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將牛奶倒掉,是奶農不是資本家

病毒可不管你有多少艘航母,頭號強國照樣被肆虐得服服帖帖。

病毒橫掃之際,歷史無奈的一幕重演了。據媒體報道,美國日常提供牛奶的學校關門,商店限制每戶家庭的牛奶購買量,很多家庭在疫情初期囤足了牛奶如今無需購買……各種原因導致牛奶過剩,威斯康星州奶農被迫倒掉數十萬加侖牛奶。

寧願將牛奶倒掉,是奶農不是資本家

這讓我們回想起90年前大蕭條的一幕。

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奶牛產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遠大於求。

寧願將牛奶倒掉,是奶農不是資本家

在這種情況下,奶農有三種選擇:

一是保存牛奶,等待價格恢復上漲,但牛奶保鮮相當困難,在今天亦如此,更別說上世紀30年代了;

二是降價銷售,但當時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得越多;

三就是倒掉滯銷的牛奶。大量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奶農會乾脆殺掉奶牛。

寧願將牛奶倒掉,是奶農不是資本家

只看事件表明的話,我們會很疑惑,痛斥這種浪費行為,甚至原先以為是資本家的罪惡。但其實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奶農。這與今天某些果農寧願毀掉成噸的水果也不外賣,是一個理。

那到底為什麼要倒掉牛奶?

賣得多賠得多。

牛奶不易儲存,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會壞掉。但這並不意味著賠錢賺吆喝就管用,如果每多賣出一加侖牛奶,就多賠錢,你認為奶農會幹嗎?而現在商家賠錢賺吆喝是為了吸引品牌人氣,為今後市場奠定基礎。

為什麼會賣得越多賠得越多,而不是薄利多銷呢?

交易費用高於牛奶價格。

當奶農發現把牛奶全賣了換來的收入還不夠交易費開支時,倒貼錢的事兒誰會幹?奶農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動力,只好倒掉。

1934年1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絕望的奶農封鎖了道路,傾倒了超過10萬磅的牛奶。發生類似倒奶事件的還有加利福尼亞州。

寧願將牛奶倒掉,是奶農不是資本家

當然對比今天的情況,略有不同,今天是因為病毒疫情封閉隔離,造成市場需求短時間內崩塌。一旦疫情緩解和好轉,社區民眾原先囤積的牛奶消耗殆盡後,市場會一定程度上恢復,又急需奶農產奶賣出牛奶。

雖然有各種意識形態的對立,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希望疫情嚴重的國家儘快好轉,要不,倒掉牛奶的就不只是美國的奶農了,也不會僅僅只是倒掉牛奶這一種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