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情感,想要結果,先搞清楚“緣分”的真諦

瞭解人性,瞭解自己。我是子暢MrsChange,帶你用心理學元素,探討親密關係。

諮詢時,她問:“我和他這一段苦戀,到底有沒有結果?”

與她探討何謂“結果”,她說就是雙方能打破重重現實障礙,可以生活在一起。

當談及她與愛人目前的狀態,她說他們之間還有許多待處理的現實問題,例如雙方性格、家庭背景有很大差異。

還了解到,雙方最重要的情感基礎——比如信任,比如相互理解的模式並沒有建立。這需要她作為親密關係中的重要一方,誠懇地面對自己、探索自己,無須過於執迷。

她看似明白地低頭細語道:“嗯,我願意安心等待,用心溝通。”

說完,卻又驀地抬頭,擔憂而急切地問:“那,我和他到底還要幾年才有結果?這個過程實在太難熬了。”

……

一段情感,想要結果,先搞清楚“緣分”的真諦

的確,我們從小就是被教育成注重“結果”的孩子。從考卷的分數到班級的名次,從興趣愛好班到考過第幾級。

父母教育早戀的孩子,比例最高的勸說辭也是:“你和她又不會有結果。”(青春期的孩子們常告訴我,他們這時無奈的內心辨白是“我沒有想過要有結果啊!”)

所以,在諮詢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

“我和TA會不會有結果?”、“我和TA到底配不配?”“我未來的伴侶會是什麼樣子,多大年紀,做什麼工作?”

雖然早已知道這樣的觀念存在著問題,但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一時半會難以轉變,依然凡事都想立刻要“結果”,包括情感關係。即使潛意識裡可能都知道,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一個天大的美麗謊言。

從心靈的渴望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希望遇見良人,共度一生。有所希冀並沒有錯,然而我們卻沒有理解一段情感關係的本質——流動,自然,體驗,變化。

正因如此,我們也習慣性認為某段關係是一錘子買賣生意——只要買下來,從此便可氣定神閒衣食無憂。或者認定從今往後TA就只能屬於我,絕對不能離開我。這些其實都違背了情感的本質。

但,你會發現,情感關係並不是像具體物質一樣,確定下來就不變化了。


一段情感,想要結果,先搞清楚“緣分”的真諦

情感,是像水一般流動著的

一段感情,有時走向頹敗,有時走向更深的契合;有時走向相互療愈,有時走向自我的舔呧和成長。如果仍將它期待成一定要有某個“結果”時,這段關係很容易陷入僵化狀態。

就像婚姻一樣,它從來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另一種境界的嶄新開始,所以才有世人常說的“婚姻需要經營的。”經營是動詞,即是一個不斷調整自己、不斷接納對方的互動過程。

因此,如果你極度想獲得一段關係的“結果”,得到確切的“答案”,也許反而容易失去這段關係。

或者在已獲得結果之後,無心再打理它;

也有可能過度緊抓這個結果,變得亦步亦趨,掌控防衛,變得你都不再欣賞自己。


一段情感,想要結果,先搞清楚“緣分”的真諦

緣分的真諦,是它是兜兜轉轉變化著的。

那麼,允許它將我們帶入未知,允許情感如水般流動,允許一段關係的成為體驗的過程,允許彼此擁有成長的空間。

在來來去去、聚散離別中獲得滋養,獲得力量,獲得啟發。



關注“子暢MrsChange”,心理集團聯合創始人,心理講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跨界創意人。

帶你用心理學元素,探索自由之路。

每個人,都擁有改變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