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2020年3月,武漢中學將迎來建校100週年校慶,在這個偉大時刻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共憶崢嶸歲月,展望美好未來。

應校慶籌備委員會之邀,原武漢中學黨總支書記於思同志撰寫了《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一文。

作者飽含深情,平實而生動地描摹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武漢中學人踐行“樸誠勇毅”校訓,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群像,為校史提供了寶貴的補充資料,值得品讀,特此鳴謝!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於思,武昌區人大退休幹部,曾任武漢市14中教師、黨總支副書記,15中黨總支書記,武漢中學黨總支書記(1992.3—1994.7),武昌區教委副主任、黨委書記,區教育局黨委書記,武昌區人大副主任等,退崗、退休後曾任武漢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武昌區關工委副主任等,武漢市督導專家。


我是1992年春由武漢市十五中調任武漢中學黨總支書記的。儘管已有一些思想準備,但跨進校門,還是不禁心生涼意:四周環繞老廠房、民宅、巷道的狹小校園(才17畝)裡,豎著三棟舊樓,連個像樣點的操場都沒有,更談不上綠化美化了……這狀況,能配得上“武漢中學”的大名?是省重點中學中的重點“貧困戶”吧。

然而,到崗工作不久,識人涉事,耳聞目濡,我的思想便發生了變化,也較快地融入這個火熱的集體中——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黨總支委員會議,發言者為作者,左三為李焱奎校長

幸遇了一位好搭檔。和我一起上任的校長李焱奎比我大近十歲,文革前的本科生,省優秀教師,在市區中學物理界有一定影響,在武中工作多年且步步走上領導崗位。對於初來乍到、不知情況,且有學歷缺陷的我(本人雖是1965屆市中考狀元,卻因所謂“家庭政治歷史問題”未能升學,高中學歷空白,隨即去新疆兵團支邊十多年,調回武漢後才學獲大專、本科文憑),無疑是很好的填補。他更是我難得的良師益友。

他很勤奮平實。雖家就在校旁,但除了回家吃飯、睡覺,他幾乎成天都泡在學校;每每早自習前就到校,挨著一間間教室,轉轉看看問問談談,不光多多接觸老師,也常找學生聊聊,併兼開主講畢業年級的“學法指導課”。寒暑假、雙休日,他也幾乎天天在校。老師們的酸甜苦辣,都愛找他傾訴;他也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影響寂無聲,習慣成自然,我也常和他一起在學校到一線,無話不談,及時發現問題、溝通處理,雖苦些累些,卻舒坦而踏實。因都德藝雙馨,93年他與任勞任怨、敬業精業的教學副校長金為明雙雙評為省特級教師,為校增光,傳為佳話。

他很廉潔自律。他堅決支持並帶頭踐行黨總支關於領導幹部在招生、人事、基建等工作中嚴格把關、不謀私利、不受教工吃請、不收禮等規定,多次拒收紅包、禮品。而對榮譽,他不僅自己一再謙讓,對要給予同在本校工作、表現也很優秀的愛人劉尚麗老師的獎勵,他也儘量幫著推讓給別的同志。

他很睿智敢創。當時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改革開放浪潮激湧,他敏銳地在班子提出武中應“搶抓機遇探新路”。他密切聯絡學校創始人、偉大革命元勳董必武同志的親屬,帶動發掘政治資源,優化革命傳統教育陣地及系列活動;籌措資金設立“董老教育獎勵基金”,用於激勵優秀師生;組織主動聯繫師範院校招聘優秀畢業生,創造條件引進骨幹教師;倡導自籌資金徵購校旁廢舊廠房用地,力求擴展校園;謀劃在外徵地、購房解決教工住房困難等,從此學校開始布一盤提速發展的大棋局。

他很儒雅堅定。接人待物,他溫文爾雅;面對急難,他鎮定自若。我在武中那段時期,學校坎坷連連、難事多多,但從未見他搖頭嘆氣、躁亂失措。這種無形的力量,也促使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定力。

如果說,董老提出的校訓“樸誠勇毅”是武中之魂,那麼,李校長就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表率。我倆和衷共濟,團結一班人帶領武中人迎難而進,促使學校迎來轉機、頗有起色。區內有人誇:學校黨政一把手,武漢中學是“絕配”——對此,我不敢自居,但能和這麼優秀的校長共事,確是我的榮幸。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和教師們合影

近學了一批奮鬥者。武漢中學今日之輝煌,是靠一代代仁人志士奮鬥出來的。置身於這支隊伍中,我不斷強化了這一印象。

杜章敏老師就是一位先進典型。我當時兼教高中一個快班語文,他是班主任、物理教師。近距離接觸,果然名不虛傳。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寫照他,恰如其分。從未見過他厲聲發火,同學們都從心底喜愛敬畏他。他反對死擂硬拼,力促課內外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強起來。他教學穩中求活,想方設法組織開展有益的活動,使班集體充滿生氣。還密切協調科任教師力推素質教育,其新觀念和踐行力難能可貴。有學校鼓勵教學改革的好氛圍,又和班主任不謀而合,我除了努力備好上好每節課,也大膽進行了語文教學“四個一”探索。“每課一講”:每節課開頭幾分鐘輪流讓每個學生上臺自由演講;“每週一作”:學生每星期自由寫一篇不限內容和字數的隨筆,我不評分只寫“悄悄心語”,與之對話;“每月一刊”:讓學生自辦“習作園地”;“每學期一線牽”:讓學生期末分組分類牽線蒐集、歸納、提示所學知識點,以供大家複習;促使同學們增興趣、增能力、增效果。對此杜老師不僅支持還幫助收集反饋學生意見建議;我要結合教學組織辯論賽,他特地囑咐參賽同學輕裝上陣好好發揮……該班物理、語文等科乃至總成績保持優佳,還屢評為先進班集體等,杜老師功不可沒。而那段時間雖不長卻頗有收益的“微教改”經歷,也為自己後續從事教育管理及學術工作、專業化發展拓展了思路、增添了底氣。

