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合葬 ——來自湖北武漢的現代版“梁祝”


致讀者:昨日清明,14:24胞妹禹燕在微信朋友圈轉了本人的一篇舊文《合葬》,她在文頭寫道:“【清明·懷故】清明時節,家國同祭。家兄此文,我認為是懷念文學中的精品,每每讀之,錐心泣血。永遠的青春,永恆的愛,想你們,親愛的大哥與丁軍姐姐。”結果反響強烈,著名作家俞彬、著名文化學者張閎、長江文藝出版社原總編輯周百義、著名出版人向繼東紛紛點贊、慰問。我對大妹說,今天這個時點選得好,他倆的故事很真善美,而且這種悽美又與武漢關聯,是武漢現代版梁祝的迴響,“說不上我寫得好,主要是事情真。尤其是兩家人相互攙扶,努力走出陰霾歲月,又遇自殺打擊……還有18年後老人們的相聚,太有故事性和情感張力……”大妹則說:“故事好,哥寫得也好,既有張力又很內斂,哀而不傷隱忍剋制,入髓入心起承轉合亦自然流暢。是能留下來,傳下去的好文章”。在此轉發,希望能讓老刀這一最深的家族記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悽美……


老刀:合葬 ——來自湖北武漢的現代版“梁祝”

老刀/禹子 chty2016 2016-04-05


【清明祭之一】


末滿23歲的哥哥意外身亡,4年後他的女友丁軍竟以自殺的方式隨他而去。但是10多年後他倆才合葬在一起……


合 葬

禹 子


又是清明,我帶著家人來到父親的墓前,為父親燒上一炷香,獻上一壺酒後,妻子將手中的鮮花輕輕地放在父親墓旁的另一座墓碑前。那裡,安眠著我永遠年輕的哥哥和他的女友丁軍。

父親走的時候,他老人家在病榻上對我交待後事說:“湖南老家太遠,我就不回去了,同你哥哥一起就安在武漢。哦,還有丁軍這個伢,怎麼這樣想不開,會走那條路,唉……”

丁軍是我哥禹勁的女朋友。他倆是在下鄉插隊時好上的,後來恢復高考,我哥考入了大學,丁軍則進應城石膏礦當了一名工人。當時,有不少“天之驕子”遺棄“糟糠之妻”的事兒發生,也曾有人認為他倆長不了,但是地域的阻隔,“地位”的不同,並沒有終止兩人的愛情。可是,多年的苦戀,卻沒有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1981年2月3日(大年二十九),身為武漢地質學院21782班(現中國地質大學)三年級學生,末滿23歲的哥哥因意外事故離世。出事前他幫母親打掃完揚塵後,還在剌骨的冷水中用手洗了三大木盆衣物。

意外身亡之所以會使親人們痛苦異常,除卻它來得太突然,還在於只要是有些微的錯過都可以避免意外,因而悲慟時又添加了種種齧心般的後悔與自責。加上哥哥是那麼的優秀,“頭羊”般地帶出了我家滿門三位大學生,一直是弟妹們的學習榜樣,他多年的學海奮發就這麼灰飛煙滅,當時我在深感生命之無常之脆弱時也沉沉地陷入了灰心與絕望。

老刀:合葬 ——來自湖北武漢的現代版“梁祝”

1980年夏,哥哥禹勁與丁軍暢遊武漢東湖,這也是他倆的最後一面。 李廣寧(大學同學)攝

哥哥的突然離去給了我家致命的一擊,母親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臥床不起;兩個妹妹更是不知所措。我們一家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而這時,丁軍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堅強,她安靜地出現在我們家裡,不善言辭的她開始改口喊爸爸媽媽,雖然叫得並不多;身材嬌小的她幾乎每次來都要漿洗一大堆的被單等大件衣物,那時可還沒有洗衣機……我想,哥哥走後我媽沒瘋,我爸沒倒,很大程度上多虧了丁軍那柔弱雙肩的支撐大家相互攙扶著,艱難地行走在陰霾不散的日子裡。

哥哥離去後,丁軍在頑強地前行,她努力自修,當上了小學教師。哥哥離開三年後,母親便小心翼翼地開始勸說丁軍開始新的生活,因為只有她正常地生活了,做父母的才能心安。過了幾個月,聽說她交了男朋友。一年後,聽說她準備結婚,母親也為她準備起了嫁妝。然而,不久噩耗從天而降,丁軍自殺了!

