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己而死的刺客:單純的想法


為知己而死的刺客:單純的想法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刺客或許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殺手,也或許是毫無底線的冷血動物,更也許是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的俠義之輩。他們大多身懷絕技,武功高強,幹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勾當,成為有權有勢之人的工具,為他人剷除異己,謀取權益。他們或許一人闖天下,或許又是一個團體出現。總之刺客就是要殺人的,不殺人的刺客算不上是一個好刺客。

歷史的發展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的恩恩怨怨和殘酷鬥爭,總會有數不勝數的利益衝突和情感糾葛,在一方失利,一方獲利的情況下,失利的一方總會對自己的不幸和不公找尋理由,找尋方法去翻轉形勢,扭轉局面;或者採取報復的行為,藉此來散發心中的不滿和憤懣,這或許正是刺客存在的理由。

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之中,總會留下令人興奮和感慨的故事。荊軻或許是最著名的刺客了吧,一曲易水長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冰冷,寒風凜冽,壯士此去,便是一去不復返了。

壯士的慷慨悲歌,總是令人神傷。

但壯士留下的豈止是悲壯,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同樣是千古絕唱,動人無數。


為知己而死的刺客:單純的想法

春秋末期的時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明爭暗鬥,被世家架空的晉國國君,過著傀儡的生活,毫無地位可言。

當時的晉國被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所控制,而這六家合稱為“六卿”。經過你死我活的鬥爭,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只剩下了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強。此時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依仗自身強勢,索要其他三家土地,激化矛盾。

公元前453年,智伯瑤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後來趙氏的家長趙襄子暗地裡派遣說客,挑動韓、魏兩家臨陣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把智氏宗族滅了個精光,又把人家的土地瓜分了。

這差不多就是日後“三家分晉”的序幕。

這四家像極了一夥分贓不均的強盜,相互爭鬥,合起夥來滅了老大,自己偷著樂。

這智伯瑤死就死了吧,頭蓋骨還被趙襄子看上了,再說這趙襄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偏偏喜歡拿人家的頭蓋骨當酒杯,也不嫌這酒杯不衛生,更不嫌這酒會變味。

趙襄子肯定不會想到,他的這個舉動惹怒了一個人,一個人他不認識的人,一個躲在暗處的人,一個找他來複仇的人。

也就是刺殺他的人。


為知己而死的刺客:單純的想法

豫讓,晉國人,曾經是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但並沒有得到兩家的重視,一直“無所知名”。

俗話說,變則通。變了的豫讓,跳槽到智伯瑤手下,結果就得到了智伯瑤的賞識和重用,“甚尊寵之”,豫讓心中美滋滋。

當然,美滋滋的生活總是會到頭的,智伯瑤被滅了以後,頭蓋骨還被趙襄子拿來當酒杯用了。

智氏被滅的時候,豫讓逃了出來,躲進了深山之中,逃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這句話說就是那句著名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此時的豫讓,深深的懷念智伯瑤對他的好,心中久久不能忘卻,發誓必定要為智伯瑤報仇,否則,自己的魂魄都會慚愧。

說幹就幹的豫讓,首先把自己打扮了一下。刺客,都要進行一番偽裝的,不然怎麼殺人呢?

豫讓更了名,換了姓,又把自己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悄悄咪咪的來到了趙襄子的宮中,躲進了廁所,做了一名衛生保潔員,給趙襄子修整衛生間,但是胸前卻藏了一把匕首。

一日,上完廁所的趙襄子心跳的厲害,莫名其妙的就覺得這個修理廁所的人有問題。就把豫讓抓了起來,搜出了那把不知道多久沒見過陽光的匕首。

豫讓沒有狡辯,也沒有撒謊,直接告訴趙襄子,我就是來殺你的,我就是來為智伯報仇的。

一群按捺不住的手下,個個摩拳擦掌,都想把這傢伙殺了,太囂張了。

可是這位神奇的趙襄子竟然覺得豫讓是個義士,是個賢人,因為智伯沒有後人,他的手下為他報仇,這不是很合情合理嗎?他所要做的就是避開豫讓就好了,結果放了豫讓。


為知己而死的刺客:單純的想法

賊心不死的豫讓,熄滅不了心中的怒火,沒過多久,來了招更狠的,給自己全身塗滿了漆,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又吞了下燒紅的炭,把自己嗓子弄啞了。毀了容貌,變了聲音,走上街頭要飯的豫讓,老婆都沒有認出來。

他的好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哭著說:“老夥計啊,你那麼有才,還害怕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嗎?去趙襄子那肯定會被重金聘用的,你何苦要把自己弄得這麼慘呢?”

豫讓覺得那樣是不好的,不能拿著人家的工資,還想著要殺了人家,他這樣做就是要讓天下那些不忠心、身懷二心的人羞愧死。

男人嘛,對自己下手就要狠一點!

狠得有的過分的豫讓就這個樣子開始了第二次復仇。

摸準了趙襄子出行路線的豫讓躲在了橋下,等待著趙襄子的馬車,卻等來的又是趙襄子的神奇。

趙襄子的馬驚了,這個神奇的趙襄子一下就知道是豫讓又來了,讓人去搜找,豫讓就被抓了出來。

豫讓心中在想,老子都這樣的,你還能認出來啊?我藏得這麼好,被馬都找到了,我這是造了什麼孽啊。

趙襄子看著慘不忍睹的豫讓,開始問他:“老兄啊,你以前也給范家和中行家打過工,這兩家也被滅了,為啥你就偏偏要為智伯報仇呢?”

豫讓說:“我臣事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平庸的人,給了我一般的待遇,我便也給了他們一般的報答;至於智伯,他給了我國士的待遇,那我便以國士該有的報答來回報他。”

趙襄子感嘆而哭著說道:“你對待智伯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一次了,你好自為之吧,我不能再放過你了。”

豫讓曰: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雌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知道自己此次必死無疑的豫讓,臨死前說了這番話,他知道自己沒有希望能夠殺了趙襄子,只能請求趙襄子脫下他的衣服,給他行刺,算是報了仇了,也就沒有遺憾了。

為豫讓俠義所感動的趙襄子滿足了豫讓的請求,脫下了衣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自殺而死。

豫讓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一個刺客,反而感動了趙國的志士,流下了悲傷的眼淚。

太史公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寫道:

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魯侵地。專諸進炙,定吳篡位。彰弟哭市,報主塗廁。刎頸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奪魄,懦夫增氣。

他們所做之事,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他們心中都有深遠的大義,沒有喪失自己的志氣,因此名垂後世。

或許這些刺客,並不是蒙面的,也不穿夜行衣,沒有暗器,更沒有絕世的神功,有的只是單純的想法,有的只是簡簡單單的付出和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