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姥姥語錄》這本書是倪萍用回憶的視角,將自己與姥姥一起度過的漫長歲月裡,所發生的稀鬆平常的事情,一件件、一樁樁所做的記錄,質樸卻不失溫暖,平凡卻不失偉大,沒有尋常人所說的轟轟烈烈,卻有著不可言表的細膩溫情。

倪萍自幼父母離異,她的童年是和姥姥在鄉下水門口度過的。自幼缺乏父愛、又因母親工作繁忙無暇照顧的倪萍,她的童年卻並沒有因此而失去色彩。

因為有姥姥的陪伴和教導,讓倪萍的童年重新獲得了溫暖。因此,倪萍和姥姥的感情特別深厚,她稱自己有“兩個媽媽”,其中一個就是姥姥。

在生活裡,姥姥不僅充當著母親的角色,還充當著朋友的角色,乃至倪萍在書裡寫到“我和姥姥,我們倆人是認識了50多年的老朋友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姥姥的陪伴和照顧,對倪萍的童年以至於往後的一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無論倪萍是在事業的巔峰時期還是在人生路上的溝溝坎坎裡,她都會想起姥姥那些年的那些話,就像是生活裡的輕風細雨,撫慰人心,治癒心靈,如此受用。她和姥姥一起度過的那個童年以及姥姥所給予她的溫情與言傳身教,陪伴著她度過了大半輩子。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為了緬懷姥姥,把姥姥的生活智慧帶給大眾,倪萍於2010年寫完了《姥姥語錄》。

一經出版,就被稱為“愛之經典”,並於2012年榮獲了“第五屆冰心散文獎”,曾被倪萍帶上了“朗讀者”的舞臺,情動千萬人。

倪萍筆下的姥姥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字,卻在人生和歲月的鍛造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生法則,質樸卻很實用, 姥姥用自己的人生法則甚至比有文化的人還要活的明白通透。

倪萍身邊的朋友,每每遇見倪萍,都會和她聊一聊姥姥,他們對姥姥有著說不清的感情,與其說是喜歡姥姥,倒不如說是被姥姥的生活智慧深深地吸引住了。

尤其是白巖松,每每見到倪萍,都會催促她倪姐,快寫寫姥姥吧,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姥姥的精神。

下面我將以自己通過對本書的閱讀以及理解,由以下三個大的方面淺談姥姥的生活智慧,以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生活啟迪。

01、姥姥的善良

多行善事,就是給自己積攢福報,姥姥一輩子在生活的大風大浪裡平安順遂的活到了99歲。我想,這一定是和她的善良有關,是老天的眷顧。

善良能帶出悲憫,這種悲憫之心能讓我們以美好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1、對陌生人的善良

姥姥說:孩子,你記住啊,多窮的人都有臉,能豁上臉要飯,那是肚子實在沒法兒。給人吃點東西,先要給人家個好臉,不信你試試?張嘴管人家要東西那嘴可沉了,抬都抬不動。張嘴給人家送東西可不一樣,雙唇一碰話就出來了。

姥姥給比自己窮的人吃的時,總是先說上一句:我吃不了,你幫著我吃吧。給人家東西也是說:你要是不嫌棄,你就拿著吧。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有一年冬天的傍晚,下著大雪,院子裡突然來了個要飯的老太太,想要討口水喝。姥姥見天氣冷,讓老太太進屋暖和暖和,順手拿著瓢在大缸裡舀了兩大瓢水,全是冰溜子,姥姥又順手添了把柴火給老太太燒開水,然後又順手給鍋裡抓兩把米,熬成粥 ,就這樣老太太結結實實的喝了一大盆粥。姥姥那天是擺上飯桌讓老太太坐到炕上吃的飯。

作家大冰說:人們都喜歡仰視、俯視、漠視、鄙視,唯難平視。

面對要飯的老太太,姥姥並沒有心生嫌棄,而是儘可能的在請老太太吃飯的同時,小心翼翼的照顧著老太太的顏面。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麼,一個人對待比自己層次低的人的態度裡,藏著她的修養。姥姥心裡的那份修養便是善良,那份善良,讓姥姥從來不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便是要飯的老太太,她也不會輕視。

