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1月10日,記載明代泉州知府程秀民功績的《去思碑》重見天日揭牌儀式舉行,同時還舉行泉州洛陽忠烈廟重修落成慶典。

據瞭解,2017年洛陽古街改造時,在清理一建築牆壁時,就發現了這塊《去思碑》。石碑成於明嘉靖戊申秋(公元1548年),由泉州人、南京戶部右侍郎顧珀撰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泉州知府程秀民抗倭有功、恢復戰後重建之事蹟。

1545年的明嘉靖二十四年,浙江人程秀民啟程赴任泉州知府。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碑高2.5米、寬約1米

這位程秀民有何“德政”,留名洛陽橋畔?

小心剝掉塵土拓印複製,碑文講的是程秀民率領民兵抗倭有功,並且組織戰後重建家園、促進商貿發展的事蹟。

一個地方主官的3年,能做好“抗外侵、撫民心、促發展”這樣絕對為民的三件事,確實配得上一方百姓的“去後留思”了。

不止碑文值得回溯,這塊碑本身,還自帶了很多值得一探的歷史牽絆在裡頭。

碑文下半部分斑駁,局部難以辨認,但專家鑑定發現,碑文撰寫者顧珀不是一般人。顧珀曾任南京戶部右侍郎,他的後人顧天錫說,顧珀34歲中了進士離開泉州,70歲致仕返鄉,86歲去世。

這方碑文,應該是顧珀退休回家後所撰寫的。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嵌在忠烈古廟牆壁的去思碑,揭去紅布,重獲新生

碑中人與撰碑人是什麼關係?學者的探究,帶來了一點眉目。

這方去思碑上羅列了一些鄉賢的名字,其中有“世公祐”的字樣。“世”這個姓,泉州人應該不陌生。當年錫蘭王子來華時因故留在了泉州,取“世”為姓。碑文裡的“世公祐”,便是錫蘭王子在泉州的後裔。

這方石碑,據說就是在王子後裔的牽線之下,邀請顧珀撰寫的。

而為地方官歌功頌德的石碑擺放在洛陽橋畔,卻是因為另一人——惠安知縣陳良法。

陳良法1546年到任,比程秀民晚一年,兩人是老鄉。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理事許月才從繁雜的文史資料中梳理出了來龍去脈。洛陽橋地處晉惠交界,知府離任,必須從惠安離境。作為地方官員兼同鄉,知縣便送上一程。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洛陽橋畔,建於明朝的忠烈古廟重修落成

那,程秀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道光版《晉江縣誌》記載其人:“魁偉英挺,皎然介潔之操,凜於秋霜。絕離塵垢,莫之嬰染。”

這22個字立起來的一個人,想一想,可能需要仰視。程秀民雖是書生,卻長得魁偉英挺,他經常披甲上馬,親率水兵出擊。

據瞭解,這位抗倭知府程秀民,嘉靖十年(1531年)舉人,程秀民等中舉後,官方就在崢嶸山府治西建“六鰲坊”加以表彰。不久程秀民又榮膺會魁,什麼叫會魁呢?當時科舉制度,會試時考生於五經試題裡各認考一經,錄取時,取各經之第一名合為前五名,稱五經魁(因分房關係,實際不止五名),會試中之五經魁亦稱"會魁"。程秀民單科成績第一,地方上就更大興土木,在坊門街建“會魁”牌坊,“衢州知府王莘、通判楊梓,西安縣知縣拱廷臣、主簿段廷光,訓導宋文興。”也附庸風雅,把名字刻在了牌坊上。程秀民中進士後即任江西金溪知縣,日常政務,處決如流。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南安石井鎮東面臨海處靖海門東南側石碑《平寇碑記》,記載程秀民率兵民抗擊海寇、殲平倭寇的事蹟。

後調任刑部主事南武庫司、工部郎中等。泉州知府任上,在蕩平海寇的同時,革故鼎新,興學講道,一時泉州府政通人和,治績斐然。後因母親失明,他上疏請求回衢州服侍母親,上峰被其孝心感動,準其回衢孝養。回籍十年,乘隙也到府學等處講道,一直到服闋完再起知建寧府,之後調湖廣兵備,終雲南參政。

他清正廉潔,造福百姓,故離任泉州府之時,各縣鄉賢均立碑以紀念其功,石井現還留存《平寇碑記》及程秀民親筆題字的“海上視師”墨寶。《泉州府志》記載,這是程秀民所題寫,見證了他在泉州抗倭有功的歷史。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石井現存的“海上視師”墨寶,由程秀民題字(許月才供圖)

早期《開元寺志》提及開元寺法堂曾損壞,“嘉靖戊申太守程公秀民捐俸重葺”也被寫入寺志。

是官員,也是文人。《豐州集稿》“卷三”收錄了程秀民的兩首七律《九日山宴集留詠》,詩文讀來頗有杜甫佳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韻味。

這位浙江人明代在泉州的所作所為,近日又被重新提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