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辨證法思想?

用戶12345670wys888


辯證施治是中醫的精髓,中醫重症,重視人體內外平衡與有機的統一,一旦機體內外失衡,則出現不同的症候,即中醫講的“標證”或累及臟腑的“本證”。

因此在辯證施治的過程中既注重解除症狀的“治標”,又重視臟腑功能調理的“治本“,有些疾病根據不同個體差異所表現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或“陰陽雙虛”給於“標本兼治”~“扶證固本”治療。由此派生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等富有哲理又個性化辯證施治法。

長期以耒,西醫否定中醫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人體的‘’經絡”是不存在的,是缺乏物質依據的“邪說”。可是,去年由美國紐約大學研發團隊對流淌在人體細胞間質之間的組織液開展研究的成果公開以後,對整個醫學界是一場轟動。對現代醫學亦面臨一埸巨大的衝擊子一變革,既往很多中醫被西醫忽視的宏觀整體治療方式重新被提到研究的議程。

基於幾千年來中醫把人體視同有機整體的辯證施治法,其精能在於認定疾病是由人體內外失衡的宏觀變化決定局部的變異,而中醫的“經絡學說”就是人體組織與不同器官之間組織溝通的一條看不見的“路綫”,運用好中醫辯證與辯病有機結的的治療,則是一種更符合人與自然平衡的有效治療與調理的法則。


陳恭5


中醫學的理論的核心之核心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素問→運氣學九卷》是客觀看待的宇宙體。有其模型,既太極圖六元。所謂“八綱辯證”其實都是建立在“太極圖”模型之上。八綱辯證,是‘’天干地支‘’數像定理的簡化版。是人體症狀的歸類,只有把中醫學基礎做到深入研究才能理解這個層面。辨證論治,是臨床醫學的基本要求。但它絕不是整部中醫學核心。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都是說的太極圖的體用。做到“體用合一”。是需要做很多“基礎學”梳理學習的。否則不能稱之為家。











易演傷寒論作者


中醫的辯證思想大概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病的解釋和對治病的理解。

中醫認為:什麼叫病?人身的陰陽失衡就叫病;因此,中醫的治病過程叫"糾偏"——以藥物之偏糾陰陽失衡之偏。

二,整體論治。不是頭痛治頭腳疼治腳。這主要體現在五行相生相剋之上。例如肝病鬱結會橫恣脾胃這叫木克土;例如腎虛了可以通過補肺益腎這叫金生水如此等等。

三,因人因證因地因時而處以不同的方劑。


田子369


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主要是辨證論治。辯證的方法基本上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取得的病症資料,按臟腑、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五行、經絡、氣血等理論的相互關係及其變化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的診治方案。這些都是辨證論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缺少任何一個環節,辨證的理論就不完整。如果沒有經絡通路,這種辨證的理論,便成了無基底的空中樓閣,各臟器之間就變成孤立的,五行相生相剋變化就失去了傳遞生克功能的物質基礎,人體的氣也變成了無路可行的泛濫之氣。在具體的辨證中,就會出現不可解釋的問題,如土生金如何生法等等。


大樹55523


“什麼是中醫辯證法思想”

其實只有兩個字“陰陽”。

老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離開陰陽談中醫就不是中醫。陰陽是辯證法,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也就是毛主席說的“一分為二”。

何為陰陽:

1、表裡。表為陽裡為陰。如肺與大腸相表裡。

2、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如下病上取。

3、左右。左為陽右為陰。如右病左取。

4、內外。外為陽內為陰。如內病外治。

5、前後。後為陽前為陰。如前病後治。

寒熱虛實……等不一而足。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陰陽平衡是關鍵,陰虛陽虛都是病,人體陰陽平衡是重中之重。

懂得“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長”的道理,就是懂得中醫的真諦。所以中醫的辯證法思想就是“陰陽”。


海納百川150093956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是宇宙的一個小部分。世界是變化的,人的健康狀態也是變化著的。人的生活順應了生活環境就健康。反之就不健康。中醫講究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醫不追病源只追症狀。只要症狀相同可以異病同治。


散澹人


中醫的辯證論治,我說句當代中醫不愛聽的話,是失去真傳之後的無奈之舉。本來仲景的六經辯證,是步步為營的,一個方子下去,病被打到哪裡,心中瞭然,醫生是控制戰場陣地的,接下來怎麼治療,成竹在胸,是有計劃有步驟的。並不是說,每次都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是我的認識,歡迎拍磚


保潔阿公


懶得說!因為說了除了狂噴我不會得到什麼!


李軍豫


辯證法,認真的態度


流浪人5350


中醫辨證法思想是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結合人與自然產生辨證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