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成長教育》是根據作家兼記者林恩·巴伯(Lynn Barber)所創作的同名回憶錄改編而成,由羅勒·沙菲執導,上映於2009年10月30日的英國電影,獲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其實這部電影劇情非常老套,講述了16歲的女孩珍妮遇到了成熟多金的大叔大衛,為了“愛情”,在父母的支持下放棄學業,最後發現被騙之後,重新拾起學業考取牛津大學的故事。劇情雖然老套,它之所以能獲得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除了主演們出色的演繹外,編導對於人性弱點的把控在電影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否則渣男大叔能欺騙未成年小女孩,又怎麼能欺騙女孩父母?不外乎把控了人性。


有人說《成長教育》是女性成長必看電影之一,教會女孩不要愛慕虛榮,懂得躲開不懷好意的大叔,其實我反而覺得這部電影背後蘊含女性懂得自己把控命運的警示才更重要。女孩子年輕時犯錯不怕,但懂得及時止損,尋找正確的道路並願意為之努力,這才是女性真正的成長,真正實現自我救贖之路,這才是我眼中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人生沒有捷徑

虛榮矇蔽雙眼,扭曲三觀,自然只能收穫欺騙

金錢遇上虛榮,我選擇淪陷。

對於一位16歲的高中生珍妮來說,生活的核心只會有一個:讀書。因為馬上就要面臨一生最為關鍵的高考,考上好的大學和差的大學,有時候命運確實會非常不一樣。只要曾經面臨過高考的人都能體會珍妮此時的生活,枯燥、乏味,做不完的題,而對於珍妮來說還有練不完的大提琴。就像她衝勸導老師喊的一樣:“學習很苦、很枯燥,教書很苦,很枯燥,你讓我做一個枯燥的人,被枯燥折磨,你是讓我這輩子都這麼枯燥下去嗎?”

當這樣枯燥、乏味的生活遇到大衛大叔給她帶來的紙醉金迷生活:奢華的晚宴、華美的服飾、激動人心的跑馬場、拍賣場上的競拍獲勝者、浪漫的巴黎之旅,誰會勝出高低立見。對於這樣的誘惑,許多成年女性也不一定能抵擋,更何況是一位尚未成年的女孩,珍妮的淪陷是意料之中。

本身的愛慕虛榮是她放棄學業,和多金的大衛大叔結婚的根本原因。很多人都有一顆虛榮的心,只不過有人有機會表現出來,有人沒機會表現出來而已,而珍妮剛好遇到大衛,充分把她的虛榮暴露出來,這也是她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其實我不傻,我只是欺騙自己。

珍妮作為一名老師眼中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肯定是非常聰明的,這點毋庸置疑,在與大衛相處過程中,她已經有很多機會看清大衛的為人,但她卻一次次相信對方,主要原因不過於她願意讓虛榮矇蔽自己的雙眼,自我欺騙罷了。

  • 大衛讓一群黑人搬進白人老太的公寓,對於有嚴重種族歧視的老太自然不能接受和黑人居住,馬上低價賣房搬走,大衛收購房子,再轉房,從中獲利。
  • 大衛和朋友從老人家裡騙走了一幅非常有價值畫。

這一切對於親自看在眼裡的珍妮來說,她完全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與大衛不道德的行為,在第一次看到這樣情況發脾氣被大衛哄下來,說他如果不做這些,要拿什麼去維持讓珍妮享受的一切。為了自己的享受,她妥協了,也接受了大衛的所作所為,只為了能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

所以她在結局揭露前早已知真相,只是不願意放棄享受,自己欺騙著自己罷了。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我其實並不愛你,只是愛這種享受。

珍妮對虛榮的追求是掩蓋在愛的名義之下,表面上看似乎是為愛犧牲,但只要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珍妮其實並不愛大衛,否則她不會在大衛向她求婚時候,雖然有點激動,但也理智和冷靜的表達了拒絕,因為她心裡知道她並不愛這個男人,她只是愛他給自己帶來的物質享受。

在《成長教育》電影中,大衛這個角色被修飾得風度翩翩,氣質不凡,但在林恩·巴伯的回憶錄中是這樣描寫大衛的:相當矮、相當醜、長臉、八字腳的人,還用不同的口音說話,這真是太糟糕了,也不願讓自己的朋友見到大衛。

可見電影有點美化了珍妮和大衛,在現實中其實剝開虛假的愛情,背後只有單純的虛榮,從這點上來看,珍妮和大衛誰也不用指責誰,彼此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愛,有的只是表演和交易。珍妮造成這一切的結果更多是她自己本身的原因。

這部電影除了本身的寓意比較精彩之外,編導對人性的心理刻畫也是掌握得非常到位,大衛對女性虛榮心理的掌控、對女孩父母渴望金錢慾望的把控可謂絲絲入扣,才讓一家人被大衛哄得團團轉。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失敗的家庭教育

愛慕虛榮的起點來自於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有時候確實是一切的根源

如果說珍妮本身愛慕虛榮是主要原因,那麼父親扭曲價值觀的思想教育則是根源所在。

珍妮的家庭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最大理想就是女兒能考上牛津大學,從此過上富裕的生活。在他的心中,考上牛津大學就能接觸更多上流社會的有錢人,而是女兒從此就能過上有錢人的生活。“出色”與“金錢”在他心中是兩個概念,女兒出色只是通往金錢的橋樑,金錢才是最終目的。

