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細分領域投資機會梳理

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行業,屬於新時期的逆週期刺激,不受全球 需求下行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確定性。

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包括 5G 基建、特 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 工業互聯網等 “新基建”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

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逆週期政策再度加碼,當前時點多次提及包含 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在於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上行期,“科技基建”的加碼符合當前科 技環境。另一方面,2020 年也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最後一年,新興產業 有望實現衝刺。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隨著疫情的爆發而加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加 速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緊迫性。

悲觀/樂觀預測 2020 年至 2025 年“新基建”7 大領域以及 5G 帶動的上下游基建 新增投資合計規模為 6.9 萬億/10.3 萬億,複合增速 CAGR 悲觀/樂觀預測為 8.5%/16.1%,考慮到 5G 基礎設施投資高峰主要為 2020-2022 年,估算 2020 年 至 2022 年複合增速 CAGR 悲觀/樂觀為 22.5%/40.2%。


一、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5G 篇

2 月 21 日中國聯通召開全國疫情期間投資建設工作推進視頻會,明確要求各省公司突 出重點、加快 5G 建設,上半年與中國電信力爭完成 47 個地市、10 萬基站的建設任務, 預計前三季度與電信合作完成 25 萬站建設,比原計劃提前一個季度。2 月 29 日,中國 移動表示,2020 年建設 30 萬個 5G 基站的目標不會變,今年將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建 設 5G 網絡。3 月 6 日,中國移動發佈 2020 年 5G 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公告, 正式啟動旗下 2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 232143 個基站的採購招標,拉開 2020 年 5G 大規模建設的序幕。近期,據報道,中國移動為滿足建設領先的 5G 網絡、打造雲 戰略基礎設施以及支撐 CHBN 四輪發展等需要,公司 2020 年資本開支預算為 1798 億 元。其中,5G 相關投資計劃約 1000 億元。今年中國移動將積極推進 5G 建設,力爭 2020 年底 5G 基站規模累計達到 30 萬站以上,基本實現全國地市以上城區 5G 覆蓋。

預計 2021-2023 年或為我國 5G 建設高峰期,根據招商通信組,5G 的宏基站總數約 495 萬座,取整預計為 500 萬座。

從產業鏈拆解來看,5G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器件/芯片/光模塊/設備/傳輸/網絡以及電 信運營等細分領域。

➢ 主設備商

2019 年光通信網絡設備領域華為、中興通訊、烽火、思科等企業佔據核心地位。細分 領域來看,在全球接入網市場華為市場份額最高達 36%,其次佔比較高的還有中興通訊 市場份額為 20%,ALU 市場份額為 17%、烽火市場份額為 5%,思科市場份額 6%。在 城域網領域華為佔據 23%的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其次中興通訊全球市場份額 11%, 佔比相對較高的還有 Nokia10%,Fujitsu7%,思科 9%,Ciena15%,烽火 3%。在骨幹 網領域,華為依然佔據最高的市場份額,佔比達 30%;其次 Nokia 佔比 16%,Infinera 佔比 13%,佔比相對較高的還有中興通訊、Ciena、烽火,佔比分別為 11%,13%,10%。

➢ 光器件

國內主要的光器件公司主要有光迅科技、天孚通信、新易盛、華工科技等。光迅科技主 要產品有光收發模塊、光纖放大器、AWG、VMUX、WDM、VOA、OPM 等;博創科技 主營分路器、波分複用器,目前正向有源光模塊拓展;天孚通信主營陶瓷套管、光纖適 配器、光收發組件(TOSA/ROSA);海外光器件核心廠商有 Finisar,是全球最大的光 器件生產商,涉及電信、數通、FTTx 等多個領域,已經被已被 II-VI 收購;Oclaro 是全 球領先半導體廠商,產品涉及光通信、工業和消費電子市場被 Lumentum 收購,此外還 有 NeoPhotonics、Acacia 等。

➢ 光纖光纜

我國光纖光纜核心廠商主要有亨通光電、長飛光纖、中天科技、烽火通信、通鼎互聯等 企業。根據通信產業網數據顯示:2018 年底中國主要光棒產業主要企業產能最高的是 長飛光纖,產能為 3000 噸,其次亨通光電產能 2300 噸,中天科技產能 1800 噸。另外 產能較高的還有杭州富通、烽火通信、法爾勝,產能分別為 1500 噸、1000 噸、100 噸。

