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 為什麼成人的學習語言不如孩子快?
  • 孩子多大能區別好人、壞人?
  • 同理心是先天就有,還是後天習得?

帶著這一連串有趣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

BBC 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對於每一位新手爸媽來說,這幾乎就是一份來自超科技星球的《嬰兒說明書》。

面對這些說著「嬰語」的孩子,它不僅揭示了新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奧秘,也讓我們明白如何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潛能。

更重要的,我們可以因此領悟到,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父母。

1 周大的嬰兒會區分「人」和「物」


剛出生寶寶,除了「喝奶」與「睡覺」,還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呢?

這時候的寶寶會對外界的「人」產生情感反應嗎?

研究人員帶著便攜大腦掃描儀,到訪剛出生 1 周的亞瑟寶寶家,分別給他展示 15 秒的「機械玩具」與「人臉」視頻,監測大腦的反應。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掃描數據能夠展示小亞瑟大腦的哪一個區域最為活躍。

其中,實驗人員用橙色和藍色的線展現大腦不同區域的供氧情況,其中橙色的線表示大腦中流入的血液。

當給孩子展示機械玩具時,孩子的大腦沒有太多反應,甚至到後來不願意再觀看。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但是,當給孩子展現人臉視頻時,體現氧氣流入量的橙線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顯然,小亞瑟對「人臉」的反應比「玩具」大得多。

橙色線體現的是「顳上後區」的活躍情況。它是人對外界事物作出最活躍反應的區域,用於處理複雜事物與人類情感。

實驗發現,即使是出生 1 周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動用這塊腦區,與「人」發生聯繫。

7 個月的嬰兒會分辨「好人」和「壞人」

那麼,小嬰兒多大會區別好壞呢?

3 歲?2 歲?

都不對,答案是 7 個月。

研究人員對於一群最小為 7 個月大的孩子展示了一個簡單的木偶劇:

  • 紅色的圓木偶想上山;
  • 藍色的方木偶總把它推下去;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 黃色的三角木偶幫助了紅色圓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
  •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觀看結束後,研究人員讓最大為 12 個月、最小為 7 個月的一群寶寶選擇一塊木偶。

    令人吃驚的是,所有寶寶無一例外都選擇那個善良的黃色木偶。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沒有大人教導,沒有聲音,也沒有劇情,孩子依舊能夠憑著本能辨斷出更「善良」的那個角色。

    我們看到有人被幫助時,會感到開心,即使是 7 個月大的小嬰兒。

    實驗人員感到不可思議,她認為:這是學會信任他人的起點,也是健康社會的基礎。

    允許孩子依賴,他才不會長成巨嬰

    在紀錄片裡,有一個很經典的「凍臉實驗」。

    8 位寶寶,和父母面對面而坐。在實驗剛開始的時間裡,父母會和孩子正常互動,嬉笑著逗孩子們開心。

    當爸爸媽媽把臉扭向另一邊,扭回來時,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也不會再給孩子任何回應。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這時,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寶寶剛開始愣了一下,然後他們非常努力地想要博得父母的關注,可卻沒有絲毫回應。

    兩分鐘後,有的寶寶甚至崩潰地大哭起來,看起來非常難過。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當媽媽被允許可以再次回應寶寶時,寶寶才在父母的安慰中又變得快樂起來。

    看到這裡,尤其是孩子哭泣崩潰著伸出手去夠向冷漠的父母時,我的心都揪得緊緊的。

    它讓我想到,如果父母以為冷漠是一種處理孩子不良情緒的方式,「只要我不回應,你就自然不哭了。」

    那麼,它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寶寶天生離不開父母的關注,我們總以為孩子太依賴父母,會成為社會巨嬰;但事實上,卻恰好相反。


    研究員格迪博士說:成長為快樂與自信的人,需要親密關係與溫暖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即使是孩子也可以管理情緒

    「我生的哪裡是個娃,簡直是座隨時爆發的活火山嘛!」

    我們總以為,最令我們頭疼的,就是「寶寶突然發脾氣」,但事實上,最困擾我們的不是這個,而是「用盡了渾身解數,娃依然哭鬧不止」。

    作為困擾全世界媽媽的難題,紀錄片通過實驗的方式,給了我們答案。

    研究團隊給娃們穿上了特製的衣服,以監控娃們在不同情況下的情緒壓力變化和心率變化。

    實驗開始了,實驗人員把糖果、巧克力放在一個透明的盒子裡,孩子們可以看到,但卻吃不到。

    果然,孩子們的情緒發生了極速的變化,心率也急劇上升。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怎麼辦?

    媽媽嘗試用擁抱的方式給孩子安慰,但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抱抱」完全沒有用,孩子的情緒甚至更加焦躁。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為什麼「擁抱」這樣的常見安撫方法,會不起作用?

    博士 Emily 一句話點出原因:

    因為在此時,孩子可能會覺得你是在束縛他,因此情況反而更糟。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可如果「擁抱」對脾氣沒有用,那還能怎麼辦呢?

    實驗人員給了孩子媽媽一個建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當媽媽拿出了一隻玩具小狗時,孩子很快就停止了哭泣,心情也恢復之前平靜的狀態。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實驗人員認為:轉移注意力,不僅是父母平息孩子發怒的最好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自己也可以學會這種技巧,來應對情緒的強烈變化。

    孩子發脾氣是非常正常的,而孩子是否能學會控制脾氣,關鍵就在於父母是否給到孩子足夠的練習。

    語言學習有敏感期卻也轉瞬即逝


    我們總會納悶,為什麼思維邏輯能力更強的成年人,在語言學習能力上卻往往比不過一個孩子。

    沒想到,這竟是因為爸爸媽媽的一種特殊的說話方式——父母語。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實驗中,媽媽嘗試用一種「提高語調、拖長詞語發音」的說話方式對寶寶說話,寶寶就會很有興致地聽。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而當媽媽換了正常說話的節奏和語調時,寶寶就沒有什麼興趣了。

    通過先進的腦電波監控設備,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父母語」的發聲,孩子腦中的信號出現了

    「大節奏模式」變動。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萬萬沒有想到,我們平時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竟對寶寶語言腦的發展如此重要。

    嬰兒能毫不費力地學會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也在於他們能察覺出「不同語言」中存在的「不同語音」。

    而這些語音又被稱為「音素」。

    在後面的實驗裡,成人和 1 歲內的寶寶 PK,結果寶寶們完勝。

    只有寶寶才能聽出語言裡音素的變化。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但這種特殊的本領,寶寶們並非一直具有,它只存在於孩子一歲前。

    隨年齡的增長,大腦就會逐漸關閉這些平日被忽視了的潛能。

    瞭解到這一點後,我忍不住把「和孩子每天好好說話 1 小時」立為了年度新 Flag。

    孩子是人類世界最偉大的發明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雖然一直在育兒圈裡打滾,但卻從未想過,原來 2 歲前的寶寶,居然是這樣認識世界的。

    不得不承認,對於這個神奇的新生命,我們知道的還依然很少。

    想起網上有個段子:

    這世界上最神奇的「發明」是什麼?

    答案不是手機,不是電腦,甚至不是宇宙飛船,而是「孩子」,尤其是「2 歲前的孩子」。

    這個被我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新生命」,在他們小小的身體內,蘊含著這個世上最不可思議的能量。

    2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點擊觀看:

    本文圖片來源:騰訊視頻《北鼻異想世界》 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