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失敗者一視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許倬雲

對失敗者一視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歷來被視為不登大雅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竟潛藏著恢弘而清奇的歷史觀,列名封神榜的,不但有姜子牙的死難戰友,更有他們此前的死敵如聞仲、趙公明、魔家四將等輩,戰爭結束了,昔時的敵我也不復存在,大家人人有份同列仙班。相形之下,西方的神魔大戰中,諸如上帝對墮落天使、奧林匹斯諸神對泰坦巨人這類“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世界觀,就要等而下之了。

旅居美國的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學貫中西,故能從封神故事中解讀出這種中國人的氣度襟懷,更將之與林肯悼念南北戰爭中雙方陣亡將士的《葛底斯堡演講》等量齊觀。

說許倬雲老是“中國史學界耆宿”,其實並不準確,因為許老雖年高德劭,卻並沒封筆歸隱,仍活躍在一線屢有新著,本文就是他新著《中國文化的精神》中的精彩章節,該書面世在即,而同樣開市大吉的搜歷史,非常榮幸地成為了該文首次與讀者見面的平臺。

閻京生、張發財、張宏傑、端木賜香、押沙龍、十年砍柴、馮瑋、李冬君、西蒙·蒙迪費奧裡、羅傑·克勞利……更多中外名家隨後就來!

小說《封神演義》,其中列舉的三百六十五位尊神,在民俗信仰中,儼然已經是神界官僚系統的名單。《封神演義》出現於明代,嘉靖年間,但是在宋代已有一些傳說,作為說書人“武王伐紂”的話本。明代根據這些話本的輪廓,編著小說。至於作者是誰?有很多的說法,至今是以許仲琳、陸西星,最為可能。這兩位可能的作者,都是道教人士,甚至於就是道士。不論是誰,《封神演義》的內容的確反映了濃厚的道教信仰。在道教非常興盛的明代,有此作品,也不是意外。

《封神演義》的內容,充滿了各種各樣瑰異的神怪故事。大意是:商代紂王受了九天妖狐的誘惑,又有奸臣奉迎,不理朝政,作惡多端。忠臣進諫,卻被殺害。也有些忠臣決心反抗,於是發生了內戰。西伯周文王領導反抗運動,終於將紂王推翻,建立了新的朝代。在內戰過程中,兩個教派:闡教、截教,本是同源,都是習道之士,介入內戰,分別擁護周、商,竟成為對敵的團體。闡教屬於正派,其中的人物,幾乎全是修道人,修得了一定的道行,足以斬殺邪魔。截教的人士,卻是以妖精、物怪,作為主體,挑戰闡教的抗紂戰爭。除了以原始天尊為首的闡教、以通天教主為主的截教,這兩個教派以外,他們有共同的教源,都是鴻鈞老祖門下,而且還有一個也是鴻鈞的弟子,成為太上老君。在《封神演義》之中,提到這些三個教派的糾纏,似乎他們既是朋友、又是敵人。在這些教派以外,還有“西方之教”和“人教”兩家,在書中只是偶爾提到,似乎分別代表佛教和儒家。周人領兵的大將姜子牙,乃是闡教的弟子,他的戰友都是闡教的修道之士。慘烈的戰爭之後,周取代商。姜子牙奉三教領袖之命,安置戰爭中雙方死亡的道友,分派他們在神界的職務,三百六十五個陣亡人員,不論敵我,都得到神職。這就是所謂封神榜。

不分敵我,一概封神,這一視同仁的氣度,插一句我的意見,倒有點類似美國內戰後,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講演,為雙方犧牲的戰士們,同申哀悼。神魔大戰的故事,在西方也有,最早的一次神魔大戰,是兩河流域古代城邦時代“埃努瑪·埃利什(Enuma Elis)”故事,在基督教已經普及的中古歐洲,但丁的《神曲》,也敘述了神魔大戰,在這兩個傳說中,失敗的魔方,都被打入地獄,永遠不得翻身。以西方天主教傳統為代表的觀念,和以封神榜代表的中國觀念,二者的區別,判然可見。

《封神演義》在十六世紀中葉出現,也反映了當時明代的政治局面。嘉靖皇帝非常相信道術,他在位四十五年,只有前面十餘年,和朝中眾臣合作,有過一段比較安定的歲月。餘下三十多年,他耽迷道術,相信祈禳求福,也相信服用丹藥可以延年益壽。在後者的要求下,他又更相信採陰補陽,以及房中術。當時中國的道教,大概分成三個大支派,一派是正一教,就是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教派,這一派相信符籙、丹藥。張天師是官方指派的道教領袖,因此這一派在宮廷方面,非常活躍。嘉靖曾經十分相信兩個道士邵元節和陶仲文,前後分別任命他們作為政府的高官。嘉靖也花費大量的國家經費,為道教建築各種宮觀、壇廟。同時為了經常以“青詞”上奏天庭,嘉靖充分信用嚴嵩,嚴氏父子專權朝廷數十年。因為使用採陰補陽,嘉靖蒐集大批青春女孩,萃取女子的液體。為此,宮女十餘人,共同謀殺皇帝——這一宮女集體弒君案,明史稱為“壬寅宮變”,史所罕見!