2、對鄰里的善良

姥姥說,不必嫉恨她,她光恨自己就夠受的。人出賣了良心和得了心臟病一樣,心停停跳跳的,憋得慌呀。犯錯的人才是真人,沒有錯那是畫上的人。

剛解放那會兒,村裡富裕的人家都怕東西多了被劃成地主富農,有一個鄰居把十幾匹布藏在了姥姥家。結果有人報信,姥姥被村委會的人關了一整天,一口水都不給喝,姥姥硬是不承認。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家裡藏布的那些天裡,姥姥天天睡不好。她也害怕被發現,可答應人家的事也不能反悔,否則就是害人家。

可誰知幾年後的一次揭發會上,那家人把姥姥藏布的事兒揭發了,姥姥氣的渾身發抖。但後來,姥姥還是原諒了那家人。秋天蘋果豐收了,還是會讓孩子們挨家挨戶去送,也少不了那家人的。

因為姥姥的善良和寬容,姥姥在村子裡的人緣是一等一的好,鄰里都喜歡和這樣的姥姥打交道。但凡姥姥家裡有個要緊的事兒,左鄰右舍都會前來幫忙。

《墨菲定律》裡有一條因果法則:

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哲學家培根說過,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正如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一樣。如果你想收穫好人緣,就要先種下善良的種子。

姥姥的善良所生出的悲憫之心讓姥姥收穫了鄰里的認可,收穫了好人緣,收穫了尊重,擁有這些的姥姥,又何嘗不幸福呢!

02、姥姥的追求

姥姥一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大字也不識一個,卻一生崇尚文化、崇尚知識,崇尚美好。

1、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姥姥說:人的肚子不怕餓,沒有稠的就喝點稀的,沒有稀的喝水也死不了。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姥姥一生愛花,即使最窮的日子,姥姥院子裡都有兩堆怒放的月季。冬天,家裡的人都穿的那麼不暖和,被剪了枝的月季卻穿得五顏六色——碎布條、舊繩子、玉米葉。

冬天什麼花都沒有了,姥姥還會把蠟燭放在爐子上融化成一汪蠟水,再趁熱用雞蛋蘸成花瓣,在乾枯的枝子上做上幾朵梅花,很逼真,很好看。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姥姥用最質樸的情感、最省錢的方式養育著眼睛、養育著美、養育著心靈,她是怕心瞎了。姥姥所說的心就是人的精神和靈魂。

佛家有一種說法:

當世界無情時我多情,當世界多情時我歡喜。

姥姥生活在舊社會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裡,當苦難來臨時,內心那份對美好的追求讓姥姥對生活多了一份美好的感情;物轉星移,在新時代新生活到來的時候,那份對美好的追求又讓姥姥得到了一份感恩的歡喜。

2、對人生進步的追求

姥姥說:平淡是真,普通是好,這都是懶人說的話。你去問山頂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說實話,他保準說他這一輩子不後悔,下輩子他還上山頂。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兒了,你這輩子都不用後悔了。

在物質和金錢及其匱乏的歲月裡,姥姥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大女兒(倪萍的母親)送去青島城裡接受教育,接受鍛鍊。

到了倪萍這一代,姥姥也總是正向教育與鼓勵,鼓勵他們都要奮發圖強,做能人,做有用的人。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姥姥出生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所以只能是一個封建制度下生活著的裹著小腳的老太太,她沒得選擇。沒有機會讀書,沒能爬到“山頂”,她把內心那份無法實現的追求寄託在了兒女身上。

我相信,姥姥內心也有一座自己想要攀登的大山,如果不是時代的捆綁,姥姥一定會努力的爬到山頂,做山頂上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03、姥姥內心的堅毅

