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七十年有多久?

是縫縫補補的舊棉襖上一寸寸的補丁,還是“老二八自行車”翻越的延綿不絕的山丘;一千年究竟有多久?是黃河自西向東的奔騰不息,還是斷崖千錘萬鑿的鏗鏘有力。對宇宙而言或許彈指之間,但對人類而言卻是滄海桑田。對於中國,從建國至今,我們迎來了祖國七十華誕,七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這七十年,莫高窟又發生了什麼?隨小編一起欣賞吧。


外貌篇

千年前的“莫高窟”或許只是一片沙石湖泊沖刷而成的斷崖,千年後它的樣子是否在你腦海中浮現,可七十年前的模樣我們有幸見到。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圖1.早起莫高窟外觀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斯坦因等人來到敦煌掠奪寶藏,莫高窟吸引了不少藝術探險家,其中有一位叫艾琳•文森特,她先後和他的丈夫拍攝了168副黑白照片和164副彩色照片,後來整理成《神聖的綠洲:敦煌千佛洞》和《敦煌佛教石窟壁畫》。如今莫高窟乾淨整潔,似乎讓人淡忘了它的曾經。


治沙篇

上世紀40年代莫高窟的底層有一半被埋在沙中,廣受關注的藏經洞就是王道士清沙時偶然發現的。積沙一直是莫高窟的巨大難題,現在底層洞窟中許多已經沒有畫面,大部分都被砂石所侵蝕。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圖2.研究人員治沙考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聽敦煌研究院的老師講掃沙、種樹的過往。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標誌著真正有組織、有計劃地風沙防治工作的開始。直至上世紀80年代,莫高窟的積沙危害仍然嚴重,窟區每年要清理的沙子達3000到4000立方米。2008年,致力於“根治”莫高窟沙害的風沙防護工程開始實施,成效日益顯著。現形成由防沙障阻沙、沙生植物林帶擋沙、麥草方格沙障固沙和礫石壓沙組成的風沙防治綜合體系,這使進入窟區的積沙減少了85%以上,有效降低了風沙塵對窟內珍貴文物的危害。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圖3.研究人員治沙考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修復篇

莫高窟壁畫最常見的病害有空鼓、起甲和酥鹼。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圖4.莫高窟 第285窟 起甲現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修復之前需詳細記錄病害鑑別和分佈。酥鹼是壁畫最大的敵人,它會形成粉狀脫落很難修復;對於空鼓,目前採用脫鹽技術,將粘合劑用針管緩慢推進壁畫裡,修復人員需憑經驗判斷縫隙間是否有空氣未排除,若有則會發生漲裂,修復工作將會前功盡棄,接著需進行脫鹽處理,如果不進行隨著鹽分的擴散則會形成新的傷害,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細心,一個熟練的修復師一天內最多修半平方米左右。一代代研究人員已通過科學手段修復了280多個病害石窟內的5000多平方米的病害壁畫。莫高窟130號洞窟至今仍在修復中。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保護篇

自藏經洞發現,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敦煌,莫高窟接待壓力越來越大,這也加劇了窟內壁畫的病變,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2006年,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成立,規模浩大的“數字敦煌”項目也步入軌道。其核心“敦煌壁畫數字化的技術”是利用高精度數碼相機分幅拍攝大幅面壁畫,後用計算機技術拼接還原,以達到大幅面壁畫高精度數字化的目的。因石窟內條件特殊,而針對文物又必須遵從諸多保護原則,壁畫的數字化過程比一般畫作的數字化過程要繁複許多。自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永久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的構想,現已完成了150個窟壁畫的數字化拍攝,積累的數據超300TB。把二十多年來敦煌石窟藝術的數字化成果,構建成一個完整有序的且永久保存的數字化、集成化的大型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和綜合服務平臺。目前這些資料已面向大眾開放,促進敦煌藝術歷久彌新,延續千年前的輝煌。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千年莫高,七十芳華!

圖8.數字化拍攝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七十年,

莫高窟在經歷滄桑之後,

重現芳華,

朝聖敦煌,

又將成為新的熱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