➢ 基站天線/天線振子

基站天線核心廠商的招標模式由 4G 時的運營商對基站天線單獨採集,變為 5G 時代的 將天線集成在設備商 AAU 中,不再單獨招標。華為(代工廠)的核心供應商有東山精 密、弗蘭德、華龍通信;中心得核心供應商有摩比、通宇通訊、世嘉科技;Nokia 的核 心供應商有 RFS、京信通信、摩比; Ericsson 的核心供應商有 Kathrein、通宇通訊、京 信通信。

基站天線全球出貨量市場份額方面,華為佔比達 32%,全球最高。其次京信佔據全球 13%得份額,CommScope 佔 12%。佔比相對較高得還有摩比、Ace、通宇、Kathrein, 佔比分別為:12%,8%,7%,7%和 5%。

天線振子方面,華為的天線振子供應商包括碩貝德、信維通信、飛榮達、東創精密、兆 微等,中興通訊的天線振子供應商包括碩貝德、科創新源、通達集團、南鬥星等。

➢ 其他濾波器/小基站/PCB 等

濾波器行業在 5G 時代面臨技術升級,由 4G 時代的金屬腔體向陶瓷介質濾波器演進。 其中,華為主推純介質波導濾波器,其他設備商前期以半介質或小型化金屬濾波器為主。 華為供應商包括燦勤、東山精密、大富科技、武漢凡谷等;中興通信供應商包括世嘉科 技、摩比發展(港股)等。

5G 助力小基站技術升級。小基站是 5G 對於組網密度要求大大提升,小基站技術可有 效增加網絡密度並解決 5G 信號室內無法覆蓋的問題,相關核心供應商包括京信通信、 共進股份等。

PCB 方面,5G 天線對 PCB 的需求和要求都更加高,絕對量來看,單個宏基站的 PCB 價值量是 4G 的 3 倍,基站 PCB 核心提供商包括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生益科技等。

總結而言,5G 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約為 2-2.5 萬億之間,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 拉動,5G 基建將是 5G 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5G 建設節奏將 加速。

二、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大數據中心篇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從 2020 年至 2024 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 1100 億元。大數據中心產業鏈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上游基礎設施、中游 IDC 服 務、雲服務及相關解決方案提供商和下游用戶組成。

新基建細分領域投資機會梳理


➢ IDC 產業鏈價值分析:服務器領域價值量最大。 我國 2019 年 IDC 行業規模為 1600 億元,同比增長約 25%,通過對 IDC 產業鏈上 下游進行拆分,尋找增量價值最大的投資細分領域。 IDC 上游基礎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土地建設及配套工程(水電、辦公等),電機組、電力用戶站,電源設備(UPS、電池等),服務器等主要項目。其中服務器項目市場規模最 大,達到 510 億元,佔比約為 33.0%;其次土地建設及配套工程(水電、辦公等)市場 規模為 221 億元,佔比 13.6%;發電機組、電力用戶站市場規模 176 億元,佔比 10.8%。 另外佔比相對較大的還有交換機、路由器等市場規模 147 億元,佔比 9.0%;電源設備 (UPS、電池等)市場規模 70 億元,佔比 4.3%;存儲設備市場規模 67 億元,佔比 4.1%。

總結而言,我們預計從 2020 年至 2024 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 1100 億 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雲計算時代的基石,萬物上雲在未來將成為現實,將給 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拉動,IDC 以及服務器領域公司將直接受益。

三、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人工智能篇

2019 年 9 月,科技部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 出,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到 2023 年建設 20 個左右試驗區,隨著經濟下行壓 力加大,我國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投入將快速提升。

從人工智能細分產業鏈來看,主要分為底層硬件和通用 AI 技術及平臺,其中底層硬件 主要為 AI 芯片和視覺傳感器,通用 AI 技術及平臺主要為計算機視覺和雲平臺/OS/大數 據服務等。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AI 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 AI 領域投資的提速,相關底層硬 件和通用 AI 技術及平臺的基礎設施投資至 2025 年累計規模預計達 2000 億元左右,其 中 AI 芯片新增投資規模預計累計增加 800 億元左右,機器視覺領域新增投資規模累計 增加 250 億元左右,因 AI 帶來的雲平臺/數據服務/OS 新增投資規模累計增加 1000 億 元左右。

從投資的角度看,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在 AI 芯片、傳感器兩大 領域,因此未來人工智能基建首先受益的領域主要在 AI 芯片和傳感器等基礎設施領域。

