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彬專著《海南客家》介紹

客家研究著作《海南客家》介紹

古小彬專著《海南客家》介紹

“客家區域文化叢書”之《海南客家》一書,於2008年4月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隆重出版面世。

《海南客家》是時任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聯誼會副會長、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副執行長兼副秘書長、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 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古小彬,歷經多年辛勤採訪著作而成,是海南省第一部客家研究專題著作。

《海南客家》內容分為八章:客家渡瓊史、客家人對海南的貢獻、客家人的興替與“土客之亂”、客家村落與社團、客家文化、姓氏、客家人物、勝蹟遺蹤,附錄海南客家大事簡記, 配41幅彩色圖片,圖文並茂。


古小彬專著《海南客家》介紹

《海南客家》著者、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古小彬


渡瓊史

客家人渡瓊有八九百年曆史。早在宋朝時期就有梅州人古革、始興人鄧酢、吉安人胡銓等客籍名人渡瓊為官,為海南的人文教育與治安建設作出貢獻。

南宋至明朝時期,客家人陸陸續續從吉水、吉安、大餘、泰和及福建寧化、廣西靈川等地渡海來瓊,生息繁衍。

迨至清朝伊始,直至民國初期,一批批的客家人從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蕉嶺、大埔、興寧、豐順、五華、增城、惠陽、揭西、陸豐、紫金、陽江、茂名、化州、高州、恩平、台山、遂溪、廉江、信宜、順德、花縣、廣州、清遠,廣西陸川、博白、容縣以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幾經風雨,顛沛流離,歷盡萬苦千辛,輾轉來到海南定居,併成為海南生產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文明與進步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人口姓氏

據初步調查不完全統計,海南現有客家後裔約40多萬(還能講客家話的約20多萬),有100多個姓:八、卜、蔡、曹、陳、程、池、鄧、戴、杜、董、範、房、馮、符、付、傅、高、古、谷、甘、官、管、郭、韓、何、賀、胡、華、黃、洪、吉、賈、江、金、柯、黎、李、利、呂、劉、林、梁、藍、賴、雷、駱、盧、羅、廖、毛、馬、繆、莫、歐、歐陽、潘、盤、龐、彭、戚、丘、邱、饒、阮、邵、沈、石、孫、宋、蘇、譚、湯、唐、田、童、塗、萬、王、汪、溫、文、韋、吳、伍、魏、巫、鄔、肖、蕭、謝、徐、許、薛、姚、楊、葉、餘、佔、詹、曾、趙、鄭、鍾、朱、張、莊、周、鄒等。最早來海南的客家姓氏有羅氏、文氏、唐氏等。羅氏於南宋時期分別從吉水和福建寧化遷入,文氏於宋末元初自吉安避難來瓊,唐氏則於元朝末年從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遷來。

人口分佈

海南客家人散居於全省各縣市及島內各個農場。主要聚居地為:儋州市那大鎮、南豐鎮、蘭洋鎮、和慶鎮、海頭鎮;臨高縣和舍鎮、龍波鎮、東江、紅華農場;澄邁縣中興鎮、仁興鎮;瓊中縣中平鎮、灣嶺鎮、黎母山鎮、營根鎮;萬寧市萬城鎮、興隆鎮;陵水縣光坡鎮;屯昌縣西昌鎮;海口市月朗新村。

客家社團

1、客族大同會館:是由儋州市南豐鎮客家人鍾鷹揚和馬來西亞華僑鍾可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籍)、廣東梅州市興寧籍楊夢蕉等,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組織創辦的,會址設在那大海北街。民國八年(1919年),改稱為“渡瓊會館”。

2、儋州市西流客家聯誼會(同鄉會):該組織原稱“客家籍退伍軍人進入西流農場紀念日”,成立於1960年4月11日,是由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蕉嶺縣客家人林桂元、何福然、張漢榮、鍾良勝等為首發起組建的。

3、渡瓊客家那大聯誼會:位於儋州市那大鎮,於1991年1月13日成立。創始人為:古劍鋒、郭坤梅、廖固、曾家風、梁柏松、古鼎芳、古益璧、唐棠、唐智勇、戴祥娣、戴進、黃克銘、黃友華、鍾守甫、梁春田、古小彬、古潔強、古興強、馬興海。黃克銘擔任首屆會長。

4、儋州市客家聯誼會:前身為“渡瓊客家那大聯誼會”,經儋州市民政局批准,於2001年5月8日正式更名為“儋州市客家聯誼會”。劉治堯擔任會長。

5、海南梅州大埔客家同鄉聯誼會:位於海口市,於1995年經楊洪、劉挺生、劉治堯、胡鏡明等精心醞釀籌劃,至1996年10月9日組建成立的。歷屆會長為劉挺生、胡鏡明、林接明。

6、儋州市華僑河婆互助會:於2003年11月經儋州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劉少明擔任會長。

7、海南省總商會(工商聯)客屬商會:於2006年4月經海南省商務廳批准同意成立的,辦公地址設在海口市龍昆南路昌茂花園。陳權中擔任會長。

………

(更多精彩內容,請閱《海南客家》)

古小彬專著《海南客家》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