在武中,教師們愛校愛生、艱苦奮鬥、樂於奉獻蔚然成風。同語文組的教研組長王永烈和吳建耀、楊先治、雷祖文等黨員不僅自身功底厚實、工作紮實,還熱心傳幫帶,對我思想、業務提升也幫助很大。萬學謀、梅新彩、徐曼兮、孫豐欽、姚丹琳、饒欽臣、李匡旭、婁其玉、王保陵、徐秀英、王回鄉、劉婉芬、王清一、劉思源……優秀教師不勝枚舉。時任教導主任蔡明勝以身作則,管理有魄力、教學有水平。總支幹事、工會主席楊永紅一絲不苟做好每件事,一視同仁關心每個人,一如既往熱誠服好務,是武中的“活字典”、群眾的知心人、領導的好助手。總務主任劉八連苦幹實幹甘當後勤“老黃牛”。武中七個民主黨派都精誠團結,發動成員做好本職工作,並積極建言直諫,履責監督,協助解難,令人感動。而以老校長、教育家盧世璋為代表的,為教育事業、武中發展奮鬥多年的離退休同志,也一直關心、支持學校工作,老年黨支部和老年協會辦得紅紅火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最令人感佩痛惜的,是高三(3)班班主任、數學教師郭盛瑞,這位心直口快、風風火火、愛生如子的“女漢子”,93年三八婦女節放棄休假,忘我工作,在崗位上突發腦溢血,十天後溘然離世,年僅45歲。多少人為她命運牽掛、守候床前、流下熱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不失時機,在師生中掀起“外學程新安、內學郭盛瑞”(注:程系當時在武昌巡司河搶救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村民)的熱潮,大家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砥礪向前。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主持青年教師五項技能比賽決賽

結交了一群年輕人。當年武中教師中近三分之一是35歲以下的青年。我們新班子把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頭件大事抓,先後公佈實施《關於大力加強教工團支部建設和青年教工工作的意見》和《加強青年教師業務指導的措施》,思想上引導,業務上扶持,生活上關心。將董老紀念館作為教工團支部固定活動場所,舉辦校領導與青年教師懇談會、中老年教師培訓青年系列講座、青年教師五項技能競賽等。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學校解決了一些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調整改善了單身青年宿舍,為他們配置了電視機,李校長還把自己家的洗衣機拿來給他們用。我曾邀請一批年輕人到家作客,還參加單身青年新年聚餐會、教工團員慶生聯誼活動,和他們一起到外共度“申辦奧運之夜”……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參加青年教師慶生聚會(右三為作者)

交友重交心,真情換真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們的情誼漸深,人也像變得年輕更具活力。而他們不負眾望,爭氣爭光。青年教工團支部連年評為區先進團支部、新長征突擊隊。青年黨員黎丹一天晚上因幫同事修燈不慎將右腳拇指撞脫,第二天她拖著纏繞繃帶、踏著拖鞋的腳,艱難地走進教室,學生們深受感動;她績效優異,榮獲學校首次頒發的“董老教育獎金”。以青年為主體的體育組,雍斌帶著腿傷拄著柺杖搞訓練,還幾次勇敢地制止來校尋釁的流氓;童斌踏實工作、深鑽業務成長快;全組團結拼搏,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率學生勇奪區中學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青年英語教師李林芝傾心事業、慧心教學獲佳績……一批青年成長為骨幹教師或管理幹部。華師剛畢業到校工作的楊勝紅、徐敏,在學校扶持關懷、中老年教師指導幫助下,迅速進入角色,班主任和教學工作雙雙出彩,贏得好評,現已分別成長為中學校長和學校青年教師團隊領頭雁。寧夏師大畢業回漢投親的葉莉,本可到當時待遇較好的區住宅公司工作,來校“試教”半年,深受感染,幹得不錯,選擇留校;在教工大會上,她作為青年教師代表現身說法,又鼓舞激勵了大家。如今,當年的青年教師,都已人到中年、挑起大梁。像杜老師和我的弟子李季、王敏、孫雪玲後來不僅都到本校從教,且都已成長為武中中層幹部或優秀教師。得知青年朋友們現今多有所成,真想大聲說:你們真行!

光陰似箭,兩年多過去,在上級領導支持和武中全員共同努力下,學校開啟了新一輪發展期,各項工作全面進展,教育質量穩步上升。記得那次校學生會換屆選舉,課後候選學生競選演講會、才藝大比拼、現場答問會上競爭激烈,各班級啦啦隊掛橫幅、貼海報、發傳單、作廣播、搖旗吶喊造勢助威,場面火爆,成為武中學生精神風貌佳、發展態勢好的縮影,令人振奮。一次校運動會成功舉辦後,我按捺不住喜悅之情,揮筆寫下好幾百字的“四字經”《贊校運會》,在全校升旗儀式上朗誦:“……場上爭拼,場下文明;師生員工,合力同心。武漢中學,昂揚奮進;放眼展望,前程似錦!”全場響起一片掌聲歡呼聲,我好感動!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在少年團校對學生深情朗誦


1994年7月,我被調往武昌區教委工作。告別武中,回想在校的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心潮難平;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仍難以忘懷;武中人那些熟悉的音容笑貌,彷彿仍在眼前;一種深沉激越的情感,常在湧動。用時尚的話說,這不也是我人生之旅中注入的一種“正能量”嗎?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作者近照


供稿:楊永紅 李季



武漢中學:我人生的一個“加油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