陪母親去送她,才知道她要走的一些原因,

她的遺書大意是:自我哥離世後,四年多的1542天她不知道是怎樣熬過來的。四年來,她不曾有過一天的快樂,總是覺得天是陰沉沉的天,地是灰濛濛的地,若不是擔心四位父母傷心,弟妹們再受打擊,她早就隨我哥而去了……後來為了使父母寬心,她交上了男朋友,還領了結婚證,但是自領證後她才發現自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她對不起我哥!對不起自己!“我實在是熬不下去了,請原諒我的不孝,請忘記曾有丁軍這麼一個人……”

她走了。


或許她找尋到了解脫,但是她忘了她的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還屬於許多關心愛護她的人。她的離去使本來就踉蹌而行的兩個家庭又遭受了沉重的一擊。

在責怪她糊塗時也曾想責怪她自私,但對她又不忍有一絲半點的怪罪。

丁軍的死在當時曾轟動一時,人們為她惋惜,因她感慨。不少人想到應把她與我哥葬在一起,以圓一個當代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動人故事。

然而,丁軍之死也使丁家與男友家出現了不小的矛盾。儘管從感情上我也很希望哥哥能和丁軍葬在一起,但是為防矛盾激化,我自認為“理智”地阻止了一這願望的實現,這也成了我多年來一個沉甸甸的心債。父親臨終前又提到丁軍,顯然在暗示我某些東西。但是與丁家已多年沒有聯繫,也不知丁軍現在葬身何處,是否還可以舊話重提。


父親走後的第二天,幾經周折,終於同丁軍的弟弟聯繫上了。我告訴他明日上山我們想在墓碑上以“女兒”的名義留下丁軍的名字,不知他父母和他同不同意。她弟弟在電話中有些哽咽:“謝謝你們十幾年了還記得我姐姐,我們同意,我和爸爸媽媽都會趕過來送伯伯。” 第二天一早,當丁軍的父母與母親握手時,三個老人都老淚縱橫。大家明白是已去的父親安排了這次相逢,了卻了這十幾年來的牽掛。

丁軍的弟弟已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他也有一個難安的心結:“二姐走後,多年沒有安葬,她沒成家,又是自殺的,按老家的習俗進不了祖墳。但是應入土為安,我們兩、兩年前才安葬她,不過只能葬在祖墳的旁邊,小小的一個墳,孤零零的……”說到這裡,年近四十的漢子滿目淚光。 告別儀式後,我們在青山秀水的扁擔山公墓南特三區買了兩個合葬墓,讓哥姐與一直掛記著他們的父親相伴。

一位送葬的作家聽罷這段故事,很是動容,因此在哥姐合葬墓的大理石墓蓋上,出現了作家敬題的16個字:“生時苦戀,死後相隨;情動天地,人神共泣。”


1999年8月4日是一個合適的日子。

這天凌晨2點,丁家“啟墓”,孤寂的丁軍在胞弟的陪伴下披星戴月趕往武漢,去會那個曾給她幸福、快樂,又使她灰暗、痛苦的人。雖然他倆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相會,但是活著的人都覺得他倆就要相會,而且是被相思煎熬了18年的重逢,所以均小心翼翼地為他倆安排這神聖的一刻。

8點整,微型收錄機傳出了小提琴曲《梁祝》悽婉而又優美的旋律,在清新晨風的撫慰下,兩個永遠定格在青春年華的純潔靈魂終於並排地放在了一起。兩個骨灰盒相聚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股沁入心脾的純淨、寬慰及崇高,當然還有裹含其間的深深的痛惜。 墓地肅穆,靜無一聲,大家好像生怕打擾他倆的相見,又似乎想聽見他倆重逢的問候。然而,靜默了不一會兒,親友們的抽泣聲還是忍不住地奔湧而出……


老刀:合葬 ——來自湖北武漢的現代版“梁祝”

圖片說明:1980年夏,哥哥禹勁與丁軍暢遊武漢東湖,這也是他倆的最後一面。 傅建平(大學同學) 攝

老刀:合葬 ——來自湖北武漢的現代版“梁祝”

他倆的故事已成為最深的家族記憶,圖為上初三的女兒,正在祭奠從未謀面的大伯和丁軍阿姨。 (武漢老刀 2007-02-07攝於漢陽扁擔山)

--

——2007-03-17 晨第二稿·禹子於漢口北湖

-

轉幾個跟帖——


作家孟暉說:朋友的一篇文章,讓我看哭了。現在的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我們經歷過的那個時代,無法體會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充滿希望又充滿艱難的時刻,無法知道那個時代的人的情感,理想,和力量……


武漢市文化局張宏斌副局長留言:乍看開頭部分以為是老刀“創新”,越看越感動,為當代梁祝感動,

準確地講是為20世紀80年代漢版梁祝感動,為禹丁兩家人感動。真是一對有情人,兩個有義家。我要點10000個贊!


網友仙乃日與央邁勇跟帖:還沒有看完,我已經是淚流滿面……我感動的,不止是真摯的愛情,更是她們有這樣有情有義的親人,能讓化蝶一曲,在30年後的天空飄蕩!

--

·讀刀帖聽音樂·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片段)

https://music.163.com/song?id=5241803&userid=2703403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