➢ AI芯片:巨頭角逐

近年來,各類勢力均在發力 AI 芯片,參與者包括傳統芯片設計、IT 廠商、技術公司、 互聯網以及初創企業等,產品覆蓋了 CPU、GPU、FPGA 、ASIC 等。在市場調研機 構 Compass Intelligence 2018 年發佈的 AI Chipset Index TOP24 榜單中,前十依然 是歐美韓日企業,國內芯片企業如華為海思、聯發科、Imagination(2017 年被中國資 本收購)、寒武紀、地平線機器人等企業進入該榜單,其中華為海思排 12 位,寒武紀 排 23 位,地平線機器人排 24 位。

根據 Compass Intelligence 將全球 AI 芯片按照指數排名,前十得企業分別是英偉達、 Intel、IBM、Google、Apple、AMD、ARM、高通、三星和恩智浦。

IDC 數據顯示,2016 年全球訓練 AI 芯片市場規模為 6.3 億美元,預計 2020 年約為 98.8 億美元;全球 AI 推斷芯片從 2016 年的 0 規模,到 2020 年預計增長至 37 億美元。

根據 IDC 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 GPU 市場規模預計為 25.49 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為30.5%;到 2023 年中國 GPU 市場規模預計為 43.26 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約為 16.3%

➢ 傳感器:智能駕駛的“眼睛”

未來人工智能最大應用領域之一是智能駕駛,智能駕駛是傳感器領域,智能駕駛的實現 需要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自動駕駛攝像頭、MEMS 傳感器等相關傳感 器的配合,各類型的傳感器是智能駕駛的“眼睛”。

ADAS 融合多種傳感器,車道識別、交通標識識別以及後方障礙物檢測需要攝像頭、毫 米波雷達連續跟蹤識別道路上車道線,交通標識、交通信號;行人及車輛檢測需要用到 毫米波類達、紅外攝像頭等快速檢測車輛前方行人、車輛危險程度;車輛定位需要 GPS、 短波通信使車輛快速定位。ADAS 的應用將大幅提升傳感器的需求。

❑ MEMS 傳感器

MEMS 傳感器是在半導體制造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微電子和微機械加工技術制 造出來的新型傳感器。MEMS 傳感器廣泛應用於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防抱死(ABS)、 電控懸掛(ECS)、胎壓監控(TPMS)等系統。其中,壓力傳感器、加速計、陀螺儀與流量 傳感器是汽車中使用最多的 MEMS 傳感器,佔汽車 MEMS 系統的 99%。據 Fact.MR 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到 2027 年,全球 MEMS 傳感器市場將以 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 長,達到 500 億美元。

HIS Automotive 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前三大 MEMS 供應商博世、森薩塔、恩智浦合 計佔據超過 50%的市場份額。僅博世的市場率達到了 33.62%,其次森薩塔佔據 12.34%的市場,恩智浦佔據 11.91%的市場。此外電裝佔比 8.94%、亞德諾佔比 8.51%、松下 佔比 7.45%、英飛凌佔比 7.23%、野村佔比 5.96%、德爾福佔比 2.98%、意法佔比 1.06%。

國內 MEMS 傳感器市場格局來看,華工科技獨佔鰲頭,市佔率達到 37.62%;其次保隆 科技、耐威科技、東風科技佔比也較高,分別為 23.07%、15.00%、10.32%。蘇奧傳感 (8.16%)、威爾泰(4.57%)、隆盛科技(1.07%)、威帝股份(0.07%)、蘇州固鍀(0.17%) 也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國內廠商目前正在積極佈局 MEMS 傳感器領域。

從各公司官網公佈的資料來看,美泰 科技全套自動化生產線實現流量傳感器產能突破 30 萬隻/年,壓力類傳感器突破 100 萬 臺/年。汽車壓力和流量傳感器芯片代工和 OEM 累計出貨 100 萬片以上;美新半導體 準備建設年產 2.0 萬片 MEMS 磁傳感器單元晶圓生產線,年產 2.66 億顆 MEMS 陀螺 儀封裝測試生產線,年產 108 萬片激光雷達傳感單元封裝測試生產線項目;保隆科技投 資 3.9 億元用於車用傳感器等汽車電子;蘇奧傳感重點開發的國六法規排放下的 OBD 蒸汽壓力傳感器正式小批量生產;華工科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 PTC 加熱器、PM2.5 傳感器等戰略產品。

