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近來曉東的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有些“搞不懂”。曉東媽媽一直認為兒子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可是近來孩子卻常常故意犯錯,把家裡弄得一團糟,甚至老師還“投訴”稱孩子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曉東的媽媽不明白孩子如此多的“搗蛋”行為究竟是為什麼?於是曉東媽媽對於孩子的管教變得更為嚴厲了,有時候三兩句話過後就會對孩子動手。

一天曉東媽媽氣急之下居然把家裡的掃把打斷了,曉東媽媽看著斷了的掃把這才回過神心疼起孩子來,趕緊扔掉掃把抱住了兒子“你為什麼總是故意闖禍呢?”曉東媽媽無奈地說道,這時候一直沉默的孩子說道“我希望媽媽能多關注我一點,你每天都在忙,我覺得你不愛我了!”孩子的話讓曉東媽媽很是驚訝隨後便是後悔不已。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一、孩子為什麼會缺乏歸屬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多次提到過,“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作為個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訴求,在此基礎上個體才能自由發展最終完成自我實現。 前幾天南寧的一名初中生離家出走,正值疫情期間,孩子的舉動嚇壞了父母。於是父母慌忙報警,最終民警在公園將孩子找到。面對痛哭的父母,孩子也哭著說“反正家裡也不需要我,你們只會吵架根本不愛我,就讓我離家出走吧!

1. 父母對忽視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忙於奔著為孩子營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但是卻忽視了生活中孩子的情緒表達。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有情緒波動,因為這意味著父母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安撫,所以父母們會要求孩子乖乖聽話,卻不願意去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態。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2. 父母對孩子的不認可

很多父母堅信打擊式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成才,於是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父母就會急切地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否定。父母不認可的姿態讓孩子很難從父母嘴裡聽到表揚和讚美。

3. 父母缺少對孩子愛的表達

中國式父母很愛孩子,但是卻羞於表達,很少能夠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更多時候父母們會把愛溶於生活細節之中。父母缺少對孩子愛的表達,使得孩子會誤解父母對自己不夠關愛。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看得出來,當孩子渴望被愛的訴求沒有得到直接的滿足時,孩子內心很容易出現缺乏歸屬感的狀態。歸屬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滿足,如果缺失勢必會讓孩子很受傷。

二、缺乏歸屬感,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內心缺乏歸屬感,會導致其在成年後表現出更為激烈的負面行為表達。

1. 孩子變得更加缺愛

當孩子得不到直接的歸屬感滿足時,孩子的內心會被不被愛的空虛所填滿。孩子變得更加敏感、缺愛,甚至由此衍生出討好、取悅的低姿態人格。孩子渴望愛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去愛。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2. 孩子變得更加自卑

孩子處於被父母忽視的狀態中,孩子的世界就變得孤獨無助。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我不值得父母關注”“爸爸媽媽不愛我”等等消極的體驗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自卑之中。

3. 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孩子無法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保持良好溝通的關係,孩子希望通過“出格”的行為引發父母的關注,即便這樣的“關注”是批評或者斥責,對於孩子而言有情緒反應的父母比冷漠的父母更可親。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三、父母怎麼做才能給建立孩子的歸屬感?

黃磊是人們很喜歡的男演員,同時也看得到出來在他的生活中家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會陪伴孩子做遊戲,親手給孩子們做菜餚。幾乎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都有他的陪伴。大女兒多多情商很高,這完全得益於黃磊對孩子的尊重。姐妹倆的關係很好,沒有多子女家庭的爭吵,這自然也得益於兩個孩子內心充足的歸屬感。她們不分彼此,她們對於父母而言都是特別的存在。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1.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後,父母需要學會的是尊重。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地貶低孩子的行為,父母的尊重讓孩子更加能夠感受到父母再把自己當成與平等的對象看待。

2.認可孩子的價值

孩子的世界同樣是豐富而有價值的,在大人看起來很無聊的幼稚行為卻有可能是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父母懂得認可孩子的價值這樣更加能夠幫助孩子變得自信,更加能夠增強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了

3.多對孩子表達愛

周國平說,大人們不要低估孩子們敏感的內心。

常對孩子表達愛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被安全感充斥的內心世界將會是尤為溫暖的。父母的每一句愛的表達都讓孩子越發地感受到自己對於父母的重要性。

家庭歸屬感讓孩子明確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對於父母的愛也更加自信。當孩子變得叛逆時,先別責怪孩子的調皮,試著去感受一下孩子背後的真正訴求。大家對於孩子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耿倩倩聊育兒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