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爆發,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急劇增加。疾病的肆虐,擊穿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應對新冠病毒,最主要的在於防而不是治。歷史告訴我們,傳染病防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離和免疫,由於現在社會的人口基數、密度和流動性都比古代社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靠物理隔離方法的成本和難度也大很多,基本不能實現,因此我們只有寄希望於新冠病毒疫苗的早日誕生。各國也都在爭分奪秒的進行著疫苗的研發,進行著一場新的“軍備競賽”。在現在的情況下,不論哪個國家先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都將是一個及其重要的事件。


關於疫苗防控,我們有必要了解。

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疫苗的歷史

現代疫苗起源於對於天花的防治。

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18世紀,天花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感染上這種疾病的人,死亡率極高,即使僥倖不死,也會在臉上或身上留下疤痕。

雖然天花病毒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但是它卻有一個特點:天花病人痊癒後可獲得終生免疫。因此,這也啟發了人們對於天花防治的最初方法:人痘接種術,即從輕度天花病證體內取出病毒接種給健康人,讓健康人染上輕微的天花,恢復後就可獲得免疫力。

人痘接種術最早起源於中國,於17世紀末由俄國醫生傳到歐洲各地。18世紀中期,人痘接種法已經傳遍歐亞大陸。雖然人痘接種法能夠有效的預防天花,但是直接從病人痘痂處取得痘苗的方法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由於這種“痘苗”毒性太大,從而造成接種者表現出重度天花症狀,進而死亡。在當時,即使是最著名的醫師,也難保證接種者百分之百的生命安全。

就在人痘接種術在歐洲流行的同時,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牛痘”,並提出完善了牛痘接種法。牛痘是發生在牛身上的傳染病,由牛的天花病毒引起,該病毒可以傳染給人類,但是症狀較輕,併產生牛痘病毒抗體,該抗體也可以免疫人的天花病毒。因此,可以通過牛痘感染人類來預防天花。隨著牛痘接種在全球的推行普及,天花也最終在1980年被根除。

由於對牛痘疫苗的研究,愛德華也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隨後,醫學家對於人體免疫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更多的疫苗也被髮明,並被廣泛應用,守護著人們的健康。

不管是“人痘”還是“牛痘”,天花疫苗都是對人體低致病性的病毒。現代醫學上所指的疫苗,也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經過人工減毒、滅火等方法制成的製劑,用來自動免疫和預防傳染病。

疫苗的作用機理

疫苗之所以能夠在人體內起作用,主要還是人體免疫系統作用的結果。

人體的免疫系統就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和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統,是保衛人體的防線,是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人體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共同組成。

人體免疫系統可分為固有免疫(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和適應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兩種,其中適應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人體免疫系統

非特異性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基礎,特異性免疫所產生的免疫物質又能增強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兩者共同作用,為人體鑄造成防禦病原體入侵的三道防線。

當抗原物質(能引起抗體生成的物質)侵入人體時,首先由皮膚和粘膜構成第一道防線,進行阻擋;另外它們分泌的一些物質(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和酶等),也可以進行殺菌、清除異物。

當第一道防線被攻破後,就進入了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建立起來的第二道防線。由於這些淋巴、吞噬細胞不會區分,對侵入物一視同仁,統統清除,因此具有非特異性。以上兩道防線都是由固有免疫起作用。

在巨噬細胞清除抗原物的過程中,會暴露出它們的表明抗原,並傳導激活T細胞,啟動人體的第三道防線:適應免疫。激活的T細胞立即調動人體的整個免疫系統:釋放出殺傷性T淋巴細胞,同時傳導給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殺傷性T淋巴細胞能夠摧毀已經被感染的人體細胞,抗體結合細胞內的病原體,其失去致病性,並被清除。

通過三道防線,阻擋並清除病原物質,達到身體的健康穩定。

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人體的免疫系統機制

當第一次感染被抑制後,免疫系統會以抗體的形式,把病原物質的信息記錄下來。如果病原物質再次感染,免疫系統就能夠更準確、迅速的作出反應,將之消滅。這也是疫苗作用的機理:先用不致病/低致病的疫苗感染人類,人類產生抗體之後,面對高致病的病原體就具有免疫力,能夠迅速的將之清除。

疫苗預防的效能

接種疫苗是傳染病領域內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策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通過統計監測數據,比較了疫苗前和疫苗後(2011-2013年)一些疾病的發病率,驗證了疫苗防疫的重要性。

新冠病毒的終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疫苗防病效能數據一覽表

由此可見,疫苗接種對於疾病預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疫苗的分類

按照製作工藝來看,疫苗主要分為兩類:減毒疫苗和滅活疫苗。

減毒疫苗(又稱活疫苗)