❑ 毫米波雷達

2018 年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博世佔據市場份額最大達 19%,其次大陸佔比 16%,海陸 佔比 12%,富士通天佔比 11%,電裝佔比 10%。

國內企業積極研發毫米波雷達。2017 年底國內首款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 24GHz 後向毫米波雷達由華域汽車實現量產;德賽西威已完成 24GHz 毫米波雷達樣品 開發,77GHz 毫米波雷達還在研發中;保隆科技在 2 月份發佈公司自主研發的 24GHz、 77GHz 的毫米波雷達產品。承泰科技、納雷科技、杭州智波科技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CMOS 圖象傳感

根據前瞻經濟學數據顯示 2019 年全球 CMOS 圖象傳感市場索尼佔據 49.2%的市場份 額,遙遙領先於其他廠商,其次三星佔比 19.8%,豪威(韋爾股份)佔比 11.2%,安森美 佔比 5.8%,海力士佔比 2.5%,意法半導體佔比 2.3%。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攝像頭模組封裝市場份額前三的企業為 LG、 三星、富士康分別佔據 12.0%、12.0%和 11.0%的市場;其他佔比較高的還有舜宇光學 佔比 9.0%,歐菲光佔比 9.0%,立景創新佔比 4.0%丘鈦科技佔比 4.0%。

總結,從投資的角度看,未來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在 AI 芯片、傳感器兩大領域,可關注相關領域上市公司。

四、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特高壓篇

近日,國網編制了 2020 年特高壓和跨省 50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計 劃中明確了 2 條直流特高壓、5 條特高壓交流項目,以及提升特高壓通道效率效益等 13 個重點項目。項目整體動態投資規模達 1073 億元,其中特高壓直流、交流、13 個重點 項目分別為 577、339、157 億元。我們也在 3 月 8 日專題報告《“新基建”到底能帶動 多大投資規模?》中測算過,目前特高壓“在建”和“待核準”投資規模超 2500 億, 預計 2020 年至 2025 年特高壓新增投資規模超 4000 億。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特高壓 加速建設主要在於逆週期調節的需求,預計特高壓領域投資力度的持續加強。

特高壓、配網建設將加速,招投標可能加快特/超高壓等重大工程是近幾年刺激的主要方 向。1998-2002 年的大投資刺激過程中,電網公司的投資相對更側重配網,那一輪投資 解決了戶戶通電問題,大幅提升了居民用電的可靠性。在 2007 年之後的 3 次經濟刺激 中,電網的重點可能更多是在特高壓環節(還包括比較多的超高壓直流等聯網、水電送 出項目)。特高壓直流從 2006-2007 年以雲南-廣州、向家壩-上海項目為起點就已經開 始建設和發展,基礎是超高壓直流技術,特/超高壓直流輸電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 用。而特高壓交流的應用是 2006 年從晉東南-荊門示範項目開始的,之後分別在 2014 年通過“大氣汙染防治十二通道”推動了一系列項目上馬。2018 年下半年,為加大基 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啟動了白鶴灘至江蘇、白鶴灘至浙江特高壓直流等 9 項重點輸 變電工程建設,其中包括 5 條特高壓直流、7 回特高壓交流項目的準備工作。

除目前還在建的(部分即將要投運),剩下的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華中交流環網 項目,都是 2018 年 9 月份發改委批准的一攬子計劃中報批的項目(南陽~荊門~長沙、 南昌~長沙、武漢~荊門、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 5 條特高壓交流,以及白鶴灘~江蘇、 白鶴灘~浙江 2 條特高壓直流項目),預計該 2 直、5 交流項目 2020 年都有望核准。

特高壓核心裝備門檻高,競爭格局較好,主流企業盈利能力比較穩定。特高壓交流輸電 系統,變電站成本約佔總投資額的 40%~50%,交流線路設備採購的主要產品為變壓器、 電抗器、GIS。特高壓直流投資中變電站成本約佔總投資額的 50%~60%,換流閥、換 流變、控制保護構成了設備採購的主要部分。特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的換流變、換流閥、 控制保護、直流開關等核心產品,除換流變之外,淨利率可能都在 10-20%之間。

從各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來看,根據招商電新組:
❑ 特高壓直流換流閥的主要企業為: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國西電; ❑ 換流變為:特變電工、中國西電;
❑ 直流穿牆套管主要為:平高電氣、許繼電氣、中國西電等。