他內心對金錢充滿了嚮往,正是這種嚮往,才讓懂人性的大衛抓住了他的弱點,把自己假扮得彬彬有禮、有錢、有文化、認識各種高端人士,這一切都滿足了父親對夢想生活的幻想,情不自禁相信了大衛打造的虛幻世界。

所以在劇中當他聽到女兒想輟學,與大衛結婚時,立刻就說:“現在你沒必要去上牛津了,是吧,有人會照顧你了。總之,看來教育得到了最好的回報,如果你不清純的話,他不會要你的。”絲毫沒有為人父母的警覺性。

在他眼裡,女兒遇到如此多金的大衛,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依靠丈夫,自己下輩子衣食無憂,何必再上牛津,之前想讓女兒上牛津的目的本也就是為這個。在父親這種思維的潛移默化下,珍妮在面對物質誘惑下,抵擋不住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父親之所以會有這樣想法,只不過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對金錢缺乏的安全感,當有一個夢想中的有錢人出錢時,也忘記去了分辨背後的真假,成為把女兒推向假象的幫兇,有其父必然有其女,原生家庭的教育的失敗早已暗含在了孩子的性格之中。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忍受寂寞

當你懂得內心需要什麼,並且願意為之努力,才是你走向成功的開端


勇於面對錯誤,適時止損,自我救贖的開始

無論是《成長教育》中的珍妮,還是《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似乎都是講述了女孩逃不脫的虛榮之心讓她們走向了命運了深淵,可我卻更喜歡《成長教育》中的珍妮,因為在看清虛榮背後欺騙的真相後,愛瑪選擇的結束生命,而珍妮卻選擇了重拾學業,依靠自己重新追逐夢想。

不得不說珍妮果然聰明,也很理智、堅強,她在看到事實真相之後,雖然有短暫的痛哭,但卻更懂得適時止損,敢於承認錯誤,想辦法挽回錯誤。她去找了校長請求回到學校學習,被拒絕後,又去找曾經自己嘲諷但卻珍惜自己的老師,不惜一切重新爭取了回學校的機會,找回她曾經討厭的枯燥。此時的她深深懂得了,想要的一切埋藏的她曾經不屑一顧、異常嫌棄的”枯燥“背後。

明確目標,甘於寂寞,重拾枯燥,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救贖

回到學校,要重新拾取丟下的學業,考取名校牛津,並不是嘴上說說。想達到這個目標,背後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可想而知。但是在經歷挫折,享受過物慾橫流的生活後,珍妮卻依然能重拾初心,靜下心來苦讀,忍受寂寞,鑽研學業,把一切重新彌補回來。

當她收到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她的笑容是全劇最美的笑,因為這是她靠自己雙手打拼出來,誰也搶不走的真正幸福。

珍妮或者說是林恩·巴伯,是眾多愛慕虛榮女孩中不同的一個,都曾因虛榮受過傷,但她卻懂得在受傷後,如何去挽回這份錯誤,正是因為她的這份堅持,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這部《成長教育》,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才是我最欣賞的,至少比包法利夫人愛瑪更讓人覺得舒服。

何必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的人生永遠要掌控在自己手裡。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何為成長?何為教育?

《成長教育》背後的思索,女性自我命運把控的警示

①生活沒有捷徑,腳踏實地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沒有啥捷徑,想得到什麼就只能靠自己努力。生活中多少女孩靠姿色、美貌接近豪門,且不說她們最終能不能嫁入豪門,就算嫁入豪門是否又能過上自己想象中的幸福生活?比比皆是的豪門怨婦,又何不嘗不是對虛榮的一種諷刺。

郭晶晶嫁入豪門,過得很幸福,但未嫁之前她自己也是豪門,世界冠軍的身份足夠給她做人生背書。她嫁入豪門並不是什麼捷徑,而是她自己足夠優秀的結果,畢竟世界冠軍並不是人人都能拿,背後的努力值得她獲得更好的。

②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要裝睡

其實每個女孩都很聰明的,尤其在戀愛中的,對方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都心知肚明,自己能有感覺。對於那些成天問別人,你說我男朋友(老公)還愛不愛我的女孩來說,其實答案早在她的心中,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何必如此,勇敢相信自己內心的判斷,就像珍妮看到大衛做的那些事一樣,做出齷蹉的事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敗壞的人品,當斷就斷,才能有機會去尋找更好的自己。

③錯了也不怕,找回自己,重塑新生

年輕有時候伴隨著“犯錯”兩字,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選擇錯誤的方法來彌補,比如愛瑪。

珍妮的父親希望她依靠男人而活,她自己也曾經這樣以為。當發現男人靠不住的時候,才醒悟一切只能靠自己。所幸她醒悟得早,也願意為自己去努力,把命運的掌控權拿回了自己手裡。才有了後面的牛津大學新生珍妮,才有了作家兼記者林恩·巴伯。

《成長教育》:誤入歧途的女孩,為何最終能考入牛津大學

總結:

看完《成長教育》我不想批判女孩愛慕虛榮,因為年輕時誰沒愛慕虛榮過,只不過或輕或重而已,但我卻看到它的價值在於讓女孩們深深感受到自己才是未來理想生活的締造者,而非他人。哪怕犯錯也不怕,只要不放棄,永遠都可以重新開始,這才是真正的“成長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