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汕尾

我的故鄉—汕尾

我,土生土長在粵東一座濱海城市,我居住的這座小城三面臨海,北面是連綿不絕的山脈一直從惠州逶迤延伸而來,如長龍越境而結穴。遠觀歷史,這裡曾被定義為南蠻之地多瘴氣,近看歷史,這裡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如今捷勝沙坑遺址便是物證、理證。

我的故是我起居作息的好歸宿,也是我精神靈魂的棲息地。你若細心觀察,留意生活,你便會發現我的故鄉這座小城四季分明,惠風和暢。

每年過了冬至之後,周遭裡“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自然景象,便會告訴你春的氣息已漸到,立春之後更是淫雨霏霏,新燕東南飛,漁舟揭曉霧,野渚觀春潮。直至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時天氣已漸回溫,一件襯衫或短袖,甚是恰意。當立夏時節過後天晴空萬里的高空,魚鱗狀、棉花狀、飛禽走獸般的彩雲、波瀾壯闊的海面、海天一色的視覺盛宴、夕陽無限好的日暮、豐盛的荔枝、龍眼、芒果、西果、李子、甘草水果等等等等,還有家家戶戶必備的解暑涼茶,晚飯後納涼的男女老少,這些阡陌百姓的生活氣息都在童叟無欺的告訴著你,時已是盛夏。到了大暑時節之後,黑夜裡你若是細心感受習習涼風吹來的細膩感覺,你那神經敏銳的肌膚便能下意識的察覺到夏風開始有了一丁點改變,漸多一分涼意而少一分溼粘粘的感覺,直至立秋開始,黑夜裡的習習涼風愈吹秋意愈濃,陣陣涼風吹到中秋前夕,大街小巷都在販賣柚子、月餅、食用油,各家各戶忙著送禮過節時,你煥然大悟,不覺秋已到半,有詩為證:皓皓中秋月,徐徐八月風。良辰處處美,好景家家圓。般般來上客,盞盞話嬋娟。醉時手搦月,醒後身騎龍。雖然這座小城的深秋裡依然只適合穿短袖,有時不講情義的大海還會連續颳起幾個秋後超級颱風,不知不覺的市井生活中,慢慢直至你發現晚飯後出來納涼散步的街坊寥寥無幾時,那便是冬天的到來。火鍋唰起來,羊肉吃起來,市場上賣羊肉的商販又開始經營起羊肉攤生意,此時麻辣燙火鍋店的生意自是火旺,反之那些冰室、奶茶店沙灘經營的各種遊玩、嬉戲、燒烤、解暑的生意就要開始挨淡季了。倘若人的一生,其先天配置的內存儲存量是100G的話,直至冬至那天你吃進那年第一顆湯圓開始,不覺間你生命的內存條又填滿1G,芳年增添一歲。也許這是我故鄉這座濱海小城獨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也許這也是中華文明中最古老的傳統夏曆紀年法地歲數計算法。有時候這座小城的寒冬裡還會撒嬌地下起凜冽刺骨的冬雨來。有詩為證:更寒驚清夢,冬雨鎖小城,夜半三更裡,人留故事中。若是沒把這座小城任性地撒嬌給哄住,她乾脆多日寒雨霏霏,連日不開,甚時煩惱,又寒又冷又溼潤又刺骨,真是有擾冬眠夢。有詩為證:瀟瀟冬雨淹夜寢,點點滴滴到天明。留不住幾分殘暑,一宿添千疊羅衾。

油鹽柴米茶的日子有時候過得你不覺時日過,光陰似梭,歲月催人老。就這樣當你不覺間開始聞見各鄉各村在敲鑼打鼓,舞獅弄拳,秀拳腳耍帥時,這些熱鬧又喜慶的聽覺盛宴會驚醒你思考起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直至大街小巷中開始出現成群結隊的舞獅班、唱曲班在忙著往各鄉各里各寺廟各社神明拜年時,一年的立春又到了!春回大地、春暖花開、春滿人間。不覺間生命就這麼過了一春秋,但願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這便是我所土生土長的故鄉的四季。然而在這個四季分明,漁業豐收,物產豐盛的小城裡,就這麼塊小小的小城卻培育出大驕傲、大榮譽的歷史英雄人物及獲得共和國勳章的偉人,陳炯明、彭湃、馬思超、黃旭華等等。我想此等為國家事業、國家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豪傑們,巷陌百姓基本都耳熟能詳的能記住他們的名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座低調、含羞、內斂的小城裡,也賦予了在此土生土長的女子們天生具有賢惠、刻苦、隱忍、任勞任怨的賢妻良母秉性,無怨奉盡一生照料著祖國的後勤工作。民族戰鬥英雄麥賢得的賢妻李玉枝女士便是,她用自己的大半輩子照料著從戰場下來後成為一級傷殘的病人,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了的民族戰鬥英雄麥賢得戰士,讓我們的民族英雄在生活上得到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逐漸擺脫病痛,讓我們的鋼鐵戰士走向健康正常人的行列。有情有義創奇蹟,英雄的妻子亦英雄。此等深藏功名數十年的事蹟,我想更應讓大眾市民們所普知並標榜學習。

我的故鄉,一座宜居的濱海城市,一座四季分明的又特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城她是我生命的搖籃。我雖是個平平無奇的小人物,生活在這座小城裡,過著一般市井百姓的巷陌生活,但卻共瞻著英雄人物們的榮耀。這座小城雖則渺小,甚是偉大,我深愛著我的故鄉——汕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