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重要的表達者便是彝族重要的宗教人士摩史、畢摩和蘇尼,表達方式以佔ト、巫術和禁忌為主。彝族民間信仰的表達主體主要有摩史、畢摩和蘇尼,表達依據有摩史、畢摩的經籍和蘇尼的行動規則,而“萬物有靈”觀則通過儀式、禁忌等表達方式具體體現。作為彝族民間信仰的重要表達者,摩史在彝學研究中處於空白,本書以摩史最重要的經籍《摩史蘇》為研究文本,通過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對摩史在彝族民間信仰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彌補了摩史研究的空白,完善了彝族的民間信仰文化研究,為以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參考。
“摩史”是彝族傳統社會中重要的社會角色,是彝族歷史上茲(君)、莫(臣)、畢(師)三位一體統治結構的組成部分,屬於莫(臣)。“摩史”也常被音譯為“慕史”“摩守”和“慕師”等,“‘掌歷代之閥閱,宣歌頌之樂章’,集史官、禮儀官、外交官等多種身份於一身。摩史必須精通文字、精禮儀、足智謀、善辯論。舉凡大典,外交應酬,祭祀祖宗,婚喪大事,都少不了摩史這一重要角色”。作為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摩史”因其統治階層中司禮儀和外交的作用在彝漢文化的交流中較早為漢族知識分子瞭解,《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議論好譬喻,謂之《夷經》。
在彝漢文化交流的初期,彝族文化居於主導地位,“摩史”對彝漢文化的交流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作為彝族文化的傑出代表,“摩史”為彝族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體現便是大量的《夷經》,號稱中國彝族大百科全書的《西南彝志》(彝名《哎哺啥額》)便是黔西北古代羅甸和水西熱臥土目家的一位摩史整理編撰而成。“畢”為彝語“誦經”之意,“摩”為彝語“有知識的長者”,“畢摩”就是念誦經文的長者,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長者”代表的不僅是年齡,更是對“畢摩”從業者的認可和尊重,畢摩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年人、青年人和少年等經過專業的傳承學習也能充當,在彝族政權社會中,“畢摩”屬於茲(君)、莫(臣)、畢(師)三位一體統治結構中的“畢”(師),主管禮讚、祈禱和祭祀。
“畢摩”內部有等級之分,“畢摩”可分為“畢摩”(大法師)、“畢茲(二法師)、“畢惹”(眾多的小法師)等,隨著彝族政權的瓦解,畢摩文化逐漸衰落,“畢摩”內部的等級越來越被人們淡化,“畢摩”“畢茲”和“畢惹”等均被稱為“畢摩”。因此“畢摩”的真正含義是有知識的智者,是彝族社會知識的集大成者,而不一定是長者。“蘇尼”是彝族傳統社會的角色,有“蘇聶”“蘇涅”“蘇額”等音譯,在彝族民間信仰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對於“蘇尼”尚無準確的定義,李正文等認為:“蘇尼中的‘蘇’,在現代漢語裡是‘行走’之意,結合蘇尼的活動場景,可引申為‘跳’或‘舞蹈’。
而‘尼’的彝語本意則有‘粘貼’‘表面’等多種含義。聯繫蘇尼巫術活動的形式,‘尼’指蘇尼在巫術活動中為了與所謂的鬼神勾通、消災祛病而進行的敲鼓、吟唱、跳動(舞蹈)的動作。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把蘇尼的活動稱為‘尼’。”這是基於“蘇尼”的職能和工作狀態的界定。羅慶春等則認為:“‘蘇’指瘋癲,如‘蘇爾鳴爾’指瘋瘋癲癲的人,爾尼’指一圈圈打轉,源自彝族婦女捻羊毛線時紡錘的轉動。‘蘇尼’是對具有瘋癲特質的人不斷打轉場面之描述,這種描述引申來指這一類人。”這是基於“蘇尼”工作狀態的一種描述,當“尼”是女性時稱為“嫫尼”,當“尼”為男性時則稱為“蘇尼。整體來看,目前對於“蘇尼”的定義大同小異,主要體現在行為和職能兩方面。
小編認為,這位摩史既然能編撰出中國彝族大百科全書,想必也是一位厲害的人物。大家覺得《西南彝志》被稱彝族大百科全書是否過譽了呢?為什麼?歡迎留下你的想法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閱讀更多 雲笙嘆聊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