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之戰,南宋為何必敗?襄陽失守,南宋為何必亡?

範東臣


導讀: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襄陽之戰南宋為何戰敗?第二個事襄陽的位置如此關鍵嗎,為何襄陽失守後南宋很快就滅亡了?其實第一個問題襄陽之戰南宋失敗的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不力,最後宋軍物資奇缺彈盡糧絕;而蒙古戰術戰法得當,水陸並進長期圍困最終破城。襄陽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南宋長江防禦體系的關鍵點(如何關鍵,在文中做詳細解釋)。襄陽失守後,蒙古從漢江入長江順江而下直下建康。長江天險在手,南宋的防禦體系徹底崩潰。沒有了長江天險,宋軍想在野戰中戰勝蒙古軍隊基本不可能。所以在襄陽失守後的第二年,臨安城破南宋投降。文天祥和陸秀夫等人只能擁立別的宗室南下抵抗,在最後的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跳海自殺南宋正式宣告滅亡。


我們說襄陽的戰略地位十分關鍵:襄陽是一個四戰之地:南下可達江漢平原(既可以進荊州,又可以沿長江順江直下進逼南京);東面可接隨州和漢口(又一個長江入口);西進可達關中的長安;北上可抵洛陽和中原。而且更重要的是襄陽坐落在盆地中央,四周都是高山。只有攻佔襄陽,才能做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所以歷史上的南北戰爭的大事件,都離不開襄陽。


為何襄陽戰敗後,南宋會很快滅亡?



通過上面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出襄陽的重要的戰略位置:襄陽是南北交通樞紐,戰國時代晉楚國爭霸是走襄陽到的中原;關羽按照《隆中對》策略從荊州發動襄樊之戰(襄陽和樊城,不過現在樊城成了襄陽的一個區),按照箭頭中的方向既可以可以進逼許昌,又可以俯視洛陽;曹操通過襄陽進佔荊州進而爆發赤壁之戰。這還僅僅是局部戰爭,下面我們說說滅國之戰。

南北對峙時期,北方王朝南下滅國有三次:西晉滅吳國;隋朝楊廣滅陳朝;蒙古滅南宋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偏居南方的的王朝比如吳國、陳朝和南宋基本都是依託長江天險構築防線。而南方王朝通常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當然南宋是杭州),所以南方王朝通常在都城附近駐紮重兵保護。如同一個刺蝟一般無處下口。北方王朝通常都是通過攻打襄陽,打下襄陽後有兩條路:一條是走漢江入長江然後順江而下斬首行動直撲南朝的都城;另外一條是通過襄陽南下荊州,然後從荊州順江而下還是取對方的都城(如上圖中綠色的兩條路線)。一旦突破了長江,南朝構築的長江防線立刻土崩瓦解。王朝的很快被消滅。

所以當蒙古攻佔襄陽後通過漢江入長江,在順江而下拿下南京後立刻兵臨臨安城下。同時控制長江後切斷四川與江南聯繫,所以重慶的釣魚城雖然還在抵抗到最後,但是已經無法和都城臨安遙相呼應構建防禦體系了。只能各自為戰,最後被蒙古各個擊破。南宋的防禦體系這個崩塌,所以很快臨安城破南宋投降。


那麼宋蒙襄陽之戰,南宋為何會戰敗呢?

襄陽保衛戰、釣魚城保衛戰和崖山海戰是南宋抵抗蒙古的關鍵的三個戰役。襄陽保衛戰是最關鍵的,明顯南宋也對襄陽這個戰略要點做了重點部署。所以自從宋蒙合作滅金後,圍繞襄陽長達30多年的拉鋸戰就開始了。襄陽曾經在前期反覆易手,宋軍也在襄陽駐紮了重兵和大量的物資。襄陽要兵有兵,要糧有糧;城池高大,防守森嚴。

而蒙古軍隊也做了長期戰爭的準備,把襄陽和樊城團團圍困。同時阻擊水路來的宋朝援軍,典型的圍點打援的戰法。蒙古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並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由於襄、樊長期被圍困,糧餉幾乎斷絕。在長達六年的襄樊之戰中,南宋曾經8次派出15萬水兵救援失敗。

