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人,“微信遺囑”功能開通,你體驗了沒…


很多人重新感悟生命

給親人寫遺書、留遺囑的想法

變得不再突兀

中華遺囑庫在非常時期

一個多月以來

線上諮詢和預約量暴增了幾十倍

@岳陽人,“微信遺囑”功能開通,你體驗了沒…

遺囑裡的正確生死觀

疫情期間,中華遺囑庫各登記中心的現場接待和登記服務一直暫停著,網絡諮詢、預約以及“微信遺囑”的參與人數都有了明顯的增加。

中華遺囑庫的後臺數據顯示,以往一天網上諮詢量一般在十幾人次,但2月疫情最嚴重時每天諮詢量曾達到400人次。統計數據顯示,40歲至50歲這個年齡段的諮詢人數和預約人數最多,30歲至40歲之間的諮詢人數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女性明顯多於男性。


@岳陽人,“微信遺囑”功能開通,你體驗了沒…


訂立遺囑看似簡單,但在登記流程上,因為面對的人群千差萬別,必須確保流程中每一環節都符合規範,從密室登記、精神評估、錄音錄像、指紋和人臉掃描到最後的登記保管都有嚴格的法定流程。

黃海波說,中華遺囑庫希望更多的人瞭解立遺囑的重要性,可以防範糾紛,傳遞和諧家風,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自己最親愛的人們,“遺囑不是可有可無,是對家人的愛與責任。”

一對老夫妻在登記中心一起寫下“幸福留言”,老阿姨偷看到老伴筆下的稱呼,就哭到不行,“他一輩子從來沒叫過我親愛的”。幸福留言冊裡還留下了他們的一張照片,兩位老人坐在長椅上,老阿姨的柺杖放在一邊,頭髮被風吹亂,老先生的背有些微駝,頭向右斜向老伴,遠處無盡的水面被陽光照得刺眼。


網友體驗:“沒想到立遺囑也有療愈效果”

“這些天疫情鬧得人心惶惶的,悶著胡思亂想,害怕自己來不及做好安排就走了,體驗了一把微信立遺囑,最後淚流滿面。”網友康某使用微信遺囑的初衷和很多人一樣。

真要直面生死時,人們大都會反覆思考自己究竟能寫下些什麼,最後落到筆端的都是最深的表白和祝願。她說:“生命總是無常,寫完遺囑反而多了幾分釋然,心裡踏實了很多,不再懼怕未來與可怕的病毒了,沒想到立遺囑也有療愈效果。”

@岳陽人,“微信遺囑”功能開通,你體驗了沒…

有女兒對媽媽說出感激:“作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樣相處,彼此有共同語言,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只要是方向正確的事你從來不會阻攔我,愛你哦。順便說一句,我那些專輯、海報、各種周邊都是限量的,千萬別誤扔。”

也有人寫下對愛人的依戀:“願餘生身體健康,萬事隨心,所有的煩惱都與你無關,所有的疾病都能痊癒。如果有來世,但願依舊可以一起。”

還有人感念:“2020年我們與祖國母親一同經歷了一場生命的較量,深感生命的脆弱及祖國母親強有力的庇護。”

一位在社區工作的媽媽給孩子留言:“寶寶,媽媽永遠愛你,因為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媽媽作為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必須衝在前面,為居民們做好預防的一線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著我,我就不累了。媽媽希望你健康,平安和樂,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很害怕,所以決定立個遺囑,不能去到中華遺囑庫,就用微信記錄一下。如果有一天媽媽遭遇不測,媽媽名下的房子,轉到你名下,歸你所有,其他的就你爸爸處理好了。”


這樣的“線上立遺囑”服務

你怎麼看?

快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吧


北京日報、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