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前蘇聯基輔( 現在烏克蘭首都) 以北的普里皮亞季, 建造於 20 世紀 70年代。當時採用的是成本較低沒有外“安全殼”的石墨慢化沸水堆( RBMK-1000) , 事故後證實原先存在有設計缺陷( 例如反應堆核燃料棒的結構與保護系統不夠合理等) 。這座曾經是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 按計劃擬建造 8 臺 1000 MW 的核電機組, 先後於 1977、1978、1981、1983 年啟用了1、2、3、4 號機組供電, 並繼續建造其他機組。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在 4 號機組完成一個發電週期停堆檢修時,有關人員擬再進行一次測試緊急堆芯冷卻裝置的汽輪機“惰走”試驗( 原曾試驗而未成功過) , 卻接連出現違反安全規程的失誤操作, 迅速誘發無法控制的反應堆功率劇增。第二天 4 月 26 日凌晨,相繼發生水蒸汽爆炸及隨後氫氣爆炸, 頃刻引燃反應堆內的石墨慢化塊, 1200噸的反應堆頂蓋被巨大壓力拋向空中, 並掀翻反應堆廠房的頂蓋, 高達兩千攝氏度的烈焰夾著灸熱氣流把已炸裂堆芯鈾燃料棒的碎塊和強輻射塵埃噴射向天空及四周達十天。致使周邊 6 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與生態環境受到直接汙染; 排放的137銫活度約為 8.5 乘10的16次方貝克勒爾( 在煙雲通過的地方碰巧降雨使得地面沉積高於所有核武器試驗的沉積量) , 而排放碘131的活度約達 1.76 乘10的18次方貝克勒爾; 事故核洩漏不同程度地侵及數百萬人; 這次災難性事故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與空前社會影響, 並對核電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 。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發生爆炸後的核電站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次日是千里之外的瑞典首先檢測到異常, 並與前蘇聯政府聯繫無果, 隨後美歐國家也陸續察覺。後來國際社會一直批評前蘇聯政府封鎖該核事故消息和應急反應遲緩。實際上由於整個前蘇聯當時的管理體制弊端和缺乏核安全理念, 最高當局也是滯後才得知發生的何止是最初上報的火災, 而是前所未見過的核災難。直到 1986 年 4 月 28 日 21 時, 蘇聯政府才對國內發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的簡短通告。隨後迅速首批疏散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方圓30千米內的十幾萬居民; 調動軍隊等空投下超過5000噸的硼化物、鉛、混凝土等暫時封住毀壞的反應堆以阻止繼續核洩漏; 並組織起 50 多萬清理人員( liquidators) 進入事故現場進行非常艱苦的救災處理工作。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清理人員

事故損毀的 4 號機組只好構築鋼筋混凝土的石棺加以封堵, 並用 200 m 長的水泥牆與外界隔離。由於烏克蘭缺電, 其他三個機組後又繼續運行, 至 1991、1996、2000 年才陸續徹底關閉第 2、1、3 號機組。當年匆忙建造的“石棺”, 30 年來面臨不斷侵蝕可能有損壞坍塌危險, 正進行加固工程; 在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幫助下, 已經耗時五年約花 7 億多歐元再建造了一個據稱可維持 100年的 2. 9 萬噸重的圓拱型新“石棺”, 擬再沿軌道平移然後包裹覆蓋舊石棺( “石棺”蓋住的廢堆裡還有大量核廢料和放射性汙染物) , 可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徹底處理依然任重道遠 。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石棺

正如聯合國在事故 30 週年舉辦以“加強研究、減少、消除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果的國際合作與協調努力”為主題的大會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帶來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環境、社會和經濟後果, 至今仍影響著有關地區乃至全球”。自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 聯合國大會多次專門針對該事故問題形成文件( 例如: 聯合國大會第 A /55 /46 號, 第 A /60 /443 號等)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諸多權威國際機構先後聯合有關國家舉辦許多次“切爾諾貝利論壇”和專題國際會議, 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去剖析事故原因、追蹤事故後果、研討相關對策、協調善後措施。這些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體現在 UNSCEAR 1988、2000、2008 年報告書中的專題科學附件, 持續追蹤和系統評述了這次特大事故。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紀念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週年聯合國警告汲取汲取經驗教訓

隨著時間的推移,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嚴重後果及其影響已陸續弄清。僅就人們十分關注的核事故健康影響而言, 迄今達成共識的主要結論可歸結為: ①共有 134 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職工和事故應急救援人員因受到大劑量照射而罹患急性放射病, 其中很多人由於 β 射線照射出現皮膚損傷。②不幸罹患急性放射病中的 28 人由於大劑量照射死於核事故最初的幾個月。③直到2006 年又有 19 名急性放射病患者死亡, 各自死亡原因不盡相同。④皮膚放射性損傷和核輻射相關的眼晶體白內障是急性放射病倖存者主要的後遺症。⑤在幾十萬應急救援與清理人員中, 觀察到接受較大劑量照射人員的白血病和眼晶體白內障發病率增加。⑥主要在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受事故影響的俄羅斯地區, 1986 年發生事故時受到照射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 1991 年至 2005 年期間, 已報道約超過 6 000多例甲狀腺癌, 其中相當部分歸因於飲用了 131 I汙染的牛奶等緣故; 雖然甲狀腺癌發病率持續增加, 直到 2005 年僅有 15 例死亡。⑦人們希望能基於評估模型進行可能增加有關公眾癌症發生率的預測與評價, 但鑑於有關公眾人群所受照射劑量仍屬較低水平, 這種預測存在不可接收的不確定度, UNSCEAR 決定不採用模型進行評估; 然而認為繼續堅持隨訪積累資料是很有必要的; 遵照2007 年聯合國的第 62 /9 號決議要求, 將繼續與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政府等合作, 深入研究。

世界核電史三次嚴重事故:(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災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災難所帶來的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影響的後果。顯然, 處理這場空前核災難的無比艱辛, 不僅在於特大核事故應急救援的高度專業特殊性, 還有核恐怖陰影所致社會心理負擔的影響。而緊接著 1991 年前蘇聯“解體”所帶來的特殊經濟困境和相當複雜的政治變革與社會諸多因素, 猶如雪上加霜糾結一起更顯著增添了難度。於是,關於評估事故的嚴重後果和經濟損失及其各方面影響等均出現過不少爭議, 已經不都屬於科學的認知與判斷問題。雖然歷經 30 年多方努力, 許多問題得到釐清, 但這場空前核災難對人類與環境的創傷及影響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