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三善人”

南澳島“三善人”,指的是島上隆澳區三位敲鮕漁人佘阿泉(1869-1943,又名佘世清,新鄉人),餘排長(1859-1941,又名餘清如,龍地鄉人)和陳大弟(1879-1954,又名陳克柱,龍地鄉人)。這三人都是南澳縣隆澳義德善社(後易名平善堂至今)的善友,其感人的故事發生於民國十一年(1922)夏天。

這年的農曆六月初十(8月2日),特強颱風襲擊了潮汕各地,海潮暴漲,沿海居民、漁民葬身於汪洋者無數。其時,南澳島數百具浮屍,均為佘阿泉、餘排長和陳大弟帶人收埋,爾後三人更不顧自身安危,約了10多位漁人社友,在風勢未弱,海潮尚猛的危險情況下,自帶大米、地瓜、菜脯,駕船前往澄海縣壩頭、北港一帶,協助當地善社收埋水屍。前後歷經約十天,不分日夜,收屍二三百具。很多屍體在水中浸泡多日,浮腫腐爛,惡臭撲鼻,收埋之艱苦、勞累為常人所難忍。

由於此次海潮勢猛,近海很多墳塋均被沖毀,三人又駕船到澄海東隴近海一帶撿收白骨掩埋。一日,三人來到烏鬃埔(後東里車站址)淺灘,見有一處被沖塌墳塋,遂將屍骨起出,卻發現墓主原是一位富婦,墓中有隨葬品金玉如意頭釵一支、香黃金耳環一對、金手環一對、豆畔戒指四隻,重約四公兩。面對這些金器,三人毫不心動。把屍骨妥為收埋之後,來到了附近的東隴寮尾崇心善社,將金器悉數上交。面對這三位衣衫襤褸的南澳島漁民,崇心善社的社友由衷敬佩。善社特製了一塊寬2.2米、高2.54米的大木匾,上書“真善人”三個大字,下署“善無假善。茲有南澳縣隆東、隆西鄉佘阿泉、餘排長、陳大弟諸君,到我邑收骷髏,發現黃金數兩,心不動焉。為此特贈牌匾一幅留念。”,贈給隆澳義德善社。從此,“三善人”的美名在潮汕沿海一帶傳開了。1933年南澳縣長林志見(1893-1951,普寧縣人)為三善人再立“為善最樂”匾(已失)。

“三善人”先後病故,隆澳義德善社按照其生前之約,同葬一穴於斜皮嶺下,潮商公會贈“三善人”石碑。墓側有聯曰:

“善非假善拾金不昧,人是真人通德同塋。”

1988年7月,南澳縣城的平善堂恢復了活動,遂於1989年複製已損廢之澄海縣善社贈匾,掛於堂內。文曰:“餘清如、陳克柱、佘世清,真善人。歲在壬戌,八二風災。潮汕沿海,遭受風潮。尤其澄海,損失慘重。屍橫遍野,我堂善友。餘排長等,奔赴現場。收屍埋葬,日以繼夜。拾金不昧,全數上交。潮汕善堂,深為感動。稱真善人,特製匾額。奉贈本堂,旌表流芳。原匾損廢,複製再懸。是年己巳,八月二日。張足裕書。”


南澳島“三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