❑ 特高壓交流系統中,GIS 主要為平高電氣、中國西電等,變壓器主要為特變電工、 中國西電、保變電氣等,其餘思源電氣的無功補償、長高集團的隔離開關等產品都 有一定彈性。

五、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充電樁篇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預計 2020 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 177 億元/140 億 元,2025 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 1290 億元/770 億元,2020-2025 年累計規模 CAGR 達到 48.8%/40%,2020-2025 年新增規模 CAGR 達到 50.3%/25%,因此從 2020 年至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增投資規模達 700-1100 億。

從產業鏈來看,目前運營市場集中度繼續保持高位。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止到 2019 年底,國內公共充電樁主要由前 3-5 家企業所運營,CR3 約 69%,行業集中度比 較高。其中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保有量分別達 14.8、12、8.8 萬根。

充電模組與充電樁都處於微利狀態,紅海競爭中可能逐步形成差異化充電樁市場高度分 散,模組市場稍好一些。從 2015-2019 年國網中標情況看,CR3/5/10 均在下滑,2019 年分別為 27%、40%、66%,較 2018 年下滑 4、10、1 個百分點,排名在 5-10 名的企 業中標數量快速提升。此外,過去幾年中每年中標最多最大和最小的企業份額一般約 15- 20%和 1.5-2%,但 2019 年中標最多和最少的企業份額分別為 9.6%和 2.5%。

充電樁、充電模組都處於微利狀態。激烈的競爭導致國內充電設備製造企業的毛利率近 幾年下滑較多,而需求的下滑也導致企業收入銳減。從過往利潤率情況看,具備模塊生 產研發能力的企業毛利率更高。未來如果充電設施建設速度加快,隨著行業開工率提升, 預計行業內主要企業的利潤率和收入規模都將快速修復。

紅海競爭中逐步形成差異化。目前新進入者大量出現,但大部分是“組裝、銷售”依賴 性企業,主要是市場渠道的競爭。但是從產品本身來講,充電樁在可靠性、安全性、穩 定性上的要求,比大部分電器產品要高得多,長期來看,應該會逐步形成產品品質的差 異和分化。

充電模組本身是基於電力電子變換的產品,壁壘相對較高一些,如果市場供需回暖,有 可能較快出現業績彈性。總體來看,具備充電模塊研發和生產能力企業,有望逐步體現 出優勢。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快速增長,對充電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政府已經要 求地方將新能源汽車補貼轉向補助充電設施,在 3 月政治局會議定調“新基建”的建設 方向後,政策端扶持可能加強,行業發展可能加速。根據招商電新組:

❑ 運營領域,推薦或關注特銳德、北巴傳媒(聯合傳媒);

❑ 裝備領域,推薦或關注科士達、盛弘股份、英可瑞、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恆電 氣等。

六、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工業互聯網篇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 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了 4677 億元,預計未來五 年(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 13.3%。隨著產業政策逐漸落點,市場空間將有望加 速,並預測在 2023 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包括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其中,網絡是基礎,平臺是核心,安全是 保障。從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網絡和平臺層,網絡層的建設 主要是數據中心、網絡傳輸以及雲計算建設。因此,就工業互聯網本身來看,未來建設 主要方向集中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層 PaaS 的建設。

➢ 工業互聯網 PaaS 層

工業 PaaS 是基於微服務架構的數字模型,數字模型是就是把大量的工業的技術原理、 行業知識、基礎工藝、模型工具規則化、軟件化、模塊化,並封裝為可重複使用的組件。 工業 PaaS 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其本質是向下可以調用設備、業務系統等軟硬件資源, 向上可以承載工業 APP 等應用服務的“工業操作系統”。

2017 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約為 4700 億元。細分市場來看基礎設施約為 1927.2 億元,通信與平臺約為 1299.3 億元,軟件與應用約為 1446.9 億元,工業安全約為 35.7 億元。

從格局或者建設路徑上來看,在基礎架構選型方面:基礎架類型方面,59%的平臺企業 選擇自主研發,其餘 35%的使用 Cloud Foundry,6%使用 Open Shift 這些成熟的架構 體系。在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案例應用行業分佈中,機械行業佔比最高,為 33%,其餘 依次是電子、交通設備製造、電力、鋼鐵、服裝、石化,而家電佔比最低,僅為 5%。