姥姥一輩子也是從溝溝坎坎裡走過來的人,無論遇見什麼大事,姥姥總能泰然處之,從不允許自己的內心坍塌。

1、人和人吞嚥痛苦的方式不同

姥姥說:骨肉相連,分開了就出血。不信你試試?從骨頭上剮下肉,你多快的刀,多高的手都剮不乾淨。

姥姥最小的兒子為了救戰友,不幸犧牲了,不過20來歲。姥爺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瘋掉了,每天用酒精麻痺自己,動不動就醉醺醺的一個人爬上房頂,好多次差點摔下來。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家裡所有人卻從來沒見過姥姥有過任何痛苦的舉動。姥姥每天依然忙前忙後的打理著家裡的瑣事,照顧幾乎瘋掉的姥爺。

作家張潔在《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文中寫到:

一個人在五十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要比在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苦多了。

同理:

一個人在五六十歲的時候喪子,要比年紀輕輕失去孩子苦多了。

因為失去的不僅是一條生命,還有那二十幾年的母子情誼,而這些最終都會變成回憶,殘忍的撕扯著內心,能不痛嗎?

姥姥之所以鎮定自若,只是因為姥姥心裡清楚 ,自己身後還有一大家子要照顧,自己不能倒下。即便在心裡已經死了幾百回了,生活中,還是要堅強的站立著。

人和人吞嚥痛苦的方式不同罷了,姥姥的堅毅,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2、別在黑夜裡耗著,把神兒都耗盡了,天亮就沒勁兒了

倪萍的兒子“虎子”,在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就被查出患上了嚴重的眼疾。頃刻間,倪萍的世界都坍塌了,毫無辦法。

也是那個時候,倪萍學會了抽菸。她懼怕黑夜的來臨,每每晚上不知所措的時候,就會點燃一支菸,驅逐恐懼。

九十歲的姥姥雖不知自己孫女兒遇到了什麼事兒,但姥姥看到桌子上一支支菸頭,便明白肯定是大事。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一次深夜,當家人都熟睡了,姥姥看著客廳愁眉不展的倪萍,便去拉著她的手說:

天黑了,就是遇上擋不住的大難了,你就得認命。認命不是撂下(放棄),是咬著牙挺著,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給你希望了,你就趕緊起來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勁兒,往前走多遠,老天會幫你。別在黑夜裡耗著,把神兒都耗盡了,天亮就沒勁兒了。孩子,你記著,好事來了,它預先還打個招呼,不好的事咣噹一下就砸在你頭上了,從來不會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結實,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

即便已是90歲的高齡,姥姥內心的那份堅毅,卻從沒因為生命的衰老,歲月的打磨而喪失掉,她把人生的苦難理解成老天給自己下的戰書,你強它就會示弱,你相信自己可以,就一定能成。這也是姥姥一輩子面對生活裡的溝溝坎坎, 給自己的內心期望。

心理學上有一條定律叫期望定律:

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物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在意什麼,生活就會給你什麼。這是姥姥一輩子,面對生活裡的苦難,自己給自己的一份願力和期許。

04、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1、童年教育的重要性

倪萍與姥姥一起度過的童年,是倪萍往後生活裡最珍貴的回憶,也是影響倪萍一生的一段經歷。

試想,如果當時倪萍沒有被姥姥接回水門口撫養,繼續過著父愛缺席、母親因工作繁忙無法陪伴管教的生活,中國的主持界會不會就少一位拿金話筒獎盃的主持人,中國影視行業會不會就少一位為之作出貢獻的藝術家?

柏拉圖說:一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姥姥雖不認識字,卻並不妨礙她教育倪萍。姥姥的善良、寬容、慈悲、真誠、堅強、志趣就是對倪萍最好的言傳身教。姥姥雖不懂教育,可卻明白小孩子需要鼓勵,倪萍從小喜歡畫畫,不管畫的好不好看,姥姥總是鼓勵誇讚,倪萍每次拿畫筆在院兒裡亂畫,姥姥看著總是覺得稀罕,走路都繞過倪萍畫的畫,生怕踩髒小外孫的作品。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2016年2月,倪萍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了自己的畫展,其中十幾副畫作瞬間被搶空。近幾年,倪萍潛心研究畫作,隨著她本人畫作的名氣越來越大,她的畫作也越來越有收藏價值。

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家庭教育在兒童人格成長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一種養育風格對孩子的影響最有利,那就是民主和鼓勵。

不得不說,倪萍對繪畫的熱愛和痴迷,以至於當下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當初姥姥的讚許與支持。

