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當1%的人口所擁有的財富超過了下面90%人口的財富時,我們知道這個國家一定出了問題。”

——伯納德·“伯尼”·桑德斯


01

美國密歇根州弗林特市,一個距離“汽車之城”底特律一個半小時車程,有10萬人口的小城市。

一直以來,最讓當地人感到驕傲的,是弗林特市有著“通用汽車發源地”的美譽。1908年,威廉·C·杜蘭特創辦了通用汽車公司,並將最初的總部設在這裡。在此之後,汽車產業與這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汽車城市弗林特)


2014年4月25日晚上,居住在弗林特的一位媽媽,瑪可辛·昂斯托得,正在廚房準備為他3歲的兒子馬克思做晚飯。

當她打開水管的時候,她驚訝的發現水管裡流出的水有些微微發黃。

“這水是怎麼了?”這位媽媽心裡感到有些疑慮。但是他的兒子已經在喊餓了,這讓她來不及多想,趕緊用鍋接了水龍頭裡流出的水,做了他兒子非常喜歡吃的菜。

幾天後,瑪可辛在和鄰居聊天的時候,才發現自來水發黃不是她一家的問題。一個鄰居甚至抱怨說,她的媽媽在洗了澡之後出了紅疹。

“這水一定有問題”,瑪可辛的鄰居抱怨道。

感到了問題嚴重性的瑪可辛和鄰居們,寫信向市長戴恩·沃林反應情況。她們得到的回覆是,最近弗林特市的供水水源,從底特律旁的休倫湖,更換到了附近的弗林特河。供水系統更換,可能影響到了自來水的顏色。

“但是我保證,這個水是安全的。”

為了打消民眾的疑慮,市長戴恩·沃林當著當地媒體的面,喝下了一杯來自弗林特河的水。

居民們的投訴,沒有起到一點作用,就這樣被推了回去。弗林特的自來水還是那樣,有點發黃,有時候還有點臭味。

直到半年後,一則市政府的公告打破了平靜。

政府官員說,他們在自來水裡檢測到的大腸桿菌有些超標,因此建議部分城區的居民將水煮沸後再飲用。

這則公告再度激起了市民們的不滿。

為什麼不能用一直以來質量都很好的休倫湖的水呢?不滿的市民們專門聯繫了底特律的供水公司,對方表示可以繼續給弗林特市供水,還可以豁免弗林特市安裝供水設備的400萬美元費用。

然而弗林特市的官員們卻謝絕了這一示好。他們表示,從底特律買水很貴,相比於比從弗林特河取水,每個月要多花100萬美元。

而且,曾經連接底特律的供水管道,已經被他們賣給隔壁縣市了。如果還想使用來自底特律的水,那麼水費必須漲價。

對於一個貧困人口占比超過40%的城市來說,水費漲價是不可接受的。市民們的憤怒,再一次被迫屈服於現實。

弗林特市供水的第二次風波,不了了之。

時間轉眼到了2015年9月份,弗林特市民們在懷疑、不滿與無奈中,已經飲用了弗林特河的水長達一年半了。終於,他們迎來了一位勇敢的“吹哨人”——兒科醫生蒙娜·哈娜。

在對弗林特市兒童的體檢中,蒙娜發現非常多的孩子,血鉛含量達到了正常孩子的2倍或3倍。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來源於弗林特市的自來水系統。儘管冒著被人批評的風險,蒙娜還是立刻在媒體上大聲呼籲,弗林特市民應該停止飲用自來水,官方亟需介入調查。

果不其然,她的疾呼引來了州政府環境監測部門的嘲笑,後者稱其為“拿捏數據的研究員”、“故意引發公眾恐慌”。

直到兩週後,越來越多的第三方研究,證實了蒙娜的推斷,弗林特的供水系統問題才引起了媒體及全國公眾的重視。

弗林特水汙染危機全面發酵。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弗林特市民展示出發黃的自來水)


研究機構發現,弗林特河因為受到工業廢水的汙染,微生物含量超標。在水汙染期間,已經有近百位市民受到了汙水中軍團菌的感染,12人因此死亡。

而汙水中的重金屬和氯元素,則是導致兒童血鉛過高的元兇。弗林特城區的供水管道,大部分修建於上世紀20年代之前,普遍使用的是鉛質水管。如果輸送的自來水中,重金屬和氯元素含量過高,會導致鉛離子大量脫落、溶入水中。

