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墳·冢·陵·林

上述與喪葬相關的文字,是有一種身份特色的一種象徵,它就像人的姓氏一樣,帶有明顯的宗親傳承性,即使聽著再彆扭,甚至是忌諱,也不能更改。在漢語實踐中,一些人對此類文字分的不太清楚,誤用現象時有發生,這裡略談一二。

墓:是常用字,多為俗語,顧名思義死者葬身之地。組詞如:墳墓、陵墓、墓碑、墓道、墓地、墓壙(音kuàng,“穴”也)、墓冢(zhǒng,墳墓)、墓穴、墓園、墓誌銘等。“墓”字作為名詞,其可以用於普通百姓,如:張三之墓、李四之墓等;也能用於喪葬規格高的要人與名人。如:越王墓、馬王堆墓、曹操墓、杜甫墓。埋葬人多的地方,一般稱之“公墓”。如:中國有: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廣州的銀河革命公墓。國外的有:英國倫敦的海格特公墓,法國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美國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俄羅斯莫斯科的紅場公墓、新聖女公墓、瓦甘科夫斯基公墓等。有意思的是,很多教堂也帶公墓。

專門安葬革命烈士和因公犧牲的公職人員的群葬處,通常是稱革命烈士陵園,如:西安、杭州、長春、濟南、齊齊哈爾革命烈士陵園,山東省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煙臺膠東革命烈士陵園,湖南省的有湖南革命烈士陵園、長沙市革命烈士陵園等。因為“陵”字是專門用於帝王的(見下邊“陵”字),故有“崇敬安葬”之義。

墳:也是常用字。①普通人的葬身之地,如:李家墳、湯家墳、王家墳等。②也用於主人生前位高權重或很有威望,死後喪葬規格高之人,如:無錫江陰市的壽山墳(在長涇鎮長東村),杭州的“岳墳站”(改為“岳廟站”),北京海淀區復興門外有“公主墳”(清嘉慶帝的兩個女兒,即三女兒莊敬和頤公主與莊靜固倫公主之葬地)、東四環四惠橋西南側的通惠河北岸的“八王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王爺的墓地)。僅北京稱此“墳”地名有十處左右,這些地名已經成為北京市民的標準符號性記憶。③土堆;大堤。如:孔子的葬身處“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再有“汝墳”。源於《詩經·周南·汝墳》一詩:“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論語》曰:“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意思是“汝墳就是汝水大堤”;《辭源》釋“汝墳”為“古汝水上的堤防”。③周代姬烈所封之汝墳國。漢初為汝南郡(今上蔡、正陽、確山、平輿等縣一帶),大體在今河南汝河流域。據明代《汝寧府志》與清代《確山縣志》載:汝南安城在今天的王崗鎮,這個區域先是古道國的地盤。《中原文物》(1990年第□期)載文《安城故城在哪裡》稱,安城故城原名汝墳,在今平輿縣王崗鎮興旺店村委之劉莊、朱岡村一帶。這裡是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周姓的發祥地,也是宋代理學大家周敦頤及其後裔、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遠祖地。

冢:音zhǒng,雅詞,高墳也;高官厚祿者的葬身處,多用於文字。如:古冢、叢冢、荒冢、青冢、衣冠冢。北京有著名的萬安義冢(現名北京萬安公墓)。①舊同“塚”,雲南騰衝有一個名叫“倭塚”的墳墓。裡邊埋葬了5個侵華日軍,一個是少將藏重康美,其他4人為其下屬。②用於稱謂,如:冢息(長子))、冢子(長子)、冢嗣(嫡長子)、冢婦(嫡長子的妻子)。③大。如:冢君(大君,對列國君主的敬稱)、冢祀(帝王在宗廟舉行的大祭禮)。④山頂。如:《山海經·西山經》:“華山冢也。”注:“冢者,神鬼之所居也。”《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鄭玄注:“山頂曰冢。”元稹《蠻子朝》:“夜防抄盜保深山,朝望煙塵上高冢。”

因為是敬字,古代日本人也把“冢”字從中國引鑑去了。他們不僅有上百個“冢”字地名,而且以其“冢”的地名為引申為姓氏。如:有“櫻冢”的姓氏。用“冢”字作姓氏的名人,古代有:日本戰國時代(延德元年,即1489年)有一個叫冢原卜傳(又名冢原高幹)的劍聖。當今的有:八十歲時才隱退的日本從事“銀色色情”業的歌劇演員帝冢真織;出身於日本東京都的AV女優大冢咲,與女性聲優、舞臺演員名冢佳織等。

塋:yíng。墳地、墳墓。用於書面語如:墳塋,祖塋。

陵:規格最高的帝王葬身處。如:太昊陵、黃帝陵、秦始皇陵、清十三陵。有時百姓習慣於叫墓,如:唐高宗墓,應當說此叫法是不確切的。甚至有的地名也這樣稱謂,以華夏始祖之名,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湖南炎陵縣、陝西黃陵縣、陝西咸陽市秦都區茂陵鎮等。

林:規格、面積僅次於“陵”,多指身份很高、且有威望者的葬身處。孔子“墓而不墳”只是當初,到秦漢時其墓已堆土成墳了,後來又種了林木,而稱孔林。在宋、元時代及其以後,神道已長達1000多米,還有大門、城堡式二林門和享殿,墳墓也更加高大,墓前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儼然王陵。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稱“林”,而不稱“陵”。類似的還有武聖關羽(最高追封到長達26諡字的關聖大帝)之關林,位於河南安陽的袁世凱的葬身處袁林。

另外,皇帝死,稱“崩、駕崩”;諸侯死,稱“斃”;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唐代規定:二品以上謂“斃”;五品至三品謂“卒”;六品以下謂“死”。

喪葬之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豐富的“墓”文化,從高級、高雅到低級、低俗稱謂的排位,大致是,陵、林、墓、冢、墳、塋。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文化的實踐中,由於字的讀音相同或象形,而出現誤寫誤用的情況。這裡僅舉兩例:一是“墓壙”(音kuàng。墓穴,墳墓;亦指曠野)誤為“墓獷”(guàng,“粗野”義)。這兩個字音、義均不一樣。2014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複賽第10(半決賽第1)場,寫錯的93%的成人聽寫團大部分人錯寫為“墓獷”。二是“墳塋”誤為“墳瑩”(yíng,光亮透明,晶瑩透亮;光潔像玉的石頭)。①周興仁在《北方作家》雜誌(2014年第6期)數字版,載詩《湖邊丘起一座墳瑩》(外一篇)。②謝中徵 鄺邦洪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載文《社會主義時代悲劇創作的新拓展——論《山中,那十九座墳瑩》的悲劇藝術》。三是搭配不當。一點是墓主人身份相差太大,二是一個是俗語,一個是雅語,不宜混用。①弘正在《警察天地》(1995年第6期)載文《“方城”築墳冢》。②楊友在《西江月》(2006年第22期)載文《墳冢外的一縷青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