2、遵循生活中的“木桶原理”,注重精神世界的塑造

無論是姥姥的善良、堅毅、還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是姥姥對自己內在心靈的滋養,對自己精神世界的塑造。即便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姥姥也從沒放棄對自己內心和精神的供養。

不認識字的姥姥,常常會讓倪萍給自己讀書讀報聽,不僅僅是聽,姥姥還會和倪萍探討書中的人物和言語。姥姥常常捧著一本《撒切爾夫人傳》翻來翻去,不識字的她卻知道,書裡的這個女人很了不起,這份了不起或許就是姥姥未能攀上去的山頂吧。

狄更斯《雙城記》的開場語是: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恰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如今,日子越來越好,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這是最好的時代;可我們大多數人卻一天比一天焦慮,喪失了創造快樂的能力,這是最壞的時代。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我們過多的認同外在的規則,而放棄了內在的準則,所以我們也就失去了創造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我們過於追求物質,喪失了精神塑造的機會,所以我們變得焦慮。

其實,人生就像一個木桶,與其加高物質的長板,不如去補齊精神的短板,因為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妨也像姥姥那樣,去追尋內在的成長,永遠不要因為精神世界的短板,讓生命有遺憾,從而拖累我們僅此一次的人生之旅。

3、不要錯把依賴型幸福當成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有生命力,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嚮往和願意。

姥姥的一生,始終在給自己創造幸福。在寒冷的冬天裡,姥姥把用蠟水做成的梅花放在院兒裡乾枯的枝丫上,成為院子裡的風景線;沒錢買新衣服時,姥姥就把洗的發白的衣服重新放進染缸裡染色,當成新衣服穿;即使再貧窮,姥姥都會在院兒裡種上一窩月季花,用來觀賞......

車子、房子、名利、權貴姥姥一輩子一樣都沒擁有過,可這卻並沒有減少姥姥所獲得的幸福感和快樂感。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前兩天,一位朋友找我聊天,他說: 現在就算從天上掉下來一輛豪車、一棟豪宅砸到我頭上,我也感覺不到幸福,我每天想方設法的賺錢,不就是為了這些麼?我始終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著名學者于丹說:我們所追求的東西應該是有生命力的,應該是樸素真實的,應該是我們發自內心願意相信的,應該是創造型的幸福而不是依賴型的幸福。

幸福分為兩種,一種是創造型幸福,一種是依賴型幸福。

豪宅、名車是我們為了社會地位拼盡全力賺來的,想要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就要依賴於這些東西。在擁有它們時,那片刻的喜悅和幸福就是依賴型幸福,這種幸福是片面的,淺薄的,它無法填補你內心真正想要的幸福和快樂。

而能讓你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的是創造型幸福。是那些簡單樸素真實的,是有生命力的,使我們發自內心願意相信的。

倪萍《姥姥語錄》:從百歲老人的質樸生活裡,洞悉生命本質的意義

在如今這個時代裡,物質的確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存在感,豪宅、名車、奢侈品、昂貴的化妝品,確實能讓我們看上去更光鮮亮麗,但卻不一定能夠代表生活的品質和內心的幸福感。

一個人不可能從奢侈品、豪宅、名車中獲得生命的全部支撐。所以,不要把依賴型幸福錯當成真正的幸福。

寫在最後

當我讀完《姥姥語錄》時,我並不覺得這是一本單純性歌頌親情的書籍,我更加認為這是一部充滿生活智慧的書籍。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生活在生活裡的人去品讀,去感悟、去收穫的。

當我一頁一頁的細細品讀著這本書時,我也越發明白白巖松老師為什麼說: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缺乏姥姥的精神。以至於催促倪萍老師儘快寫姥姥

不得不說,《姥姥語錄》這本書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它既讓讀者在祖孫二人的情感故事中感受到了親情的細膩與無私,又讓讀者在這位百歲老人身上看到了生活裡的大智慧,洞悉到了生命本質的意義是關乎內在的成長。

作者:張小暖,寫生活中溫暖的感情事,走心也走情,用暖系文字溫暖生活裡的薄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