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也因這首詩,而成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究竟“蓋”在哪裡?一千多年來,引無數讀者為之傾倒。該詩篇以“春、江、花、月、夜”等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感人至深,動人心魄的良辰美景,構成了奇妙的誘人探尋的藝術境界。

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紅樓夢中才華橫溢的林黛玉,在海棠詩社屢屢奪魁。她雖然美麗冠群芳,才華眾人讚賞,只是自小體弱多病。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自來如此,從會吃飯時便吃藥,到如今了,經過多少名醫,總不不見效。”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父母早逝,寄養在外祖母家的女孩,寄人籬下的生活,養成了她多愁善感的個性。對於詩詞歌賦獨具才華的林黛玉,對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許是早已爛熟於心的。那樣一個春夜,作者仰望江上明月,發出的醉人眼眸、震撼心靈、攝人心魄的抒情和探尋。

《春江花月夜》其詩韻意境的跳躍和豐富多彩,其哲理幽思,其畫面質感,神話般美妙的境界,都從“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生髮開去,其幽美恬靜,引人入勝,又令人深思的時序、季候、光影等等相結合的一幅圖畫。圖畫由大到小,由遠及近,詩人如現代最高藝術的攝影師,把一輪孤月展現給讀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月,成為春江花開之中一朵奇異之“花”;那花,卻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那江上明月空靈,幽美、恬靜,但又有著幾許難以明狀的孤獨和幽怨!也許正是這幽怨,才引得黛玉詩情大發。

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那是一個颳著秋風,飄著秋雨的日子,秋雨淅淅瀝瀝下著,天漸入黃昏,且陰沉昏暗,兼著那雨滴竹梢,更覺淒涼,落寞寂寥,正是此愁無計可消除,便在燈下隨便拿了一本書,卻是《樂府雜稿》,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黛玉不覺心有所感,禁不住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為《秋窗風雨夕》。詞曰: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秋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秋窗風雨夕》作者運用秋季,秋風、秋雨,這一大自然季節更迭現象,多次運用“秋”字,描述秋雨秋風侵襲,漫長秋夜,“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秋涼!”作者不堪“風雨助秋涼”,來形容自己的生活處境。詩詞不斷延伸這一思路,以致感慨自己命途多舛。這樣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一個體弱多病的少女,面對淅淅瀝瀝的秋風秋雨,悲涼的情緒如濃重的暗夜壓在心頭。

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黛玉,這個幽蘭一般高雅的少女,孤單寂寞地住在瀟湘館裡,聽著暗夜中的淅瀝秋雨,點點滴滴敲打著窗欞,聯想自己不幸的命運和渺茫的前程,她倍感無助痛苦落淚,那淅瀝秋雨不正是自己傷感的眼淚在飄灑?灑淚的原因,正是這“秋風秋雨”中,瀟湘“小院轉蕭條”,原來濃密的竹子也變稀疏了,這秋風秋雨“幾時休”啊!“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秋窗風雨夕》最後一句,與張若虛的“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句式相同,意境迥異。張若虛“落月搖情滿江樹”——月亮落了,卻搖起作者心事無數,那滿江都是詩人心中所想所念的影子;而林黛玉“已教淚灑窗紗溼”——這秋風所助秋雨,淅淅瀝瀝,都是作者眼淚,而那點點滴滴的眼淚早已灑溼了紗窗。但作者黛玉卻又不知“不知風雨幾時休”。

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便借了那一僧一道之口,說黛玉原是靈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因得了赤霞宮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甘露滋養,遂脫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體,終日遊於離恨天外,飢餐秘情果,渴飲灌愁水。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五內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常說:“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



林黛玉來這世上,就是要用她一生的眼淚來還神瑛侍者(寶玉)的澆灌之恩。她的使命就是淚盡而亡。如此看來,《秋窗風雨夕》正是對林黛玉未來命運的一首讖語詩。

2020/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