血鉛過高與鉛中毒,主要影響兒童的神經發育和體格生長。瑪可辛的兒子馬克思,在事後檢查中就被發現患上了自閉症。

在整個弗林特市,有10000名兒童終生都將受到了血鉛過高的不良影響。這兩年,馬克思所就讀的特殊學校的學生數量,上漲了56%。

隨著調查的深入,弗林特市官員的瀆職行為被逐一揭開。其實早在2014年,當地的通用汽車工廠就報告稱,新的自來水對汽車零部件的腐蝕過高。政府內部官員也知道水汙染的風險,但是卻毫無作為,連一個檢查自來水腐蝕性的質檢員都不願意僱傭。

在公眾排山倒海般的譴責聲下,弗林特市的多名官員或下臺、或被起訴。水源地又換回了休倫湖,美國聯邦政府也緊急撥款,為弗林特市民免費發放桶裝水,並更換有問題的鉛質管道。

危機之後,美國的政治機器似乎又良好運轉了起來。然而,弗林特市民的水汙染問題完全解決了麼?

並沒有。

四年過去了,弗林特市民仍然生活在對水汙染的深深恐懼之中。當初承諾的為市民更換鉛質水管的工程,至今仍未完成。

然而,聯邦政府的緊急援助早已停止。現在仍在弗林特發放免費桶裝水的,只有一家教會慈善組織。

每週四,慈善組織分發桶裝水的地點附近,七八百輛汽車排隊的長龍都會綿延數公里。買不起桶裝水的家庭,需要排隊4、5個小時才能領到免費的水。

不少曾經親歷過危機的市民,已經搬離了此處。有些人留下了心理陰影。一個搬到弗吉尼亞州的大姐對記者說,她至今也不敢用水龍頭裡的水。

而這場水汙染對於弗林特的孩子們來說,造成的更是永久性的傷害。

健康的飲用水,是文明社會一個市民的基本人權,然而為什麼弗林特的10萬市民們,連這一點權力都無法得到保障?

因為窮。

半個世紀前,弗林特市因為汽車業而興盛。但隨著這幾年美國汽車業的衰敗,弗林特市也加入到包括底特律在內的“鏽帶”城市名單當中。

高失業率與貧困,成為了這個城市揮之不去的夢魘。

政府很窮。居民收入的下降,和地方稅收的減少,讓當地公共開支捉襟見肘。弗林特的水汙染危機,就是在當地政府努力削減支出的情況下發生的。

居民很窮。那些低收入家庭住在老城區裡,還用著100年前含鉛的管道。這些家庭的水費開支,佔到了日常生活開支的7%,遠高於3%的全美平均水平。他們承擔不起更換更好水源的費用,因此成為了公共服務缺失的第一批犧牲品。

然而美國政府和居民,真的很窮麼?

就在弗林特市為了省幾百萬美元而更換水源地的時候,美國聯邦政府每年依然在軍事開支上豪擲數千億美元,比排名2到9名的國家加起來都多。

弗林特危機爆發1年之後,特朗普還簽署了減稅法案,進一步降低了富人們的稅收負擔。這樣的政府,怎麼能說是窮呢?

美國的居民更算不上貧窮了。2019年美國人均GDP達到了65111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7。如果說美國人貧窮,那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敢自稱富裕。

但是在強大、富裕的表象背後,像弗林特居民一般的美國底層人民,基本人權得不到保障,生活的確稱得上艱辛。

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一個78歲的老頭子,伯納德·桑德斯在關注著這一切。

就在汙水危機爆發的那一年,桑德斯出現在了弗林特市民們的面前。他向市民們解釋,為什麼作為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國民,很多美國人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

後來,他在著作《我們的革命》中,也多次提到了弗林特的名字。

“這需要歸咎於我們有個只服務於富人的政府”,他寫到。“想要在這個國家建立真正的正義,那必須建立為所有人服務的經濟制度”。

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到了需要解決的時候。


02

“伯尼!伯尼!伯尼!”

今年2月22日,在美國內華達州聖安託尼奧市,伯納德·桑德斯的支持者們,在高聲呼喊著他們偶像的暱稱。

演講臺上,桑德斯感謝了他的支持者們,並宣告了他在內華達州民主黨黨內初選的勝利。

在此前的艾奧瓦州與新罕布什爾州的兩場初選中,桑德斯以一勝一平的成績,領跑於民主黨各候選人中。

“我們將橫掃美國,擊敗特朗普。”桑德斯向他的支持者們,自信地宣告。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桑德斯及其夫人向支持者致敬)


伯納德·桑德斯是何許人?