宋度宗腐敗昏暗,把大權都交給了奸相賈似道。而賈似道對襄陽危急形式先是瞞報,是在瞞不過去派出的援軍也不得力。最後坐視襄陽城破,南宋防線全線崩潰很快滅亡。

《宋史》載:“襄陽圍已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臺亭榭......人無敢窺其第者......嘗與群妾踞地鬥蟋蟀”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歷史的必然

忽必烈奪的皇位有意吞併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為主戰場的傳統戰術,決意自中路襄陽突破。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也就是這一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鹹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

襄陽是元軍的重點突破口

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襄陽是個很好的進攻出發陣地,北可經南陽盆地進出三川洛陽,西北可經武關圖關中,兩條進攻路線都有山川可供依託,便於抵禦北馬馳突。

但在防禦方面,對南宋來講,襄陽只能算是個前哨陣地,得失無關南方政權的生死存亡。北方攻取襄陽後,要想消滅建都南京或杭州的南方政權,還必須或走陸路取江陵,或下漢水攻武昌,進臨大江後,還要具備強大的水軍來擊破長江中下游的南方水師主力,方能迫降南方政權。

元軍是在丁家洲水戰中擊破宋軍水師主力後方成破竹之勢,直取臨安的。若此戰元軍水師失利,南宋依舊掌握長江制權,臨安小朝廷仍可維持一段時間。

為南宋計,應該充分利用堅守襄陽贏得的時間,加強武昌和江陵的設防,更重要的是抓緊擴大和訓練水軍,以有力之一部控制於岳陽,準備應援江陵和武昌,主力置於武昌至九江段,準備在元軍沿漢水下武昌時,西上增援,與岳陽順流而下的水軍支隊東西合擊,與元軍水師決戰。

元軍要攻滅南宋,一要渡江,這點元軍已經能夠做到了;二要確保長江兩岸聯繫暢通,不能被南宋水軍封鎖渡口,切斷兩岸聯繫。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至少有一支可以與南宋水軍相抗衡的水軍,而且要把這支水軍送到長江中去。

歷史上,北朝要做到第二點,大多數情況下是先攻取川蜀,據江上游,打造船隻,訓練水軍,再順流而下,如晉隋故事。另外就是如曹魏在兩淮方向,或由巢湖經濡須水入江,或由淮河經中瀆水到廣陵入長江。但由於元軍受挫於釣魚城,未能平定全川,兩淮方向又是宋軍的主要防禦方向,且水網稻田縱橫交錯,元軍一直無法取得突破。所以這兩條路都走不通。武昌以下的長江段,北面有大別山橫亙,水師更無法由此入江。而襄陽地形既便於元陸軍作戰,在此組建訓練的水師又可經漢水至漢口入江,同時因為漢水比長江大為狹窄,更便於元軍水陸協同作戰,可以加強初建時弱小的元軍水師對抗南宋水軍的能力。這樣,襄陽就成了元軍選定的突破南宋江防的主要突擊方向。

