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七十年有多久?

是缝缝补补的旧棉袄上一寸寸的补丁,还是“老二八自行车”翻越的延绵不绝的山丘;一千年究竟有多久?是黄河自西向东的奔腾不息,还是断崖千锤万凿的铿锵有力。对宇宙而言或许弹指之间,但对人类而言却是沧海桑田。对于中国,从建国至今,我们迎来了祖国七十华诞,七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七十年,莫高窟又发生了什么?随小编一起欣赏吧。


外貌篇

千年前的“莫高窟”或许只是一片沙石湖泊冲刷而成的断崖,千年后它的样子是否在你脑海中浮现,可七十年前的模样我们有幸见到。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图1.早起莫高窟外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斯坦因等人来到敦煌掠夺宝藏,莫高窟吸引了不少艺术探险家,其中有一位叫艾琳•文森特,她先后和他的丈夫拍摄了168副黑白照片和164副彩色照片,后来整理成《神圣的绿洲:敦煌千佛洞》和《敦煌佛教石窟壁画》。如今莫高窟干净整洁,似乎让人淡忘了它的曾经。


治沙篇

上世纪40年代莫高窟的底层有一半被埋在沙中,广受关注的藏经洞就是王道士清沙时偶然发现的。积沙一直是莫高窟的巨大难题,现在底层洞窟中许多已经没有画面,大部分都被砂石所侵蚀。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图2.研究人员治沙考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听敦煌研究院的老师讲扫沙、种树的过往。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风沙防治工作的开始。直至上世纪80年代,莫高窟的积沙危害仍然严重,窟区每年要清理的沙子达3000到4000立方米。2008年,致力于“根治”莫高窟沙害的风沙防护工程开始实施,成效日益显著。现形成由防沙障阻沙、沙生植物林带挡沙、麦草方格沙障固沙和砾石压沙组成的风沙防治综合体系,这使进入窟区的积沙减少了85%以上,有效降低了风沙尘对窟内珍贵文物的危害。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图3.研究人员治沙考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修复篇

莫高窟壁画最常见的病害有空鼓、起甲和酥碱。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图4.莫高窟 第285窟 起甲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修复之前需详细记录病害鉴别和分布。酥碱是壁画最大的敌人,它会形成粉状脱落很难修复;对于空鼓,目前采用脱盐技术,将粘合剂用针管缓慢推进壁画里,修复人员需凭经验判断缝隙间是否有空气未排除,若有则会发生涨裂,修复工作将会前功尽弃,接着需进行脱盐处理,如果不进行随着盐分的扩散则会形成新的伤害,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细心,一个熟练的修复师一天内最多修半平方米左右。一代代研究人员已通过科学手段修复了280多个病害石窟内的5000多平方米的病害壁画。莫高窟130号洞窟至今仍在修复中。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保护篇

自藏经洞发现,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敦煌,莫高窟接待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加剧了窟内壁画的病变,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06年,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成立,规模浩大的“数字敦煌”项目也步入轨道。其核心“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技术”是利用高精度数码相机分幅拍摄大幅面壁画,后用计算机技术拼接还原,以达到大幅面壁画高精度数字化的目的。因石窟内条件特殊,而针对文物又必须遵从诸多保护原则,壁画的数字化过程比一般画作的数字化过程要繁复许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永久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构想,现已完成了150个窟壁画的数字化拍摄,积累的数据超300TB。把二十多年来敦煌石窟艺术的数字化成果,构建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且永久保存的数字化、集成化的大型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目前这些资料已面向大众开放,促进敦煌艺术历久弥新,延续千年前的辉煌。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千年莫高,七十芳华!

图8.数字化拍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十年,

莫高窟在经历沧桑之后,

重现芳华,

朝圣敦煌,

又将成为新的热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