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2020年3月,武汉中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校庆,在这个伟大时刻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共忆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应校庆筹备委员会之邀,原武汉中学党总支书记於思同志撰写了《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一文。

作者饱含深情,平实而生动地描摹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汉中学人践行“朴诚勇毅”校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群像,为校史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资料,值得品读,特此鸣谢!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於思,武昌区人大退休干部,曾任武汉市14中教师、党总支副书记,15中党总支书记,武汉中学党总支书记(1992.3—1994.7),武昌区教委副主任、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武昌区人大副主任等,退岗、退休后曾任武汉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武昌区关工委副主任等,武汉市督导专家。


我是1992年春由武汉市十五中调任武汉中学党总支书记的。尽管已有一些思想准备,但跨进校门,还是不禁心生凉意:四周环绕老厂房、民宅、巷道的狭小校园(才17亩)里,竖着三栋旧楼,连个像样点的操场都没有,更谈不上绿化美化了……这状况,能配得上“武汉中学”的大名?是省重点中学中的重点“贫困户”吧。

然而,到岗工作不久,识人涉事,耳闻目濡,我的思想便发生了变化,也较快地融入这个火热的集体中——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党总支委员会议,发言者为作者,左三为李焱奎校长

幸遇了一位好搭档。和我一起上任的校长李焱奎比我大近十岁,文革前的本科生,省优秀教师,在市区中学物理界有一定影响,在武中工作多年且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对于初来乍到、不知情况,且有学历缺陷的我(本人虽是1965届市中考状元,却因所谓“家庭政治历史问题”未能升学,高中学历空白,随即去新疆兵团支边十多年,调回武汉后才学获大专、本科文凭),无疑是很好的填补。他更是我难得的良师益友。

他很勤奋平实。虽家就在校旁,但除了回家吃饭、睡觉,他几乎成天都泡在学校;每每早自习前就到校,挨着一间间教室,转转看看问问谈谈,不光多多接触老师,也常找学生聊聊,并兼开主讲毕业年级的“学法指导课”。寒暑假、双休日,他也几乎天天在校。老师们的酸甜苦辣,都爱找他倾诉;他也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影响寂无声,习惯成自然,我也常和他一起在学校到一线,无话不谈,及时发现问题、沟通处理,虽苦些累些,却舒坦而踏实。因都德艺双馨,93年他与任劳任怨、敬业精业的教学副校长金为明双双评为省特级教师,为校增光,传为佳话。

他很廉洁自律。他坚决支持并带头践行党总支关于领导干部在招生、人事、基建等工作中严格把关、不谋私利、不受教工吃请、不收礼等规定,多次拒收红包、礼品。而对荣誉,他不仅自己一再谦让,对要给予同在本校工作、表现也很优秀的爱人刘尚丽老师的奖励,他也尽量帮着推让给别的同志。

他很睿智敢创。当时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改革开放浪潮激涌,他敏锐地在班子提出武中应“抢抓机遇探新路”。他密切联络学校创始人、伟大革命元勋董必武同志的亲属,带动发掘政治资源,优化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及系列活动;筹措资金设立“董老教育奖励基金”,用于激励优秀师生;组织主动联系师范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引进骨干教师;倡导自筹资金征购校旁废旧厂房用地,力求扩展校园;谋划在外征地、购房解决教工住房困难等,从此学校开始布一盘提速发展的大棋局。

他很儒雅坚定。接人待物,他温文尔雅;面对急难,他镇定自若。我在武中那段时期,学校坎坷连连、难事多多,但从未见他摇头叹气、躁乱失措。这种无形的力量,也促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定力。

如果说,董老提出的校训“朴诚勇毅”是武中之魂,那么,李校长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表率。我俩和衷共济,团结一班人带领武中人迎难而进,促使学校迎来转机、颇有起色。区内有人夸:学校党政一把手,武汉中学是“绝配”——对此,我不敢自居,但能和这么优秀的校长共事,确是我的荣幸。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和教师们合影

近学了一批奋斗者。武汉中学今日之辉煌,是靠一代代仁人志士奋斗出来的。置身于这支队伍中,我不断强化了这一印象。

杜章敏老师就是一位先进典型。我当时兼教高中一个快班语文,他是班主任、物理教师。近距离接触,果然名不虚传。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写照他,恰如其分。从未见过他厉声发火,同学们都从心底喜爱敬畏他。他反对死擂硬拼,力促课内外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强起来。他教学稳中求活,想方设法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使班集体充满生气。还密切协调科任教师力推素质教育,其新观念和践行力难能可贵。有学校鼓励教学改革的好氛围,又和班主任不谋而合,我除了努力备好上好每节课,也大胆进行了语文教学“四个一”探索。“每课一讲”:每节课开头几分钟轮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自由演讲;“每周一作”:学生每星期自由写一篇不限内容和字数的随笔,我不评分只写“悄悄心语”,与之对话;“每月一刊”:让学生自办“习作园地”;“每学期一线牵”:让学生期末分组分类牵线搜集、归纳、提示所学知识点,以供大家复习;促使同学们增兴趣、增能力、增效果。对此杜老师不仅支持还帮助收集反馈学生意见建议;我要结合教学组织辩论赛,他特地嘱咐参赛同学轻装上阵好好发挥……该班物理、语文等科乃至总成绩保持优佳,还屡评为先进班集体等,杜老师功不可没。而那段时间虽不长却颇有收益的“微教改”经历,也为自己后续从事教育管理及学术工作、专业化发展拓展了思路、增添了底气。