《工業互聯網 APP 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國內外主要工業互聯網平臺 推出較多。2013 年 GE 推出 Predix 成為工業互聯網最早的發起者,平臺以 Paas 為主, 主要以應用在航空、能源、醫療、交通領域,典型案例有布魯斯電力公司核電設備健康管理。2015 年索為推出主要適用於國防軍工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 SYSWARE;2016 年 華為推出了 OceanConnect,以 IaaS 層為主,連接管理層、設備管理層、應用使能層, 主要應用在公共事業、車聯網、油氣資源、生產與設備管理、智慧家庭領域。同年,阿 裡巴巴推出 ET、瀋陽機床推出 iSESOL、西門子推出 MindSphere、徐工機械推出 Xrea。 2017 年更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陸續推出。航天雲網推出以開放式應用開發為特點的 INDICS、三一重工推出 RootCloud、海爾推出試用在家電製造領域的 COSMOPlat,此 外還有中國電信的 CPS、和利時的 Hia Cloud、用友的精智等。

七、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高鐵軌交篇

2019 年 9 月 18 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 《關於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 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鐵路專用線加快建設,進一步開放專用線建設以及運維市場,調 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以拓寬融資渠道。具體而言,《意見》指出,預計到 2020 年, 一批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年運量 150 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 業、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將均達到 80%,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基本引入鐵路 專用線;到 2025 年,上述接入比例均達到 85%,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全部實現鐵路進港。

2019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其中提到至 2020 年,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通建設任務和“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 規劃各項任務,為交通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從 2021 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 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 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國 123 出行 交通圈”(都市區 1 小時通勤、城市群 2 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 3 小時覆蓋)和“全 球 123 快貨物流圈”(國內 1 天送達、周邊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鐵軌交投資規模的加大將成為託底經濟的有力手段之一。根據對線路的統計預測,2020 年擬通車線路共 14 條,其中專線 250 和專線 350各 7 條,通車有望為 3696 公里,對應投資規模為 6207 億元。

高鐵軌交加速建設下,相關企業在手訂單量進一步增加,預計未來訂單將繼續受益於新 基建的加速。

1)中國中鐵:前 3Q 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10896.80 億元,同比增長 14.5%,其中第三 季度新簽訂單為 3883.40 億元,相比第二季度漲幅 22.7%,與同期相比增加了 0.07%。 除此之外,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累計額達 1490.00 億元,同比增加 11.0%,其中第三季 度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為 481.40 億元,與第一季度相比下降 2.0%。2)中國鐵建:前 3Q 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11152.34 億元,同比增長 25.1%,其中第三季度新簽訂單為 3965.37 億元,相比第二季度下降 5.9%,與同期相比增加了 40.3%。除此之外,鐵路 工程新簽訂單累計額達 1471.62 億元,同比增加 14.78%,其中第三季度鐵路工程新籤 訂單為 490.59 億元,與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 23%,同比增長 7.9%。3)中國通號:前 3Q 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475.1 億元,同比增長 6.3%,其中第三季度新簽訂單為 134.90 億元,相比第二季度下降 49.2%,與同期相比增加了 8.9%。除此之外,鐵路工程新籤 訂單累計額達 211.90 億元,同比增加 23.9%,其中第三季度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為 47.3 億元,同比增加 6.3%。

八、總結:新基建——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 行業

2020 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逆週期政策再度加碼,特別是 近期,“新基建”在高層會議中頻繁被提及,20 天內 4 次提到“新基建”相關內容,其 中 5G 網絡有 2 次被提及。當前時點多次提及包含 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內的“新 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在於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上行期,“科技基建”的加 碼符合當前科技環境。另一方面,2020 年也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最後一年, 新興產業有望實現衝刺。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隨著疫情的爆發而加大在這樣的環境下, 加速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緊迫性。

我們在 3 月 8 日的專題報告《“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中測算過,悲觀 /樂觀預測 2020 年至 2025 年“新基建”7 大領域以及 5G 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 計規模為 6.9 萬億/10.3 萬億,複合增速 CAGR 悲觀/樂觀預測為 8.5%/16.1%,考慮到 5G 基礎設施投資高峰主要為 2020-2022 年,估算 2020 年至 2022 年複合增速 CAGR 悲觀 /樂觀為 22.5%/40.2%。

因此,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行業,屬於新時期的逆週期刺激,不受 全球需求下行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確定性。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根據高層定調, 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 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新基建” 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

新基建細分領域投資機會梳理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