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動物重點知識詳解


21川大生物考研 | 脊索動物重點知識詳解

文 彥 考 研 讓 | 夢想 | 有跡可循

老師簡介

淡淡老師:2009年進入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專業碩博連讀。2014年任教於成都一所知名高等院校,主要給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講授生物學相關專業課程。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累計發表SCI論文20餘篇。現兼職於文彥考研,擔任生物學專業課導師。熟悉生物學命題方向,對生物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規則相當熟悉。

這是川大生物考研第 12 篇文章

各位考研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淡淡老師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乾貨知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無脊椎動物在背部逐步進化出了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這類在動物界中進化最為高級的動物被稱為脊索動物。

脊索動物按進化程度可以分為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其中脊椎動物被稱為“神經系統獲得最為充分發展”的動物。

脊索動物和棘皮動物、半索動物有著共同祖先,都是由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脊索動物共同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三個重大特徵,並且被稱為Big three,同時他們還具有肛後尾、閉管式循環系統、心臟及中胚層演化出的內骨骼等。脊索主要是具有支持功能,在所有脊索動物發育階段都會出現,在部分低等的脊索動物中會終身保留,在高等脊索動物中或退化並被脊柱替代。肛後尾是為適應於水生動物運動而出現一個結構。

脊索動物主要分為

尾索動物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及脊椎動物亞門。其中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合稱為原索動物,是低等脊索動物,這類動物無明顯的頭部,又被稱為無頭類。

尾索動物主要包括海鞘、柄鞘屬等。該類動物因其脊索僅限於尾部,因此被稱為尾索動物。其體外有特殊的背囊結構,又被稱為被囊動物。

頭索動物亞門因其脊索縱貫全身並延伸至身體最前端而得名。該種群中最為出名的是文昌魚。全身最主要的支持結構為脊索,其循環系統發達已有脊椎動物的基本模式。屬於閉管式循環,血液流動的方向根據背部和腹部而有所差異:腹部是從後向前,背部是從前向後。該種群並沒有出現心臟,其腹大動脈和鰓動脈的基部持續收縮代替了心臟的功能。背部中空的神經管是其中樞神經系統,無腦和脊髓的分化。在該種群類首次出現脊椎動物模式的激素調控機制,營變態發育模式。頭索動物是具有較多與脊椎動物類似的結構特徵(如肌肉分節、閉管循環系統、類似於腦垂體的哈氏窩等),但仍有許多與真正的脊椎動物不同的結構特徵,前脊椎動物的原始類群,為脊椎動物的姐妹群體。

脊椎動物亞門

包括7個綱,從水生走向陸生、從低等走向高等依次為:圓口綱動物、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

整個脊椎動物的進化分為三個階段:

1)水生物脊椎動物的進化,從無頜進化到有頜類;

2)從水體走向陸地;

3)羊膜動物中哺乳類和鳥類的進化。

圓口綱被認為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類,是由原始有頭類發展而來的一支沒有上下頜的無頜類。該門類動物主要是七鰓鰻和盲鰻兩大類。該類動物具有一些相對進化的特徵但並不完整,同時也保留了許多原始的特徵。該類動物最典型的特徵是無上下頜、無成對附肢(偶鰭),皮膚裸露,黏液腺發達、背神經管發達分化為腦和脊髓,腦分化程度較低(這是的第一次進化出了腦和脊髓),有不完整的頭骨,出現了嗅、視、聽等感覺器官,脊索終身存在,但已出現了脊椎骨的雛形,原始分節的肌節。主要營寄生和半寄生生活,並不能營自由生。


在圓口綱的基礎上逐步進化出了自由採食的上下頜類--魚類。根據骨骼是否骨化分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綱兩大類。

魚類最為重大的特徵是:

(1)首次進化出了可以咬合自由採食的上下頜;

(2)首次出現了成對的附肢;

(3)脊柱完全代替了脊索成為了身體的支持結構;

(4)首次出現了完整的頭骨;

(5)血液循環是單循環。

魚類是最低等的有頜、變溫脊椎動物,進化出了適應於水生獨立生活的特有結構:

(1)體表被鱗;

(2)體表具有側線;

(3)體型呈流線形;

(4)進化出了鰾調節身體密度獲得浮力;