在武中,教师们爱校爱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蔚然成风。同语文组的教研组长王永烈和吴建耀、杨先治、雷祖文等党员不仅自身功底厚实、工作扎实,还热心传帮带,对我思想、业务提升也帮助很大。万学谋、梅新彩、徐曼兮、孙丰钦、姚丹琳、饶钦臣、李匡旭、娄其玉、王保陵、徐秀英、王回乡、刘婉芬、王清一、刘思源……优秀教师不胜枚举。时任教导主任蔡明胜以身作则,管理有魄力、教学有水平。总支干事、工会主席杨永红一丝不苟做好每件事,一视同仁关心每个人,一如既往热诚服好务,是武中的“活字典”、群众的知心人、领导的好助手。总务主任刘八连苦干实干甘当后勤“老黄牛”。武中七个民主党派都精诚团结,发动成员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建言直谏,履责监督,协助解难,令人感动。而以老校长、教育家卢世璋为代表的,为教育事业、武中发展奋斗多年的离退休同志,也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工作,老年党支部和老年协会办得红红火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最令人感佩痛惜的,是高三(3)班班主任、数学教师郭盛瑞,这位心直口快、风风火火、爱生如子的“女汉子”,93年三八妇女节放弃休假,忘我工作,在岗位上突发脑溢血,十天后溘然离世,年仅45岁。多少人为她命运牵挂、守候床前、流下热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不失时机,在师生中掀起“外学程新安、內学郭盛瑞”(注:程系当时在武昌巡司河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村民)的热潮,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砥砺向前。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主持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决赛

结交了一群年轻人。当年武中教师中近三分之一是35岁以下的青年。我们新班子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头件大事抓,先后公布实施《关于大力加强教工团支部建设和青年教工工作的意见》和《加强青年教师业务指导的措施》,思想上引导,业务上扶持,生活上关心。将董老纪念馆作为教工团支部固定活动场所,举办校领导与青年教师恳谈会、中老年教师培训青年系列讲座、青年教师五项技能竞赛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学校解决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调整改善了单身青年宿舍,为他们配置了电视机,李校长还把自己家的洗衣机拿来给他们用。我曾邀请一批年轻人到家作客,还参加单身青年新年聚餐会、教工团员庆生联谊活动,和他们一起到外共度“申办奥运之夜”……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参加青年教师庆生聚会(右三为作者)

交友重交心,真情换真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他们的情谊渐深,人也像变得年轻更具活力。而他们不负众望,争气争光。青年教工团支部连年评为区先进团支部、新长征突击队。青年党员黎丹一天晚上因帮同事修灯不慎将右脚拇指撞脱,第二天她拖着缠绕绷带、踏着拖鞋的脚,艰难地走进教室,学生们深受感动;她绩效优异,荣获学校首次颁发的“董老教育奖金”。以青年为主体的体育组,雍斌带着腿伤拄着拐杖搞训练,还几次勇敢地制止来校寻衅的流氓;童斌踏实工作、深钻业务成长快;全组团结拼搏,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率学生勇夺区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青年英语教师李林芝倾心事业、慧心教学获佳绩……一批青年成长为骨干教师或管理干部。华师刚毕业到校工作的杨胜红、徐敏,在学校扶持关怀、中老年教师指导帮助下,迅速进入角色,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双双出彩,赢得好评,现已分别成长为中学校长和学校青年教师团队领头雁。宁夏师大毕业回汉投亲的叶莉,本可到当时待遇较好的区住宅公司工作,来校“试教”半年,深受感染,干得不错,选择留校;在教工大会上,她作为青年教师代表现身说法,又鼓舞激励了大家。如今,当年的青年教师,都已人到中年、挑起大梁。像杜老师和我的弟子李季、王敏、孙雪玲后来不仅都到本校从教,且都已成长为武中中层干部或优秀教师。得知青年朋友们现今多有所成,真想大声说:你们真行!

光阴似箭,两年多过去,在上级领导支持和武中全员共同努力下,学校开启了新一轮发展期,各项工作全面进展,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记得那次校学生会换届选举,课后候选学生竞选演讲会、才艺大比拼、现场答问会上竞争激烈,各班级啦啦队挂横幅、贴海报、发传单、作广播、摇旗呐喊造势助威,场面火爆,成为武中学生精神风貌佳、发展态势好的缩影,令人振奋。一次校运动会成功举办后,我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挥笔写下好几百字的“四字经”《赞校运会》,在全校升旗仪式上朗诵:“……场上争拼,场下文明;师生员工,合力同心。武汉中学,昂扬奋进;放眼展望,前程似锦!”全场响起一片掌声欢呼声,我好感动!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在少年团校对学生深情朗诵


1994年7月,我被调往武昌区教委工作。告别武中,回想在校的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心潮难平;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仍难以忘怀;武中人那些熟悉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一种深沉激越的情感,常在涌动。用时尚的话说,这不也是我人生之旅中注入的一种“正能量”吗?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作者近照


供稿:杨永红 李季



武汉中学: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