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小說的設定都是越遠古的東西越厲害?

擎子yeerum


並不只是小說的設定如此,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因為「崇古」一直是我們的傳統之一。

先秦時百家爭鳴,觀點各異,但他們在論述各自觀點的時候,都表現出一種「崇古」的特點。

孔子說他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推崇周禮:「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引遠古堯舜之世來構想自己的理想社會:「大哉,堯之為君也。」「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孟子一脈相承,「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

荀子依然言堯舜,「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荀子更明確提出應該「法先王」:「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法先王,順禮義。」「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

墨子在宣說其「兼愛」思想時,也拿古之聖王為據:「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而墨子提出言論準則的「三表法」,第一條就是「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

老子雖然沒提什麼堯舜,但卻言「古之善為士者」「古之善為道者」,仍是崇古。

由於堯舜在儒家系統中已經被構建成了一種特定的符號,所以在莊子那裡,堯舜就不再是一種遠古的依據,而是代表了儒家的形象,成了批評的對象。但莊子卻是用比堯舜更古老的遠古,來論述自身的合理性。

莊子認為最好的時代不是所謂堯舜之時,而是「古之人在混芒之中」的時候。「逮德下衰」就到了燧人、伏羲的時代,「德又下衰」到了神農、皇帝時代,「德又下衰」才是堯舜之時。

莊子的這種論述,其隱含的前提就是越古老越牛逼。

馮友蘭先生說:「孔子喜歡援引古代的權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與儒家辯論時,援引出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為能凌駕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堯舜,因為他們是傳說中比夏禹更早的聖王。最後,道家為勝過儒家和墨家,又請出伏羲、神農,據說他們比堯舜還要早幾百年。」

這種崇古思想是從古就有的傳統,影響深遠,在大多歷史時期都是主流。

為什麼會有「崇古」的思想,馮友蘭先生認為是與農業社會生產方式有關。「農民為所耕種的土地所束縛,很少旅行。他們年復一年,按季節變化耕耘作物,憑過去的經驗就夠用了。因此如果遇到新事,首先就想過去有什麼經驗可以遵循。」

葛兆光先生則從知識是思想的起源的角度認為:關於宇宙空間的知識和歷史時間的知識,就是古代思想的基礎。崇古思想就來源於古人關於歷史的時間知識:「這些知識給中國思想世界提供的是一種種來自遙遠的古代的神聖證據,使人們從一開始就相信,古已有之的事情才具有合理性與合法性。於是思想者常常要尋找歷史的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