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還打算送未成年的娃出國留學嗎?


疫情過後,你還打算送未成年的娃出國留學嗎?

“我想讓加加去美國上高中,那邊環境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長大後也有個好前途。”春節期間,和朋友小清聊天時,她和我講了要送大兒子出國的打算。那時,國內疫情日趨嚴重,國外還風平浪靜。

作為朋友,我非常理解小清的心情,但總覺得把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送到人地兩疏的國外,內心不踏實,就問她:“加加的弟弟在國內上小學,你讓他去國外上高中,又不能去陪讀,他一個人在國外你放心嗎?捨得嗎?”

“可以寄宿到校外的中國家庭,再說出去了也正好鍛鍊鍛鍊他。好男兒志在遠方,家長也總是要放手的。”小清毫不猶豫的語氣,讓我感受到了她的自信。

近幾年,低齡化留學的人越來越多,除了小清,我身邊也有其他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他們基本都是從教育角度考慮的,國內更多的是應試教育,可以說學習和生活都是圍繞著考試進行的。特別是高中生,重點就是高考。而且,我國是人口大國,升學壓力很大,家長的心理壓力也很大。相比來說,國外的教育除了分數,還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也很看重個人特長、能力等綜合方面的發展。

對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家庭來說,不想讓孩子“高分低能”,去國外接受開放式的教育,這無可厚非。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平凡,能擁有更好的人生。這種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讓一個十幾歲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飄洋過海,自己去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外生活、學習,沒有親人的陪伴、沒有父母的監督,孩子的身心健康,誰來關注?

獨自在異國他鄉,難免內心孤獨。孩子除了讀書上學,還要自己處理日常生活和師生等人際關係等事情。如果這時孩子遇到了什麼事,都將加大內心的無助感。在國內的話,孩子的變化父母能很快察覺,但遠隔重洋,如果孩子遇到困難不向父母求助,父母就無法真正成為孩子的肩膀。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連父母都無法依靠,還能依靠誰?孩子錯失了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機,那種親情的欠缺,何以彌補?

低齡的孩子出國留學,如果有家人陪同還好,如果沒有家人陪讀,孩子就需要寄宿在校外家庭。因為國外很多私立中學沒有食宿方面的服務,另外就是孩子也需要家庭的氛圍。但即使有幸選擇到了關係融洽、氛圍很好的寄宿家庭,也無法取代自己的家人。孩子的成長,離不了親情的陪伴。這是再貴再好的寄宿家庭都無法做到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十幾歲的孩子,獨立性、自律性,自我保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對來說都比較弱,一旦到了教育環境寬鬆的國外,那些懶散的孩子,會不會更加懶散?那些不夠勇敢不夠堅強的孩子,會不會更加軟弱和脆弱?外面的世界也許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有很多無奈。精彩裡的誘惑,無奈裡的薄弱,還有隱藏在平靜河流裡的暗礁……孩子自己在外面,如何規避那些潛外的風險?且不說心理,最起碼的人身安全,能得到保證嗎?

中國和外國,國情不同、文化差異,再加上語言、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也不一樣,孩子能否很快適應國外那種環境,尚在兩可。但很明確的一點,就是在沒有親情陪伴的情況下,讓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自己去面對、去適應陌生環境裡的各種事情,對孩子是有一定風險的。

不可否認,出國留學確實很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但如果在孩子不適合的年齡,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情況下,就貿然把孩子送到國外,也許是一場很大的冒險。

基於以上種種觀點,在孩子還沒有成年的情況下,我斷然不會送孩子去國外留學。如果孩子成年後有能力考取世界名校,那就另當別論了。但未成年之前,我沒有這種考慮。我始終覺得,在國內有歸宿感,有安全感。

特別是新冠疫情在海外爆發後,國內經過一系列強有力的管控,疫情得到了遏制,人們的工作生活正逐步走上正軌。但國外因追求自由和人權,導致疫情愈演愈烈處於失控狀態,留學生回國非常困難,機票被炒到10萬一張也一票難求。

疫情過後,你還打算送未成年的娃出國留學嗎?

最誇張的是,一個留學生回國花了近40萬,買了十幾張機票,輾轉三天三夜才回國。而滯留在英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已被國家包機接回國內,正在接受集體隔離。

疫情過後,你還打算送未成年的娃出國留學嗎?


這次疫情,相當於一場毫無準備的大考,對各國的應對能力和水平做了一次公平公正的驗檢。而中國的強大,也得到了很好詮釋。

“疫情結束後,你還打算送加加出留學嗎?”我問小清這個問題時,她幾乎想都沒想就回答了:“國內很好,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好!我們商量過了,不讓他出國了,他自己看看新聞,也不敢去了。”

我相信,通過這次疫情,會有一些家長打消讓孩子出國的念頭。你對此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