

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又到一年清明時。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生命像花兒一樣恣意怒放,大地彷彿載不動生命的喧囂,天地間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這是一個表彰生命的節日。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在這無邊春色裡,我們踏青,祭掃先人的墳塋,寄託哀思,祈請先人的保佑。這個由來已久的傳統,連接樂和哀,感受生與死,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生命觀。

有外國人在網上問:“中國人為什麼每年都要祭拜先人,他們不是已經去世好久了麼?”

而對於更多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沒有死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人心裡。

01

死亡,不是一種忌諱

阿義小的時候,鬧過一個笑話。

那時候,一家人在聊天,聊著銀行存款選擇哪種方式的利率更高,是活期,還是…

阿義豎著耳朵聽,覺得很奇怪啊。什麼是活期?

於是阿義就問了個問題:“存錢還有死期的嗎?”

在場的大人們都哈哈大笑,阿義的姨婆在旁邊連忙說了幾句,“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為什麼姨婆當時要說童言無忌呢?童言無忌又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人們都很忌諱談不吉利的話題,尤其是和‘死’這個字有關的。

大人們忌諱談及這個話題,甚至忌諱所有與此有關聯的事情。

忌諱,往往伴隨著恐懼。

愛過,就不要忘記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對於「死亡」這件事,孩子往往是問得最多而得到的最少的。

家裡的親人去世,孩子會問;養的寵物貓狗死了,孩子也會問;甚至清明假期,祭拜祖先、參加葬禮,孩子都會問。

發生了什麼事情?爺爺要去哪裡了?我的小鴨子怎麼不會走了?爸爸,如果我(你)死了,怎麼辦?

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談及生與死的話題的時候,你的態度比你談話的內容更重要。

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諱,很恐懼去談及這個話題,那麼無論我們怎麼樣去回應或引導孩子,孩子都會感受到成年人傳遞過來的焦慮與恐懼。

而成年人從容坦然的態度,可以讓孩子無法承受的情感體驗得到抱持。

多次反覆之後,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學會,面對死亡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02

誰也擺脫不了死亡來叩門

作家史鐵生曾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生命是有限的,誰也擺脫不了死亡來叩門。

但生命是樂生厭死的,這是刻在基因上的本能。我們害怕失去自我意識,陷入永恆的黑暗。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曾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個直面「死亡」的節日。

兒時,長輩領著我們去掃墓。

長大後,我們領著自己的孩子前去,像往年一樣清理雜草,用紅漆描塗碑上的字,點香,燒紙,祭拜。然後轉過頭,告訴我們的孩子,和他們講祖先的故事,然後一步不落的點香,燒紙,祭拜。

愛過,就不要忘記


有人說:你和死亡之間隔著父母,當父母離開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不理解人老後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落葉歸根。

後來慢慢理解了,比起春節回家,清明是為了提醒我們:做人,不能忘本。

03

清明,是前人遺留的相片

沒有照相機,人們也許只能記得很少,也許會忘記很多。

對於千百年前的中國人來說,相機是腦海裡的人和經歷過的事,是手中的筆和紙,是墓碑上的時間和名字。

還記得小時候,跟著長輩們踏青掃墓時,他們總會領著我去到這個那個墓碑前,講著先人們的故事:這高祖父中過進士,請他寫春聯的人要排隊;太爺爺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幾間鋪,但愛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藝是全村最好看的……

以前不解,為什麼年年總要講一遍同樣的故事。

愛過,就不要忘記


長大後來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城市工作,為了過上好生活,加過班,熬過夜,拼過命,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種社交場合.

常年漂泊在外,常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從哪來、可以回哪去?

清明節,就是一個讓你回憶起一切的節日。它讓你記起你的來處,記起你的祖輩,記起他們曾經也為生活奮鬥過、努力。

04

清明,要學會以愛告別

有人說:

“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裡,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人們徜徉其間,體味某種特定的情景,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盡情釋懷,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這漫長時間河流裡的一次自我療愈。

在豐子愷記憶中,他幼時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墳。第一天上自家村裡的“楊莊墳”;清明正日,同族五條村,租上兩條大船,上“大家墳”;最後一天才是他們一家幾口上“私家墳”。

在這場年復一年的儀式裡,父輩們談論家長裡短,孩童們嬉笑玩鬧,何嘗不是在告慰祖先:兒孫滿堂,家族興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後,當年的三歲小兒慈玉,已成白髮老人豐子愷,但這些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讓他以愛與溫柔活了豐盈的一生。

自古愛恨離別苦,人有悲歡離合。清明,就是讓我們學會以愛告別,以愛相處。

愛過,就不要忘記


醬總說

科學雜誌《自然》有一篇文章,講述科學家們發現:“遺忘,是大腦的預設功能。”

換句話說,遺忘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刷手機看視頻,今天會刷到很多與以往不一樣的信息。

在這些與平常不同的信息中,我們最害怕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如星落荒野的逝去生命。

在我們共同經歷的這個時代,他們或許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但因為一些選擇,一些堅持,卻如星光照亮過世界。

有人說,當一顆星星隕落,地上的人們只能這顆星星點燈,無能為力。

但記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記住了,他們就沒有真正離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他們的人心裡。

念念清明,念念不記忘他們曾經來過、愛過、活過、為這個世界的美好奮鬥過。

清明,所有我愛著的、愛過的人,願我們好聚好散,以愛告別,不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