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聖旨“福澤村”今煥發迷人魅力

近日,記者探訪雷州市唐家鎮墨坑村,瞭解到在160多年前,清•咸豐皇帝曾親口諭旨該村,“特重推恩之典”,給村民誥授榮譽。受過龍恩福澤的墨坑村,後人十分愛惜榮譽,對古民居和古碑刻等文物細心保護,並將良好家風家教世代傳承。該村歷來人才輩出,現今處級、科級幹部眾多,近年沐浴黨恩和惠民政策的扶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鉅變,煥發出迷人魅力。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墨坑村全貌


聖旨“福澤”被譽為書香村

墨坑村距雷州市唐家鎮圩8裡多,1600多人口,人丁興旺。該村先祖於清朝雍正元年由打傘村遷居於此,繁衍至今已有二十八世,有近300年曆史。據稱該村村名的來歷頗為有趣,即是村民築房掘地得一大石塊,形似墨,故美其名曰“墨坑村”,頗具書香味道。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石碑保存完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石碑正上方“奉天承運”幾個大字遒勁有力

該村書香緣厚名副其實:在古代,該村不少先賢通過讀書功成名就,有官職上至正四品者,有任過兵部主事(師級幹部)、工部主事、朝議大夫、中憲大夫等。在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學子勤奮努力、拼搏進取,考取大學的有160多人,其中本科生近100人、研究生9人。至今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處級幹部近10人,科級幹部10多人,被譽為“書香村”。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古民居高牆飛簷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每一座古民居的結構,不外乎高牆飛簷


走進墨坑,只見硬底化的村巷道寬闊平坦、乾淨整潔、四通八達,村道路兩旁綠樹成陰、花繁葉茂,排列著一行行筆直挺拔的路燈,顯得明亮而迷人。村莊早已建起了漂亮的文化樓、恢宏的自來水塔,有全民健身廣場、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室、老人娛樂場所等。各項建設佈局整齊、秩序井然。其中的休閒場所有亭臺、草地等,徜徉其間,景色雅緻,社會主義現代新農村的氣息芳香沁人。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對古民居細心保護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墨坑村航拍圖


煥發古老建築文化魅力

墨坑村至今保存有5條較好的古巷道以及10多座建築風格漂亮的古民居,有“外翰第”“明經第”“中憲第”“布經第”“競秀第”“啟文第”“集鱣第”等。每座門第的起名,或為顯示出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或是表明家世顯赫等寓意,大都顯示了主人的與眾不同,或藉以弘揚祖德,啟裕後人之意。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該村每一座古民居的結構,不外乎高牆飛簷、磚木結構,有宅上下倒廳、右廂包攏等。座座寬廣明亮、“個頭”高大,宅頂有鰲頭,堂皇而美觀。牆體的青磚多經過磨製,光滑而精緻。不少古民居的彩繪、灰塑、木刻、石雕保存完好,房簷屋角的繪畫雕刻美侖美奐,精美異常,煥發出古老建築文化的迷人魅力。

而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是一座為防禦強盜掠村而建的古碉樓及“中憲第”“集鱣第”等古民居。古碉樓原先有東西巷兩座遙相呼應,為守護東西邊的村巷而建。後因年久失修,西巷碉樓遭毀,唯留下東巷的較堅實堅固。東巷碉樓共有11間,設置了瞭望臺、射擊口、防火門等功能,經過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中憲第”“集鱣第”兩座古民居,至今堅實漂亮、氣勢雄偉,歷經2個多世紀屹立不倒。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據稱,該村的古碉樓及“中憲第”“集鱣第”兩座古民,都是官職至兵部主事、工部主事、朝議大夫的吳挺椿、吳倫蘭、吳應銓等村裡先賢的後人所建。這些先賢都是同一家族,其中吳掄蘭是吳挺椿的孫子,吳應銓是吳掄蘭的兒子。“中憲第”“集鱣第”等分別是吳挺椿的後人吳鹹章、吳明道所建,專為紀念祖先的輝煌和銘記祖訓而築。此外古碉樓的建設,因為在清末初年雷州地區土匪猖獗、兵荒馬亂,賊子打家劫舍橫行鄉里,村民為了躲避和抵抗土匪掠村劫舍,先輩們大興碉樓建設工程,期間吳挺椿的後人吳鹹章是泥水匠且家道殷實,除了捐款和出工出力外,還拆了自家房屋,奉獻其磚石等材料來助力碉樓建設,至今其義舉彪炳青史,傳為佳話。

