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樂跟別人無關,你只是在享受阿賴耶識的善業


你的快樂跟別人無關,你只是在享受阿賴耶識的善業

無分別智與一般人事的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好,我們看第四題: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 因為分別的我法二執,最需要第六意識的分別,所以用無分別智去對治它,但是一般人事的因緣又必須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人事的因緣當然要分別了,但是你如果要斷除生死業力,又必須無分別。

佛教的無分別,我們明天開始,開始講無分別觀,就是怎麼去截斷生死的業流。無分別,它偏重在果報這一塊,它在因地是要分別的。

就是說凡事盡心盡力這一塊要分別,這個事情該怎麼做,菩薩應該要善巧分別,但是成敗交給業力,不要在結果上分別。

我們現在的分別是分別錯了,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我們現在都是在結果上分別,佛陀意思就是說,結果不要分別,因地你要如理思惟,要分別,是這個意思了。

當然這也很難,對不對?因為我們對成敗得失還是看得很重,對不對?那怎麼辦呢?懺公師父有個方法,他把人生分兩塊,第一個五十五歲以前,跟五十五歲以後。

他認為你一個人到五十五歲,你的人生的因緣也就是這麼回事了,能夠進步有限,你就開始要加強無分別,人要開始要收了。

人那,收尾收的好比起步好更重要,尤其淨土宗很強調收尾,收心,你到五十五歲你再不收心,你這輩子就收不起來了。你心不收,你業力就收不起來,這兩個是一體的,你還在攀緣,你的業力就跟著你活動。

我們一個人要面對生活嘛,對不對?但是我們要處理生命,生活是一時的嘛,我們讓今生活得好一點,這個是有需要嘛!身安道隆嘛!但是你也要考慮生命的問題,輪迴的問題,你今生不解決,那麼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所以按懺公師父的規劃,五十五歲以前重視生活,五十五歲以後開始處理生命的問題。

我覺得從年齡上區分也挺好的,看看大家有什麼意見沒有?這一塊,生活跟生命。

不過諸位,你要想到一個問題,你覺得你今生的成就是求來的嗎?是爭來的嗎?你認為,你認為這個說,你今生的成功,是因為我很多分別,所以我才這麼多成就,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對,不是的。

其實你不去分別,該你的還是你的。但這個道理很深那!

我們以前總是認為說,人要去分別,要去計較,所以你才會成功,其實我們很多錯誤的觀念誤導我們了,其實不對,你能夠能成功啊,是因為你有善業力,是你有福報,你不去追求,它也會成功。當然我所謂的追求,是結果去追求了。

所以你要知道,其實你的快樂跟別人是沒有關係,你是在享受你阿賴耶識的善業,你該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福報,所以它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要,因為這一塊你沒辦法改變了,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

唯識的角度是:阿賴耶識變現果報的時候你要認命,修無分別智,但是第六意識在攀緣造作的時候,你要小心。

最好第六意識能夠根據你的規劃走,它重視因地,放棄果報,它的態度是這樣子的。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