(5)以尾鰭提供推動力。

軟骨魚綱體表被鱗,表面以盾鱗覆蓋,盾鱗內有髓腔並有血管和神經通入與人類牙齒同源。其鱗片起保護作用,在魚類運動過程中起協助運動作用,可減少體表的湍流。其骨骼系統全部為軟骨,同時具有典型椎骨組成的脊柱、完整的頭骨、帶骨、附肢骨及肌肉構成了完整的支持和運動系統。硬骨魚綱骨系統與軟骨魚綱類似,但其骨基本已骨化。呼吸系統與軟骨魚綱類似,均以鰓呼吸。硬骨魚與軟骨魚的循環系統類似均為單循環,其心臟出現了一心房、一心室動脈圓錐的分化(圖略,但需要會畫)。神經系統出現了腦的分化。

PS:魚類為什麼被稱為是脊椎動物類裡的第一大類群?

動物進化的方向為從水生走向陸生。矛尾魚類作為第一個走向陸地的魚類,帶來了動物進化的新階段--兩棲類。兩棲類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類比於植物類群裡的蕨類,處於從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中間階段。其初步完成了由水生生活到陸地生活的轉變,已基本具備了陸生脊椎動物的結構模式。然而其並不能完全脫離水環境而生存,繁殖必須依賴水。從水生走向陸生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的一個巨大飛躍,也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個重大事件。陸生動物被稱為四足類的動物類群。

兩棲類進化出了許多初步適應陸生環境的功能結構:

(1)兩棲類表面無鱗,皮膚裸露,容易導致體內水分蒸發丟失,為了防止水分丟失,兩棲類體表表皮出現了輕微的角質化並出現了蛻皮現象。同時其真皮層較厚且緻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保持水分的的問題,這也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真皮特徵。

(2)體表皮膚粘液腺發達,皮膚長期保持溼潤;用於保持體內水分同時也可以輔助呼吸。

(3)出現了肺呼吸、皮膚呼吸和腮呼吸,肺呼吸功能結構並不完善,通過皮膚呼吸進行輔助,鰓呼吸一般在幼年中存在。

(4)首次出現了不完全的雙循環系統,即出現了肺循環和體循環這兩種循環,但功能不完善。心臟結構由魚類的一心房、一心室進化為了2心房1心室。其次是不完全雙循環,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開,因而氧氣供應不足,新陳代謝效率低,不具備體溫調節功能。故兩棲類動物只能通過冬眠、夏眠對環境進行適應。

(5)其支持運動系統已基本具備陸生動物的模式,首次進化出了一塊頸椎以便頭部靈活轉動適應於陸地環境的多變性、複雜化;頭骨脫離肩帶的束縛,有了靈活轉動的可能性這也是適應於陸生環境的必要功能結構;出現了適應於陸生運動的典型五趾型四肢的出現。

(6)肌肉開始出現分化。

(7)神經系統與魚類類似,已具備發育完備的植物性神經系統。

兩棲類不適應於陸生環境的特點:

(1)其排洩器官不完善,洩殖腔膀胱有一定的重吸收水分能力,但不能抵償體表水分蒸發造成的失水;

(2)其受精方式仍舊必須在體外和水中進行,受精卵的發育也必須在水中進行。

PS:兩棲類為什麼是走向陸生的過渡動物類型?比較魚類、兩棲類及爬行類心臟的異同。

淡淡老師20複式班/21全程班,火熱報名中速來加入吧!有任何疑問,歡迎入群諮詢或添加文末小彥微信一對一諮詢

21川大生物考研 | 脊索動物重點知識詳解

<code>1.來文彥,考上研!報名方式:淘寶搜“文彥考研”
2.川大生物考研群號:208235966
3.我是文彥考研,wyky66666,加小彥微信 獲取更多考研乾貨~
4.文彥川大考研微信公眾號:scuwykycom/<code>

20川大生物考研 | 新參考書目!你抓準重點了嗎?

21川大生物考研 | 動物進化簡史!

21川大生物考研 | 動物學-出題趨勢&歷年真題彙總!

20川大生物考研 | 《現代分子生物》考點分析來了!劃重點!!!

20川大生物 | 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改革,你應該怎麼應對?

20屆川大生物|獨家!考卷分析

川大生物 | 全押中!真的靠運氣嗎?淡淡老師走心分享帶班經驗~

川大生物 | 歷年生物考研題型分佈及論述中的前沿問題

川大生物 | 細胞結構的知識點包括哪些?你不可錯過的考研熱點題型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