他是美國政壇上的異類,國會中唯一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議員。

但他在無產階層和年輕人群體中,是風頭正盛的政治明星。整個2月份,桑德斯的選舉募資達到4650萬美元,是民主黨所有候選人裡最多的(自掏腰包的布隆伯格除外)。

更為關鍵的是,他的這些資金並非來源於億萬富翁,而是來源於220萬個普通群眾,平均每人捐贈21美元。

桑德斯自己也說,不設立政治活動委員會(PAC),不接受超級富豪的捐助,以凸顯出他自己的“草根”屬性和“為民請命”的形象。

很多人也記得,4年前,他在民主黨黨內初選中,惜敗於希拉里。今天,桑德斯在新一屆總統大選中捲土重來,再次掀起了一陣“社會主義”颶風。

在演講臺上,桑德斯向聽眾們闡述了他的政治綱領:

將全美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15美元/小時。幾乎是現在許多州的兩倍。

建立政府單一付費的醫療保險制度。

改革稅收制度,大幅增加超級富豪的稅收水平。打擊避稅通道。

改善美國的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免除大學生學費貸款,增加教師的工資水平。

……

其中,最具革命色彩的政治綱領,是桑德斯要對超級富豪徵收重稅。不但要大幅提高”所得稅”、“資本利得稅”等流量稅種,還要徵收財富稅等存量稅種。

他曾經承諾,如果當選,將通過稅收手段,把美國億萬富豪的人數在15年內減半。而向富豪徵來的稅,則用以補貼政府在醫療、教育方面的支出。

儼然一副“打土豪,分田地”的架勢。

也因為如此,桑德斯在美國政壇中被劃為了左翼激進派。

桑德斯特立獨行的政治觀點,引來了鋪天蓋地的質疑聲。

保守派們質疑他,對富豪和企業家們徵重稅,會打擊企業家們的經營信心,從而造成資本外逃和美國經濟的崩潰。

進步派們質疑他,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教育、醫療福利開支,政府是否真的有那麼多錢,能否做到財政平衡。

甚至也有不少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者、媒體質疑他,稱桑德斯所說的社會主義,既要維護美國的民主,也要維護私有制經濟,是假的社會主義。

面對這些質疑,桑德斯辯解道,他所作的事情雖然具有革命性,會顛覆美國當前的政治、經濟路線,但並未天馬行空、誇誇其談,只不過是重拾了美國的社會主義傳統。

在美國曆史上,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林登·約翰遜兩任總統都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他們在改善美國民眾福利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因此,他的計劃是完全可行的,是符合美國國情與傳統的社會主義。

然而,歷史真的像桑德斯所描述的那樣麼?


03

1929年10月,上漲了近10年的美股開始崩盤。

從1929年秋天到1932年的夏天,著名的美股道瓊斯指數一路狂跌,從352點跳水至最低點41點,股市中9成的財富灰飛煙滅。

由於當時美國金融監管非常的寬鬆,大量銀行、企業參與到股市投機當中,以至於在熊市裡嚴重虧損,破產者不計其數。

“大蕭條”就這樣開始了。

在經濟寒冬中,美國的工業產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失業人數飆升了6倍,10個人裡就有3個人失業。即使對於那些保住了工作崗位的人來說,也不免迎接被降薪的命運。

很多曾經的中產階級,因為失業或降薪,房屋被銀行收回,淪為了流落街頭、依靠食物救濟的貧民。

然而,就在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時,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卻依然秉承著不干預市場經濟的態度,對民眾的困苦視而不見,僅僅發放些救濟品,讓民眾勉強維生。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排隊等待救濟食品的人群)


對毫無作為的政府深感憤怒的美國人,諷刺地把臨時搭建起來的貧民窟稱為“胡佛屋”。

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他們用選票告訴美國政府,他們希望擁戴一個什麼樣的領導人。

就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政府責任、支持大幅提高民眾福利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以極高的競選優勢上位了。

當上總統之後,羅斯福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大政府的開支,僱傭大批的失業勞動力參與電網、道路、保障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失業問題。最高峰時,每5個勞動者中,就有一人受僱於政府部門。

與此同時,羅斯福也對私營企業毫不客氣。

他領導的政府不僅制定了大量監管規則,在經營風險、環境保護等領域,為私人企業施加法律禁錮。還多次向企業加稅,補充政府收入來源。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鼓勵工人們組成工會,向企業主們爭取福利。

就是在羅斯福政府的鼓勵下,30年代弗林特市的汽車工人們第一次組成了工會,向僱主通用公司要求提高薪水。

羅斯福的政策,一改一百多年來美國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傳統執政理念,被人稱之為“羅斯福新政”。

然而羅斯福新政,真的成功了麼?