南宋朝廷的自身諸多原因

宋理宗在位期間,農民反抗鬥爭依然相當激烈。紹定二年(1229),汀州(今福建長汀)爆發了晏夢彪領導的農民起義,贛州爆發陳三搶和張魔王起義,江南西路、福建路和廣南東路農民紛紛“截髮刺字”,起而響應。這支起義軍被鎮壓以後,另一領袖小張魔王仍堅持鬥爭。面對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南宋國政卻愈益腐敗。宋理宗沉溺於聲色,寵信閻貴妃和宦官董宋臣、盧允訑。丞相董槐主張對外戚、執法官和皇城司士卒嚴加約束,遭到外戚等的怨恨。侍御史丁大全與董宋臣、盧允異相勾結,彈劾董槐,並派兵劫持董槐出朝。兩年後,丁大全竊據相位。開慶元年(1259),丁大全因隱匿軍情不報,被彈劾罷官。宋理宗賈妃之弟賈似道以前線統兵大臣的身份,于軍中拜右相。景定元年(1260),賈似道進而排擠左相吳潛出朝,獨擅朝政。景定五年,宋理宗死去,宋度宗趙甦即位。度宗更加昏庸荒淫。尊奉賈似道為“師臣”,又加以平章軍國重事的頭銜。宋度宗和賈似道過著極端糜爛的生活,不理政務,卻又不準其他丞相和執政大臣問政,一切朝政,全由賈似道門客廖瑩中和堂吏翁應龍辦理。文天祥、李芾等正直的士大夫,都受到排斥或迫害。賈似道嫉功害能,潼川府路安撫使劉整等武將叛變降敵,南宋疆土日蹙,民窮財匱,而軍隊卻又不斷擴充,賈似道為了籌措軍糧,解決財政的困窘,在景定四年頒佈“公田法”。規定凡佔田二百畝以上的官戶和民戶,一律由政府抽買三分之一,事實上,強買不限於大戶逾限之田,小戶的田地也在強買之列,官府一般只支付會子、官告和度牒。會子在貶值之餘,大抵都成廢紙。官府買到公田後,設公田莊,按規定,公田地租比原先私人地租減五分之一,由於官吏和莊官從中作弊,不少公田地租卻高於原來私人地租。公田法實施於浙西,在民間造成極大禍害。宋廷後又取消莊官,改為召富戶承佃公田,形成官府、佃主和租戶三級租佃關係。各種繁重的賦役,給民間造成極大的騷擾和痛苦,南宋已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襄陽,位居中華腹地,扼守漢水中游,地處漢水中游屬南陽盆地邊緣。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西接巴蜀,東臨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渝、川、陝、豫五省市毗鄰地區的交通樞紐。例如歷史上北方政權出兵消滅南方政權,大多先佔領襄陽,然後順江東下,吞滅整個國家。比如晉滅吳、北宋滅南唐、元滅宋,曹操當年出兵南下,也是先佔領荊州,然後順江東下去打江東,可惜赤壁之戰戰敗。如果北方政權實力更強,開展前已經佔領了江淮一帶,那麼甚至可以全線出擊,同時渡江。比如隋滅陳,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襄樊失守,元軍順漢江而下,可直達長江水面,長江的防線就極易突破了。一旦元軍渡過長江,就可直撲南宋統治的核心地區——吳越,攻擊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






剎那紅塵


襄陽之戰是蒙滅宋的關鍵之役,結局蒙古戰勝南宋,開啟了統一全國,問鼎中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由於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相互依存,橫跨荊豫,控扼南北,是攻取臨安的必經之地。各自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決定了其結果。南宋末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賈似道當政,欺君誤國,欺壓百姓,對外則屈辱求和,南宋皇帝昏庸無能信任逆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個朝代要想滅亡,除了外有強敵之外,總需要有奸臣和昏君相互配合。蒙古內部,忽必烈平定了李璮之亂,剷除了中原的絆腳石,把與之爭奪汗位的阿里不哥也給收拾了,這樣,蒙古貴族的離心勢力也被消除,空前團結,實力大增,望著比他自己那個經常刮沙塵暴的家鄉不知強幾百倍的南宋國土,忽必烈在也不瞎咧咧了,抹了一把嘴邊的口水,亮出了獠牙,來吧!我要統一天下了。被迫成漢奸的劉整幫著忽必烈創建了水軍(遠比現在的蒙古國于謙岳父的海軍強大的多),並獻計攻宋方針,即先攻襄陽,撤其捍蔽,次建議被忽必烈採納,由此,宋元戰爭有川蜀戰場轉入到荊襄戰場的新階段。當時襄陽守將是呂文德和呂文換兄弟,呂文德又是配合皇帝的滅國專家賈似道,註定了這是場悲劇。戰爭前期雙方打的不可開交,南宋將士同仇敵愾,屢屢打退蒙古人的進攻,期間湧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李庭芝率部增援襄陽,重傷漢奸劉整,張貴率軍突圍,兵敗被俘,至死不渝,幾次救援統統失敗,蒙籍華人張弘範,張喜,狼狽為奸,利用熟悉華人特點,水路夾擊,又用回回炮攻城,堅持了六年的襄陽保衛戰以城破被屠而告終。期間,滅國專家賈似道隱瞞不報,致使救援不力,守城將士雖視死如歸,但彈盡糧絕。守將範天順自殺殉國,呂文換投降。襄陽被佔,臨安的門戶被打開,南宋再無抵抗之力。之後發生崖山海戰,南宋滅國,GDP世界第一的國家被一遊牧民族徹底消滅。概括來說,襄陽之戰南宋失敗的原因就是,皇帝昏庸,朝廷內部爭鬥,漢奸太多。歷史證明,只要自己不折騰自己,華人就是無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