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聽說過中國談吃第一人嗎?

民國時期,吃主兒甚多,在網上搜搜,袁世凱、譚延闓、王世襄等人那吃起來的講究沒準還過於我今天所列梁實秋、唐魯孫、汪曾祺這三位。

但是要說起能吃還能寫,寫出來能讓我們這種沒吃過的饞癮大發,上邊那幾位就“弗如遠甚”了。在談吃方面,既有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又有“美食家”汪曾祺先生許多有關美食的文章。

而在這之中,唐魯孫卻足以被譽為“中國談吃第一人”,他又有何本事呢?


你們聽說過中國談吃第一人嗎?


唐老先生前半生流連於祖國大江南北的饕餮之所吃吃喝喝,在去臺灣後於70年代末才發軔撰文,以掌故寫法歷數中國美食,自非一般暴發戶與普通小文人可比。

截取《吃在北平之飯莊子》裡的一段您各位品一品:

以東城金魚衚衕福壽堂來說吧,端午節櫃上照例請一次客,準有一道他家的拿手菜——翠蓋魚翅。

北平飯莊於整桌酒席上的魚翅,素來是中看不中吃的,一道菜,一個十四寸白地藍花細瓷大冰盤,上面整整齊齊鋪上一層四寸來長的魚翅,下面大半是雞絲肉絲白菜墊底,既不爛,又不入味,凡是吃過廣府大排翅小包翅的老爺們,給這道菜上了一個尊號,稱之為怒髮衝冠。

話雖然刻薄一點,可是事實上確然不假,並沒有冤枉他們,人家福壽堂端陽節請卮的翠蓋魚翅,可就迥然不同了。

這道菜他們是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真正雲腿,連同膛好油雞,僅要撂下的雞皮,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放好作料來燒,大約要燒兩小時,再換新荷葉蓋在上面上寵屜蒸二十分鐘起鍋,再把荷葉扔掉。

另用綠荷葉蓋在菜上上桌,所以叫翠蓋魚翅,魚翅本身不鮮,原本就是一道借味菜,火功到家,火腿鮑魚的香味全讓魚翅吸收,雞油又比脂油滑細,這個菜自然清醇細潤,荷香四溢,而不膩人。

不過人家櫃上請客,一年一次,除非是老主顧,恐怕吃過的人還真不太多呢。

相信我,意志力薄弱的兄弟可千萬不必勉強自己閱讀啊。因為讀後對美食的渴望可不是一般的難熬啊。痛苦啊!痛苦!!


你們聽說過中國談吃第一人嗎?


幾十年來,惦記這位華文食經第一聖手的大陸出版商不下數十家,結果都無功而返。據說唐家後人脾氣很臭,不肯有任何通融,寧願讓唐著孤懸海外,也不能有任何刪改。

老先生著作足有十一本:《酸甜苦辣鹹》《唐魯孫談吃》《老鄉親》《天下味》《什錦拼盤》《老古董》《大雜燴》《南北看》《說東道西》《故園情》《中國吃》。

其中《中國吃》這本書可以算是最為流傳,可以算是“吃文化”與“吃藝術”之集萃。老先生不但嗜吃會吃,也能吃,無論是大餐廳的華筵殘炙,或是夜市路旁攤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華食其精髓。

書裡寫的除了內地各省佳餚,更有臺灣本土的風味,讓人看了垂涎欲滴。以談吃為主題,老先生更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地寫出來,南北珍饈,水路雜承,無不見於唐魯孫筆端,更難得的是怹將許多佳餚的用料與烹製方法也記錄下來,為繼承弘揚我們傳統的食文化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


你們聽說過中國談吃第一人嗎?


國人會吃的多,能做的也不少,既會吃能做而有好文筆的恐怕是鳳毛麟角了,筆頭功夫不夠的,即便寫,也如菜譜類的東西,刻板無味,形同嚼蠟,不能解饞下箸了。

吃是文化、是學問、也是藝術。民以食為天,所謂美食要由美文來傳,說的可能就是老先生的作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