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傢俱為何不合邏輯?

2017年可以稱得上是共享之年,從自行車到汽車,從充電寶到雨傘,共享房屋到共享床鋪,甚至還曾經出現過共享馬紮。只要是能和共享沾上邊的都被用來作為風口,但是事實的情況表明,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適合進行共享,也不是所有的共享都是真正的共享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共享都能收穫市場的認可。2017年很多所謂的共享都是資本攛掇創業者演給大眾和另一撥資本的一場秀。

共享傢俱為何不合邏輯?

我認為共享傢俱是不能成為真正的風口的。首先,能夠用來共享的東西必須是標準化、其產品可以大規模製造,其功能不支持個性化拓展,其應用的場景基於大多數人的共同需求。比如共享單車,我們需要的是騎行功能,製造商需要的是統一大量定製,運營商需要的千萬級人群的對騎行的共同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共享產業鏈上的多方共贏。但是傢俱是個性化,每個人對傢俱的品位各不相同,對造型、顏色各不相同。先不說心理上能否接受使用被多手用過的傢俱,僅從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上,共享傢俱就無法滿足。

共享傢俱為何不合邏輯?

其次,能共享的東西製造的工藝要求比較簡單,大多數都是製造不同的模塊讓後進行拼裝,只有標準化才能實現生產製造成本最低。但是傢俱是很難實現標準化的,僅在風格上就存在歐式、中式、地中海、簡歐、美式等等,每一種樣式裡面有會有不同的色彩搭配和風格細分。沒有一家工廠能夠完全滿足全部的生產需求。另外,我們使用傢俱,不會單獨使用一件,我們會成套使用。如果要滿足用戶對共享傢俱成套使用的話,運營商就要組織更大範圍的供應商體系,而且要使這些供應商建立統一的標準。這種難度非常之大。

共享傢俱為何不合邏輯?

其三,共享傢俱的獲客成本極其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獲客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傢俱企業依靠打造情景來獲取顧客,但是因為用戶的個性化,傢俱的購買情景也非常多,很難實現一套方案滿足絕大多數顧客。

共享傢俱只有滿足了標準化生產、單一的使用情景才有可能獲得生存空間。比如說,在辦公傢俱的共享上,在公寓傢俱的共享上,在養老院傢俱的共享上,共享傢俱可能獲得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