君王如此荒唐,尤其正一教的助紂為虐,另外兩個道教宗派(北方的全真派和湖北的武當派),都對正一教不滿。這兩個教派注重濟眾積功和養身全生,都是內外修行的功夫,確與正一教派的理論不同。無論《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大概都是以闡教的名義,譴責助紂為虐的截教。故事中,商紂護短拒諫,被害的大臣,有比干、黃飛虎等;嘉靖時,遭殃的直臣有楊繼盛、海瑞、沈煉諸人。商紂昏庸,引發內憂外患;嘉靖時代,中國也是南有倭寇騷擾,北有蒙古餘部犯邊:《封神演義》是有可能借古諷今。

《封神演義》情節,乃是由治亂未定,陡然進入混亂,經過鬥爭,才能出現正常的秩序,一個既是預訂的,也是發展的歷程:

商紂王剛才即位,這位年輕的君主,才力非凡,有可能是位有為的君王。殷商的諸侯,也都是才智之士,殷商可能延續已有的基礎,發展為盛世。但是,商紂王貪於自己的慾念,引來了外面的誘惑,九天妖狐篡奪了王妃的靈魂,順著商紂王的慾念,將他的人格扭曲為昏君。可能出現的盛世,竟轉變為昏君暴政的亂世。他的朝臣和外藩,有的死於諫爭,有的起而反抗,闡教的仙真,按照宇宙發展的預定模式,投入反抗的陣營,擁護西伯。闡教的弟子姜子牙,也奉師命出山,指揮反紂的鬥爭,以完成預定的任務。姜子牙的師兄弟申公豹,由於對姜子牙的嫉妒,各處教唆不甘寂寞的其他仙真,包括一些精怪,結合在也是闡教同門的另外一個教派截教門下。處處與姜子牙引導的反抗軍做對。戰爭發展到一個地步,闡教發動了道教更多的門派,參加反紂戰爭。正邪兩面的對抗,終於使道教原始發展者之一太上老君等人,也都加入戰團,進一步更使西方之教準提道人、燃燈老佛等人,也都參加闡教與截教的對抗。在截教佈置誅仙和萬仙兩個大陣時,道教的前輩和西方之教主要佛祖,都幫助闡教取得勝利。這是三教的合作,決定將混亂的世界,重新安置,開創宇宙秩序。根據戰爭將啟時預定的名單,姜子牙奉命製作“封神榜”,將這些神魔大戰中,陣亡的正邪人物,都分配職務,組織分工任職的神庭,使宇宙間的一切,都有管理的正神。同時,在人間,西伯開創了周代的盛世,在中國的天下,分封諸侯,組織封建網絡,建立了新秩序。

《封神演義》陳述,修道的境界,最高是仙,神次之,人又次之;精怪也可修到一定程度,卻終究是流外。故事中的闡教,自居正派,截教則頗多妖魔精怪,他們擁有的法寶,也比較邪門。故事主角姜子牙,受命扶周滅商;他的同門師兄弟申公豹,妒忌心重,各處煽動截教中精怪出山,與姜子牙作對。這一現象,在中外社會,常可發生於主流與流外之間的衝突。流外身處邊緣,努力上進,卻難以進入主流。他們表現的行為,往往以狂言怪談,譁眾取寵,更進一步,甚至倒行逆施,但求一逞。最近美國大選,就出現這一現象。《封神演義》的情節,未嘗不是描述人類社會的常態。

這些封神榜的人物,有許多在今天民俗信仰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臺灣民間信仰的“三太子”,就是封神榜的哪吒。他本是仙真投胎成為李靖的第三子,由於性情剛烈,和東海龍王父子發生衝突,將小龍王抽筋剖骨,犯了大罪。李靖懲罰,哪吒憤而自殺,剔骨還父,割肉還母,斷絕親恩。他的靈魂,飄蕩無主。幸而仙人憐憫,摘取蓮葉為他的身體,蓮藕為骨骼;因此他不再有肉身形骸,也因此免於毀滅。這個故事本身,在中國的一般倫理觀念中,非常特殊:為了原則,他可以犧牲性命,否定父母。而因為有如此不敗之身,他成為所有妖魔的剋星。

