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其產生與發展須具備一些主觀與客觀的必要條件。一是需要有一支以猜謎表演活動為職業的專業藝人隊伍,二是需要有一個數量眾多且相對穩定的熱心參與者群體,三是需要有能為專業藝人提供常年生活來源的物質條件,四是上層統治階級的倡導與支持。這些條件在唐代尚未醞釀成熟,它需要以較有規模的城市商品經濟為物質基礎。這一基礎在宋朝始得奠定。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北宋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形勢,重建起封建帝國的中央集權。全國趨於統一,社會相對穩定,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城市商貿繁榮,人口激增。北宋末年,都城汴梁戶數多達26萬。經過宋金戰爭,南宋在偏安的局面下,社會經濟仍有進一步的發展。臨安在元豐(1078一1086年)之前,已“參差十萬人家”。宋室南渡後,臨安戶口驟然增至近百萬家。宋代的城市管理也與唐朝大為不同。市坊制的廢除,使汴梁(今開封)城裡“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制廢矣”。其直接後果是城市經濟大大發展,汴梁出現了很多熱鬧的商業街,市坊交易不再受時間限制,繁華的夜市應運而生。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群體的壯大,為商業、市民服務的文化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諸般使藝人最大的集合處便是寺廟與瓦肆。宋代寺廟,每逢神誕日必有廟會,開辦廟會則必定組織眾多伎藝娛神兼娛人。《東京夢華錄》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中,記說北宋時汴梁的二郎神生日廟會,反映了當時諸藝聚合的情景: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其社火呈於露臺之上,所獻之物,動以萬數。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躍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譯話、雜扮、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叫果子、學像生、體刀、裝鬼、研鼓、牌棒、道術之類,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盡。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其中,“商謎”即是指表演猜射謎語的演出活動,帶有一定的商業色彩。當然,參與表演者也便是這一行當的專業藝人。不過,藝人們更為穩定的演出場所還是在各種瓦肆裡。瓦肆勾欄里長年間諸般伎藝紛呈。據《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中說,北宋崇寧(1102-1107年)、大觀(1107-1111年)以來,汴梁瓦市的伎藝有小唱、嘌唱、雜劇、傀儡戲、講史、小說、散樂、舞旋、相撲、弄蟲蟻、諸宮調、商迷、合生、說渾話、雜扮、弄神鬼、說三分、說五代史、叫果子等,

“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其中在談到商謎時提及兩位藝人姓名,“毛洋、霍伯醜,商謎”。《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所記南宋臨安瓦肆裡的伎藝大致與汴梁相仿,還特別提到一位著名商謎藝人,“背商謎:胡六郎”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這樣,北宋時期已經有了許多以“商謎”為生計的專業藝人。何謂“商謎”?孟元老在其所著《東京夢華錄》中解釋道:“商謎者,一人為隱語,一人猜之,以為笑樂。”以“商謎”為職業的藝人,往往採用種種手段營造出某種猜謎鬥智、探奇攬勝的氛圍環境,從而達到吸引行人駐足觀賞的目的,其情景與今日街頭賣藝的演出活動差不多。兩位藝人出謎猜謎、一唱一和的演出形式,則很像今天的相聲表演。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吳自牧的《夢梁錄)等對此都有一些記載。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號四水潛夫的周密記載說,南宋間以商謎為生的專業藝人已有相當規模,其中如胡六郎、魏大林、張振、周月岩、蠻明和尚、東吳秀才、陳贊、張月齋、捷機和尚、小胡六、馬定齋、王心齋等,堪稱遠近聞名。商謎成為一種專門的技藝,且品目繁多,猜法各異。“商謎:舊用鼓板吹(賀聖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商迷開始前先以樂工鼓板吹奏特定曲目,使人聞聲而至,群聚猜射,熱鬧場面可想而知。謎的種類有詩謎、字謎,當時謎社所制的社謎,還有非專門制謎者所作之謎,如倡優們所作的“戾謎”等。猜射規制之繁多前所未有。道謎:由來客說謎面、求謎底的猜謎形式,又名“打謎”。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正猜:根據來客的要求掛謎,“來客索猜”。下套:猜謎者不報出謎底,而是“以物類相似者譏之”,以謎破謎,又稱“對智”。走智:臨時改換迷題,使猜者困惑。橫下:允許旁邊其他人參加猜射。宋代猜謎習俗常常是一對一地鬥智,許他人猜時須預作“橫下”聲明,允許別人“橫下里插進來”。問因:猜謎者喝問句頭,以求得到一點啟示的做法。調爽:“假作難猜,以定其智”。假裝猜不著,讓對方失算,也就不至於被他臨時更換謎題,發生“走智”了。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宋時已有謎社出現,文人相聚,以謎語酬和,進而一起探討切磋制猜謎藝。《都城紀勝)一書中對當時臨安的謎社組織有所記載,“隱語,則有南北垢齋、西齋,皆依江古謎法,習詩之流,萃而為齋”。這些謎齋算是歷史上最早的迷社組織了,說明謎藝探討活動不僅有專業藝人進行,也有許多熱心者平時在固定場所定期舉辦。迷語在宋代進一步的發展,商謎進入百戲之中並常年舉行商業性的公開表演,專業商謎藝人的活躍,迷社的出現……凡此種種,都為燈謎問世準備了必要條件。而元宵燈節在宋代的空前繁榮,以及統治者對燈節的極端重視,則為燈謎的出現與流行鋪平了道路。

燈謎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宋代的元宵節有兩大特點,一是節期較長,一是與商業活動聯繫密切。從初唐開始,正式規定每年的正月十五為賞玩花燈之節日,唐玄宗時規定元宵節前後共三天為張燈日。到了北宋,又增加了十七、十八兩天,遂有“五日燈”之稱。南宋淳右年間再增十三日一天為“預賞元宵”,共計六日。宋徽宗曾將元宵放燈節期延長至48天之多,事雖荒唐,元宵節在宋代之極受重視則可以想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