雖然在政府的強力開支下,美國GDP很快反彈。但是羅斯福為私營部門施加的條條框框和加稅政策,引起了企業家們的極大反感。

他的叔叔、也曾擔任過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憤怒地批評他背叛了自己的階級。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1937年諷刺羅斯福權力膨脹的漫畫)


以至於在二戰之前,美國的私人投資金額,始終沒有超過“大蕭條”爆發的前一年。私人企業的經營不力,也導致美國的失業率一直難以降到10%以下。

1936年,在羅斯福的連任選舉中,又有不少他的競爭者抨擊羅斯福只知道一味地借錢開支,破壞了美國政府的財政平衡和政府信用。

面對批評的壓力,羅斯福只得下令暫時削減政府開支規模。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政府開支削減後,美國經濟動力立刻熄火,失業率1年內反彈了3個百分點。

形式所迫下,1937年連任成功的羅斯福,又展開了他的第二輪經濟刺激和福利改革計劃。

這一次,羅斯福受到了上天眷顧。

很快,希特勒在歐洲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緊急擴軍備戰,作為中立國,美國向歐洲出售軍火,大發了一筆戰爭財。藉著做軍火生意的契機,美國的經濟在1940年後立刻好轉了起來。

當幾年後二戰結束時,世界上除了美國,其他主要工業國家均遭受到了嚴重的戰爭損失。以至於美國的工業能力已經領先西歐國家10到20年。

保留完好的工業能力,成為了美國主導二戰後世界秩序,讓美國商品橫行世界的資本。美國因此迎來了20年的“戰後繁榮”。

所以,回過頭來看羅斯福“新政”時,很多人認為羅斯福的道路是正確的,他不僅提高了民眾的福利水平,帶領美國從大蕭條中復甦,更奠定了美國“戰後繁榮”的基礎。

然而,如果沒有二戰和希特勒的幫忙,羅斯福的新政會有今天看起來那麼成功麼?

與其說他是成功者,不如說他幸運更多一些。

桑德斯所效仿的另一個總統——林登·約翰遜,相比於富蘭克林·羅斯福,就相對不幸了那麼一些。

1963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使得副總統約翰遜繼任成為總統。上任之初,約翰遜就提出了旨在結束貧困的社會福利計劃。

在俄亥俄大學的一次演講中,約翰遜說道:

“我們將共同建設一個‘偉大社會’,依靠大家的勇氣、同情心和追求,共同建設一個社會,在這裡沒有兒童會捱餓,沒有少年會失學”。

後來,根據這一次演講的內容,約翰遜將自己的施政綱領包裝為“偉大社會”計劃。

在這個計劃裡,政府負責出資數十億美元,資助貧困家庭、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完成從學前到大學的教育,以充分的教育,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和家庭階級。

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還建立了針對老年人的公費醫療保險制度,增加對貧困人口的醫療護理服務。

因為約翰遜在教育與醫療福利方面的作為最多,他也喜歡稱自己為“教育與醫療總統”。

林登·約翰遜就任總統的時候,美國民權運動達到最高潮。就在他上任當年,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為了回應少數族裔的平權要求,約翰遜總統簽署了著名的《民權法案》和《選舉權法案》,禁止了對黑人的工作、公共設施使用和選舉權的歧視。

因為上述一系列著名的社會改革,林登·約翰遜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林登·約翰遜與馬丁·路德·金的交談)


在少數族裔和底層人民的支持下,1964年美國總統大選,林登·約翰遜的得票比例在美國曆史上位列第一,大眾票數比例達到了61%,甚至排在參與1936年大選的羅斯福總統之前。

然而在經濟議題上,約翰遜的光輝相比於羅斯福,則要暗淡很多。

在他的任上,美國深陷越戰泥潭。這場戰爭沒有像二戰一樣,帶給美國稱霸世界的機會,反而由於戰爭開支的加重,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日益嚴峻。

同時,由於約翰遜延續了羅斯福對工人和工會的支持態度,致使60年代後期,美國製造業活力日漸下降。在汽車製造領域,美國開始被德國、日本反超。

在汽車小城弗林特,當地最大的僱主——通用公司因為人力成本過高而裁員。致使當地失業率上升,青壯年勞動力開始流出。1970年,弗林特的居住人口,較1960年少了3000人。

在此之後半個世紀,弗林特的製造業崗位一縮再縮,當地的居民數量,再也沒有增加過。


04

當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慷慨激昂地演講的時候,臺下有一個頭發凌亂的年輕人,聽得心潮澎湃。

這個年輕人就是伯納德·桑德斯。

桑德斯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波蘭裔猶太人家庭。他留在波蘭的祖父母,在二戰時死於德國納粹的屠刀之下。而他的父母因為厭煩當地濃重的排猶情緒,早早地移民美國,幸運地逃過了這一劫。