第二位闡教大將楊戩,本身是玉皇大帝的妹妹與凡間情郎人生下的孩子,一個不很清白的身分;另一方面,他有神的血脈,又高於凡人。他有特殊的視力,在民俗傳說,他的額頭中間有第三眼,這是可以看透妖魔的原形。(順便一提:殷商領軍抗周的忠臣,太師聞仲,額上也有第三隻眼,可以明辨正邪。)這種形象,也不尋常。哪吒、楊戩,這兩位大將,其形象與行為頗似脫離常軌,也正說明中國民間的理想人格,並不完全符合儒家的倫理。

《封神演義》在中國民俗文化,更重要的價值,則是在明代有了這本小說以後,中國民間信仰,普遍根據封神榜的眾神,安置了超越人間的一個神庭。到今天,大家提到東嶽大帝,大概一定認為是黃飛虎,那位叛出朝廷的商代大將。一談到科舉的功名,就會想到比干擔任的文曲星。財神爺必定是趙公明,他手下的四個副將,分別掌管招財進寶職務。相對於其他主要文明系統,他們歷史上的神庭,中國的神庭,卻是由於封神榜的出現,取代了以前種種類似的神庭的安排。封神榜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神魔大戰的主題,在中東開始,我曾經提起波斯祆教二元世界的歷史背景,是在中東地區。光明-黑暗、生命-死亡,種種的對立,經過混沌,進入鬥爭,然後要到永恆的和諧。這三世的安排,開啟了中東、中亞,普遍存在的啟示性信仰,經過佛教的轉介,啟示信仰和救贖的觀念進入中國。在中國,這三個階段的變化,成為劫數。混亂的存在,必須解脫,經由毀滅,才能迴歸秩序。《封神演義》似乎正是表達如此的神學觀念:故事中那些教主,鴻蒙、原始、太上等等,都代表著開始的時期。西方之教的諸佛,準提,據柳存仁的研究,乃是觀音的前身,救贖的象徵。燃燈,則無疑是祆教的光明之神。經過這些神佛的安排,世界從一個混沌的開始,又經過慾望和誘惑,才有鬥爭,然後方能進入秩序。

《封神演義》第十五回,正是宣示應該建立的秩序:

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布雨興雲、善惡之神。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間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以上這段就是說明,這是全書的主旨。

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封神”呼應前言,交代了結局: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天尊敕曰:嗚呼!仙凡路迥,非厚培根行豈能通;神鬼途分,豈諂媚奸邪所覬竊。縱服氣煉形於島嶼,未曾斬卻三尸,終歸五百年後之劫;總抱真守一於玄關,若未超脫陽神,難赴三千瑤池之約。故爾等雖聞至道,未證菩提。有心自修持,貪痴未脫;有身已入聖,嗔怒難除。須至往愆累積,劫運相尋。或託凡軀而盡忠報國;或因嗔怒而自惹災尤。生死輪迴,循環無已;業冤相逐,轉報無休。吾甚憫焉!憐爾等身從鋒刃,日沉淪於苦海,心雖忠藎,每飄泊而無依。特命姜尚依劫運之輕重,循資品之高下,封爾等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天,糾察人間善惡,檢舉三界功行。禍福自爾等施行,生死從今超脫,有功之日,循序而遷。爾等其恪守弘規,毋肆私妄,自惹愆尤,以貽伊戚,永膺寶籙,常握絲綸。故茲爾敕,爾其欽哉!

第九十九回,這一段話,是全書的總結,其中的觀念,合併了佛教與道教的詞彙與理念。一位修道者,可以從人身開始,甚至於也可以從獸身開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艱難的過程,中途會遭遇許多的誘惑,其主要者則是,貪、痴、嗔、怒。佛教思想中的苦厄,除了生、老、病、死之外,就是怨嗔會、愛別離和求不得。正是上面四個字,貪、痴、嗔、怒的原始。被封為神的使者,必須要經過兵災的解脫,才能夠歷劫,而得到提升。最後建立了一個宇宙秩序,總管天人,有八部正神,分司管理。這才是混沌轉入和諧的世界。因此,封神榜反映的思想,乃是佛、道的綜合,也將儒家文官體系的觀念,發展為神庭的系統。這部演義小說,在我看來,毋寧是表現三教混合的神學思想。

一般讀者,只是拿《封神演義》當做神怪小說,有些文學史家,以為《封神演義》只是影射明代嘉靖時期的混亂。我則以為,上述神怪和影射兩個層次的解釋以上,作者也有建構一套三教新神學系統的企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