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揭秘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高陵縣,關中平原上的一個古畿縣,秦孝公十二年置,其間王莽改過千春,魏時避高祖諱,改為高陸。自於陽陵縣、鹿苑縣皆是避區而建,不足以代表高陵,只是因需而劃地所設,終歸正統高陵。查地圖、翻資料高陵轄域千古不異,隋以前縣屬地在大小古城村、隋遷今址,至宋,縣城初具規模,東西北南大街幾近一致。明修城牆,清代,民國毀損。解放後徹底完蛋,現在所謂縣城的東西南北一環路就是古縣城的外沿線。路在城外,內道既是城牆的根子,東西環城路中間的花圃道下便是過去的護城河。縣城南五公里左右有奉正原,原陽下是渭河。縣城東南1公里原有唐昭慧院,現塔存之。縣城內衙置寺廟、縣學,牌樓,損毀殆盡,寸影無蹤。縣是老縣,土是黃土,坦平如砥,為軒轅氏耕稼教牆至今。出縣城西門,沿古董道前行七公里。有一村叫西蘇村,明清時叫李觀蘇村。

揭秘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古董道是秦孝公時修咸陽城,由臨潼櫟陽起向西至涇陽縣永樂鎮磨子橋村。一路東來西去,穿高陵縣城而穿過,這條古董道即是始皇帝前幾位秦帝,從櫟陽到咸陽而行走的馳道,寬十丈有餘。深兩丈左右。櫟陽起五里一墩,十里一臺,有舉烽火之用。李觀蘇村就在出縣西門十幾裡的地方。村子北有一墩臺,墩臺直北二三百米,還有個村子叫墩臺趙村。墩臺在馳道的北沿,解放後還聳在那兒,有兩三丈高,底灘有兩畝地大,上世紀六十年代生產隊上活,隊長還喊叫“後牆都到墩臺平地哩。”墩臺就這樣被李觀蘇村、李觀周兩村搜肥、破土、墊溝地整完了。

揭秘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秦朝撮起的土作為防禦與報警的工具,被近兩千年後的子民當成障礙和肥料平覆了,又填進了他來時的溝裡。我想這些土,也是溝裡的土。古人把它堆起來,登高遠望,以防敵情,幾千年的風雨,幾千個春秋的風霜。後人們把它們當成牆土與坑土,當成肥料撒開,又壯了莊稼。

揭秘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人,也是一樣。現在要找宋以前的土著人員,拉出一萬個縣民,誰也不敢承認自己就是得。只能從歷史的記載中,尋求縣民的遷徙脈源。秦修咸陽城遷徙了一批人充實關中,高陵自然就在其中。因在古咸陽城東十幾裡,那些能工巧匠、地方能人都被秦始皇,安排在了周邊監視,再早就是新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因處渭河陽面,又有奉正原的遮擋,高陵地面有楊官寨遺址、灰堆坡遺址、馬南遺址、梁村塬遺址、史喻遺址。天哪,拳頭大個縣域能點出名的像樣的遺址就有許多。先民們在這兒生棲繁衍、落地生根。西漢時期,又是一次大遷徙。修陽陵、設陽陵縣,秦、漢、唐又是長安城的後花園、橋頭堡,諸多文臣武將的家園墳塚,李晟的屯兵駐守。後秦姚戈仲的封地,李淵她爺的封地,姚萇、姚興的陵地。幾多史傳,史載的人物、故事、傳說都是歷史的背影。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物卻如走馬燈般地更替著,讓活著的人們感嘆歷史的進程太快。我們面對歷史,僅僅是不到百年的過客,誰又能找到自己太祖的墳陵啊,撿到的是碎片,丟失的卻是祖脈與根。從所有的跡象看,人類早就在這兒定居了,古人講究近水而居。一條渭河,一條涇水夾角是鹿苑原,渭陽更是原,奉正原。楊官寨遺址在涇水的陽坡,南臨涇水,北依二級坡塬等駕原的臺階地上,下了原便是坦蕩的平原,高可防澇,低可汲水。白莽原(奉正原)、鹿苑原、等駕原三原並行,貫通東西20多公里,成為先祖自然的生存繁棲之地。

揭秘高陵通遠李觀蘇村的村落變遷史,發現更多高陵故事!

原有的生民,艱難地存活著,天災、人禍、地震、瘟疫、蝗災一次次的與生民較量著。儘管出生率比現在高得多,但是死亡率卻是現在的幾倍或十幾倍。據方誌記:公元前227年、22年、26年,公元195年、297年,蝗蟲瘟疫、白骨積丘,人相食。682年785年,旱蝗雙疾,死者無數。1369年至1568年,旱、蝗、地震頻發,地裂泉湧,城廓房舍損毀,陷入地中,平地突兀成山阜,人多死,壓死無算。涇陽高陵幾無完室。1582年到1640年,旱、蝗、疫並襲,餓殍遍野,路人相食,父子夫婦相割啖。1691年,旱、饑民死殆盡,十城九空。1720至1877年,旱澇、瘟疫並驅輪擾,瘠弊男婦三千餘人,逃走無算。1929年關中瘟疫又是十室五空。就這兵災人禍還不在其內。據資料統計,明弘治三年,1409年,高陵縣人口39247人。1541年,30529人。清乾隆十三年,1778年,50328人。1823年,約70000人,1861年,10227戶,54900人。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高陵僅存6199戶,32190人。1880年,5964戶,29180人。1889年,7946戶,39990人。1910年7837戶,42633人。民國時期1913年,8104戶,44541人。1949年,11900戶,78964人。有統計的四百年啊,人口增長了兩倍多一點點。1969年,144595人,1982年,181863人。2015年,高陵向外公佈的人口是230000人。從解放到2015年,高陵人口增長了將近八倍。西蘇村的人口情況是1949年,380餘人。1982年,862人。2018年,818人。從人口定數分析西蘇村七十年人口增長了近兩倍二成。在這七十年中,我們熬過了1961,1962 1963年的天災,消滅了血吸蟲病、大脖子病、柳柺子病、天花、霍亂、鼠疫等地方病,戰勝了非典,抗擊了冠狀肺炎。


這說明了什麼?

只能我們祖國強大了,

應對管理措施得力到位。

政黨與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

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吃穿不愁,

生老病死有依靠,大災大難有對策。


更加體現出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我們更加理解了著名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深刻的內含,以及政黨勇敢擔當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