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聽”——穿著防護服的心靈“擺渡人”

近日,廣州市白雲區有入境人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反映,個別正在隔離人員產生了擔憂、焦慮等情緒,甚至有失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白雲區衛健局立即委派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專家前往多個點,對隔離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危機干預,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區織起一道心靈“防疫網”。目前,已成功為12名隔離人員實施了心理疏導。

“一對一”服務,“拉家常”不設防

“你说,我听”——穿着防护服的心灵“摆渡人”

從2月27日至4月4日,白雲區已順利完成5297名入境人員的健康服務管理工作,其中2942人正在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近日,白雲區衛健局接到隔離點反映,個別隔離人員由於隔離期間工作、生活不便,而且長時間無親人或朋友陪伴,產生了擔憂、焦慮、坐立不安等情緒,甚至出現了心慌、失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隨即,白雲區衛健局委派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對相關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其院長李建平第一時間安排心理危機干預小組專家介入,組織多名心理專家開展“拉家常”式的心理現狀評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未有過隔離體驗。面對這次特殊的經歷,心理承受了一定壓力,帶來了一系列心身不適的反應。如何讓他們平穩度過隔離期,及時進行醫‘心’很重要。”

心理專家曾莞勇說,“每次心理疏導我們都要進入隔離人員的房間進行約兩個小時的交流。儘管我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但是和患者的交流不設防,盡最大努力為他們疏導壓力。”據瞭解,專家小組對相關隔離人員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方案,提供“一對一”的心理疏導服務,減少因疫情和隔離帶來的過度緊張、焦慮和恐懼,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普遍缺乏安全感,24小時出診疏導

“你说,我听”——穿着防护服的心灵“摆渡人”

經過兩天時間的接觸,專家小組發現這些相關隔離人員,普遍缺乏安全感與控制感,他們往往有幾種心態:因隔離導致諸多不便感到煩惱;擔心別人知道自己集中隔離過,迴歸正常後會被歧視或孤立;恐懼自己會發病、被確診、會死亡,難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憂慮等。

A先生從孟加拉國回來,由於每天生活在一個固定小空間,連日來心情壓抑、煩躁不安,出現食慾下降、失眠乏力等症狀。通過面對面交流,心理醫生吳健星發現,A先生的身體不適主要是焦慮情緒引發,於是他開出“心理處方”:用心傾聽患者的心聲和擔憂,對其生活多一點關心和照顧。吳健星還運用在線微信視頻等方式,對A先生進行了多次的心理治療。如今,A先生慢慢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心態轉變得更為積極、樂觀。

B小姐從美國回來,有情感障礙病史,家庭關係較緊張,在隔離點由於生活枯燥單一,情緒無處宣洩,出現幻聽幻視、記憶力減退、思維不連貫等症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心理醫生黎仕達發現其症狀主要與其多種感情挫折相關,並建議患者生活要有內容、有規律、有質量,學習一些深呼吸放鬆法、音樂放鬆法等。目前,B小姐情緒慢慢平穩,作息有了規律,目前幻聽幻視等症狀得到了逐步的緩解。

如今,白雲區的心理專家小組不分晝夜,24小時待命,晚上、凌晨出診面詢是經常的事。截至目前,已成功為白雲區12名隔離人員實施了心理疏導。

持續不斷開展“在線心理援助服務”

白雲區衛健局表示,這場戰“疫”,不僅需要醫學防控,更需要心理防疫。這個心理危機干預小組由經過專業系統危機干預培訓和督導的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組成,為幫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入境人員以平穩的心態度過14天隔離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疫情期間,白雲區的心理援助服務還遠遠不止這些。疫情暴發後,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已迅速推出了“在線心理援助服務”,為疫情中受影響人群提供便捷的線上心理健康服務,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機干預。目前,心理援助服務仍在持續開展中。

據統計,截至4月4日該醫院共提供有效心理援助153次,其中與疫情相關的心理諮詢佔比85%,心理專家們均給予了情緒及心理的支持,用專業、科學的方式進行解答,像親人一樣進行關心、安慰,幫助這一重點人群以平穩的心態度過疫情期。

李建平表示,作為白雲區精神心理衛生的專科醫院,必須全力以赴支持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心理服務工作,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對重點人群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保障入住人員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築實戰“疫”的心理安全防線。

【記者】譚超

【通訊員】張苑雲 謝智菲

【作者】 譚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