良好家風家教受到皇帝誥授

在日前到墨坑村的探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塊石碑深被村民們津津樂道。該石碑豎立在該村的休閒小公園裡,碑文以正楷體書寫,正上方是“奉天承運”幾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修繕後的古碉樓


石碑的正文,以“皇帝制曰”開頭,顯示出的這是封建王朝“皇帝發出的命令”,接著是“考績䟽庸,特重推恩之典;服官資敬,聿酬式穀之功。爾增貢生,捐職府知事吳騰萬,乃工部虞衡司主事隨帶加一級吳倫蘭之父……咸豐拾年正月初壹日”等內容。村民們無比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咸豐皇帝在位主政時期親口授予的聖旨,由重臣在大年初一執行下達到該村,誥授該村中培養子女有作為、對朝廷和百姓貢獻大、德高望重的長輩吳倫蘭父母有關榮譽的聖旨。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吳海全是吳倫蘭的曾孫、墨坑村的現任村長,他告訴記者,石碑的書寫是其先祖吳倫蘭親筆所寫,原文內容是咸豐皇帝在咸豐拾年即公元1860年大年初一親口說出的一道諭旨,誥授吳倫蘭之父親吳騰萬及其妻子為“奉直大夫”和“宜人”等稱號。

據介紹,吳倫蘭父母之所以在居朝廷之遠卻還受到咸豐皇帝的賞識,因為皇帝瞭解到其家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世代良好,培養子女十分出色突出。其中,清朝嘉慶年間吳挺椿是廣東鄉試的第八名副榜,曾入京肄業考取正白旗教習(是皇上最親近近衛軍的教習),當過永安和高明教諭(相當於現代市級教育局局長);清朝咸豐年間吳挺椿孫子吳倫蘭考中壬子科舉人,曾任工部主政(即工部主事正六品);清光緒年間吳倫蘭第三子吳應銓任兵部主政,被誥授中憲大夫、朝議大夫等,且書法極佳,作品至今被雷州市博物館收藏等。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獲得湛江市生態文明村稱號

“我們的先祖,曾經被咸豐皇帝在新年初一親口下諭旨誥授榮譽,是早已被村民們廣為傳頌的事情,也是我們吳氏家族的光榮和驕傲,更是我們村民群眾具有良好家風家教的見證。”吳海全告訴記者,該村村民全姓吳,全吳氏家族人均以《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作為家規家訓。自遷居墨坑村以來,村民把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為教育子孫後代的行為準則,年輕人自覺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認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全村民風淳樸,崇文尚學,備受鄉鄰稱讚。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此外,墨坑村近年來的建設發展和變化也特別值得稱道。作為一個受過聖旨龍恩“福澤”的村莊,該村長期以來崇文尚學,傳承有良好家風家教的村莊,在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沐浴下,村民群眾勤勞創業,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致富後村民不忘建設家園。近年來該村投入大筆資金,分別建起硬底化村道、路燈、水塔、文化樓、幼兒園、全民健身廣場、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室、老人娛樂場所等,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鉅變。加上近年來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民同心協力扮靚家園,多樣舉措振興鄉村,該村以更美容貌示人,於2017年獲得湛江市生態文明村,並向上申報省衛生村,受到上級及社會各界一致肯定。

記者 周靖典 吳智雅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160年前皇帝諭旨墨坑村誥授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