雖然搬到了美國,但是像很多初來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樣,桑德斯一家在紐約的生活十分拮据。

因為沒受過什麼教育,桑德斯的父親只能在一家塗料公司擔當推銷員,一家人擠在布魯克林的廉價出租公寓裡生活。

這間公寓只有三間半大小,桑德斯家的兩個孩子出生後(哥哥拉里和弟弟伯納德),因為沒有地方睡覺,多年來只能擠在客廳的沙發上休息。

“因為缺錢,我的父母一天到晚爭執不休,這種無盡的爭執讓人難堪、痛苦,它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永遠不會忘記”。

不堪回首的童年經歷,讓對窮人的同情,印刻在了桑德斯的靈魂裡。

在布魯克林,桑德斯也看到了美國在繁榮表象下的巨大貧富差距。在他眼裡,中產階級寬敞漂亮的獨棟住宅,和底層民眾擁擠骯髒的出租公寓的背後,是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

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了他在芝加哥大學的求學時期。在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芝加哥大學裡,學生大多都來自富商或權貴家庭,桑德斯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

“有時我感到十分孤獨”。

更為不幸的是,在大學時期,桑德斯的母親與父親相繼去世。這讓失去的家庭寄託的桑德斯,開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政治理想當中。

就在桑德斯動身前往華盛頓特區,傾聽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之前,他已經是芝加哥大學的政治活躍分子,曾經多次因為反對大學的種族隔離政策,被捕或受罰。

畢業後,桑德斯搬到了佛蒙特州的鄉村居住。在那裡,他做過很多工作,老師、木匠......但是桑德斯的政治熱情始終存在,他在工作之餘,不忘製作進步主義電影、撰寫雜誌、組織反對越戰的活動。

與此同時,桑德斯也多次參與佛蒙特當地的議員競選。1981年,在朋友的支持下,他當選佛蒙特州最大城市伯靈頓的市長,開啟了他後半生、長達40年的從政生涯。

同一年,共和黨右翼總統羅納德·里根上任。

羅納德·里根進行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否定並撤銷了30年代羅斯福新政的“成果”。里根本人甚至諷刺羅斯福新政的支持者是法西斯,引發了一場美國政壇的輿論大戰。

在里根的鐵腕下,美國工人和工會權力被政府打壓,收入分配越來越傾向於資本家、股東等既得利益者,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擴大。

今天,美國資產前1%的富豪,通過資本運作,就可以收割全體美國人創造的52%的財富。

與此同時,美國的稅收制度也開始利好於依靠資本,而不是依靠勞動收入的超級富豪,完全失去了財富再分配的功能。

甚至於“股神”沃倫·巴菲特都看不下去,經常說他的稅率(資本稅)比他的秘書(工薪稅)都要低,這非常的不公平。

在40年前,桑德斯就已經預見到美國貧富分化的未來。他經常向政府呼籲,要改革稅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改善底層人民的福利待遇,回到美式社會主義的路線。

撕裂的美國社會!終將走向社會主義?

(80年代,桑德斯的政治觀點與今天完全一致)


快40年過去了,一成不變的,除了桑德斯那一頭凌亂的頭髮外,還有他堅定的政治理想。

桑德斯雖然一直不為主流政界所容,但依然在為底層人民奔走疾呼,說著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

他的理想主義,感動了很多美國人。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用來形容白求恩的這段話,在許多美國民眾的眼裡,非常適合桑德斯本人。

這正是很多美國人,用200多萬筆20美元的捐款,追隨桑德斯的原因。

然而,政治是殘酷的。

在號稱民主的美國,政府卻越來越為少數有錢人服務,這不是沒有原因。

就在3月3日,民主黨黨內初選“超級星期二”中,中間派候選人喬·拜登在代表人數上反超桑德斯,證明了美國國內,反感社會主義的人還是很多。

桑德斯的前輩——羅斯福與約翰遜,當初都是藉著經濟大蕭條或民權運動這樣的歷史契機上臺。

對於桑德斯來說,社會主義改革的時機,或許還未到來。

即使最後他以少許優勢打敗了拜登、特朗普,成為新一屆美國總統,複雜的國會政治,也會讓桑德斯的政治理想,在同國會的妥協中走樣。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同時,保持私人企業的活力,避免讓美國滑落為委內瑞拉、古巴式的國家,不知道桑德斯本人是否想清楚了。

畢竟,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下,再爆發一場讓美國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的世界大戰,顯然不太可能。

上帝,不能總保佑美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