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自己活出來不是給出來的


今天看了《桃源》這部電影,該片講述了張楚和兩個女人曹淑娟、李紅之間的愛恨糾纏的故事。


張楚一個老實本分的人,他非常愛自己家庭也愛自己的小孩,雖然生活經營的辛苦,但一家三口過的其樂融融。無奈的是妻子為了錢卻背叛了他,讓他不堪其苦。然而這時候李紅插了進來,想跟他成立自己的家庭,並且李紅為了挽留張楚做了極大的讓步,結果確實徒勞的。


生活是自己活出來不是給出來的


看似一個破碎的家庭到一個家庭的建立完美銜接,張楚並不需要付出多大痛苦。但是情感上是兩個不同的家庭世界。張楚並未把跟李紅建立的家庭作為自己“認為的家庭”,也就是說,張楚自始至終都未認為跟李紅建立了戀愛關係。在李紅的家庭裡,張楚活得只像個“嫖客”,被李紅包養的同時適時付出自己的“性”,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

何以如此呢?


1.自己的生活自己活出來

電影用倒敘的描述手法:張楚和曹淑娟之間有一段美滿婚姻,小孩的出生到成長,張楚一路陪伴,但是生活捉襟見肘,迫使曹素娟不得不出去辛苦賺錢,最後為了錢,給張楚帶了“綠帽子” ,張楚營造的“桃源”式家庭破碎了,由於無法給家庭提供物質條件,出於對曹淑娟的愧疚和悔恨,也為了挽回家庭,一次次原諒曹淑娟,最後無法容忍,到暴力綁架。這一切張楚認為是自己原因造成,即使再差也需要自己去承擔的。

即使到最後跟李紅在一起時,李紅答應讓他帶“小虎”一起住,張楚仍然決定借錢買房子跟“小虎”一起住。張楚想通過自己來彌補這個破碎的家庭。自己生活家庭自己有責任擔起來。


生活是自己活出來不是給出來的


2.生活不是給的

張楚跟李紅相遇是在北京,李紅厭倦了流浪的生活,想跟張楚建立自己家庭。另一方面原因是李紅認為張楚是個好男人,之前在學校時可能就已經喜歡他了,只是沒機會,現在剛好碰上張楚家庭離異,自己剛好依託。李紅最大限度地給與張楚生活,希望張楚能接納自己。這就造成張楚的被“包養”的事實。

李紅的舉止是善意的,是愛張楚的,但是張楚由於自己缺乏經營能力,第二次被包養,等於事實上尊嚴被無情的踐踏,張楚暫時接受,只是無家可歸的權宜之策。靈魂還是在曹淑娟那兒。

李紅無法走進張楚心理,則是張楚從沒把曹淑娟忘記過,也從來沒把李紅放在心裡,張楚心裡存在的仍然是自己那個破碎的家,如何去挽回敗局,挽回曹淑娟的心。

李紅一味地付出,給予張楚想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張楚心中想要的那個生活。


生活是自己活出來不是給出來的


3越要抓住想要生活越抓不住

李紅想跟張楚建立自己的家庭,想緊緊地抓住他,可是理想卻現實越來越遠,就像張楚想緊緊抓住他的家庭,不讓他破碎,結果越害怕越出現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就屬於這種“不良壓力”。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態,並不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從而想辦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覆擔心“失敗後怎麼辦”。

李紅要爭取張楚要從根本上理解張楚的想法,單純的擔心是無意義的。


生活是自己活出來不是給出來的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自己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別人給不了的。

在小城看似平靜無波的表面下,湧動著不同人的慾望與掙扎,安寧的背後隱藏著人性的選擇,所有人都追尋著自己心中的“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