用弱化(經過處理或人工選擇)的病毒或細菌菌株製備的疫苗。

因為本身有一定的活性,接種一次即可誘發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免疫維持的時間也比較長,可以達到1~5年甚至更長。當然,作用越強,風險也就越大。由於有活性,可能會出現“毒力返祖”的現象,對免疫缺陷者有感染的風險,同時疫苗不穩定,保存、運輸要求條件較高。

接種後,疫苗可在體內增殖,類似輕型感染或陰性感染。

常見的減毒疫苗有:麻疹減毒活疫苗、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凍幹甲肝減毒活疫苗、凍幹水痘減毒活疫苗、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風疹減毒活疫苗、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口服狂犬病減毒活疫苗等。

滅活疫苗(又稱死疫苗)

用物理、化學方法殺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疫苗。

滅火疫苗既可以是整個病毒或細菌,也可以是他們裂解的片段,即病毒或細菌的一部分,只要這部分保留抗原成分即可。因為沒有活性,毒力也不可能回升,安全性高,疫苗穩定、易保存。由於沒有活性,需要多次接種,而且不會誘發細胞免疫,使免疫維持的時間相對較短。

接種後,疫苗在體內不增殖,可出現發熱、全身或局部腫痛等反應。

常見的滅活疫苗有百白破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甲肝滅活疫苗等。

因為疫苗的免疫效力都有一定的時間,因此很多疫苗都不是終生受用的,所以到了成人階段也需要加強。

按照接種防疫範圍,疫苗又有單價疫苗、多價疫苗和聯苗之分。

單價疫苗

只含有單一的抗原成分的疫苗。

單價疫苗只能預防一種傳染病或一種型別的病原體感染。目前大多數的疫苗都是單價疫苗。

多價疫苗

針對一種細菌有多種血清型的疫苗。

例如:2價HPV疫苗針對16和18兩型人乳頭瘤病毒,4價HPV疫苗針對6、11、16和18四型人乳頭瘤病毒;7價肺炎疫苗可預防7種血清型肺炎球菌(4、6B、9V、14、18C、19F和23F),13價肺炎疫苗可預防1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

聯苗

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細菌或病毒的聯合疫苗。

例如:麻腮風聯合疫苗就是由麻疹、腮腺炎及風疹三種不同病毒製成的聯合疫苗;五聯疫苗是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脊髓灰質炎、流感嗜血桿菌製成的聯合疫苗。

疫苗接種的安全性及群體免疫

安全性

不同於藥品,疫苗是為健康人群服務的,因此其安全性愈發顯得重要。雖然疫苗在研發、審批和使用過程中都有嚴格的規範,但是由於疫苗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體的個體差異(健康狀況、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疫苗在保證整體安全的同時,少數人難免會發生不良反映和異常反應。

不良反應,如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局部症狀,或有發熱、乏力等症狀。這些不會引起受種者的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絕大多數可自愈或僅需一般處理即可。

異常反應,合格的疫苗在正常操作規範下進行接種,造成受種者發生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異常反應多是免疫缺陷的人群在接種減毒疫苗後引起的。這種情況病情相對較重,多需要臨床處置,但是發生率極低。

因為存在著異常反映的分險,因此除了接種狂犬病疫苗外,其它任何疫苗都有禁忌症。通常包括正在患有嚴重器官疾病、正在發熱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對疫苗成分過敏等。另外,免疫缺陷兒童不能接種活疫苗。在有明確禁忌症的時候,切不能接種疫苗。

群體免疫

預防接種主要是對易感者進行預防接種,針對個人,能夠提高個體免疫水平,使其免受疾病的危害;對於群體來說,當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水平時,必然會提高整個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於群體免疫屏障的形成。屆時,即使有傳染源侵入,由於大部分易感者接種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護,傳染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機會就會大大減少。當傳播鏈被阻斷之後,傳播的範圍受到限制,就減少了傳染病擴散和蔓延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的控制住病情。

這也是英國面對新冠病毒爆出群體免疫的依據。只是用傳染性和致死率都極高的病毒當作“疫苗”使用,只能說英國專家的心真的很大。


我們期待新冠病毒疫苗能夠早日面市,為這場肆虐全球的瘟疫劃上終點,能夠早日讓生活步入正軌,社會恢復活力。我們也堅信,隨著疫苗的推廣普及,新冠病毒最終也會臣服於人類,一切終成歷史。

最後,也讓我們緬懷那些在疫情中不幸離世的受難者。


*部分內容參考中國疫苗網和中國疫苗和免疫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