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時候取暖

小時候,到了冬天,班裡同學10個人8個手伸出來都是有凍瘡的。也許是因為太多這樣的,所以大家倒都覺得沒啥。

小時候沒立冬,母親都會把冬天需要穿的棉衣棉褲,棉鞋都準備好,好讓我們安然過冬,那時候的棉襖都是棉花做的,類似東北的花粗布,一般我是紅色的,兄長是藍色的,年年如此。

母親幹活很利落,所以我和兄長几乎每年都能準時穿上新做的棉衣,雖然那時候的棉衣樣式很難看,可我是班裡唯一少數沒有手腳凍傷的人。

家裡到了冬天會在屋子裡生煤爐,但家裡只有一個爐子在父母親房間,天冷了父親會在房間另支張小床,而這張小床就成了我和兄長的小窩。記憶中我和兄長上小學二三年級時還擠一張床。

就這樣一家四口窩在一個生有煤爐的房間裡過冬取暖,倒沒感覺到冷。小時候,煤爐燒蜂窩煤,我們全家一氧化碳中毒了好幾次,還好每次都不是很嚴重,有時候煙管被堵屋裡就會露煙,睡一晚上第二天會頭暈噁心,後來才知道是一氧化碳中毒了。所以那個年代很多老人因為生煤爐一氧化碳中毒沒有熬過冬季的事時常發生,可沒有辦法,在農村這是唯一經濟實惠的取暖方式了。

小時候記憶中的三九天要比現在冷得多,下的雪一般都沒過膝蓋,早上上學需要家長拿著鐵鍬一路剷雪護送到學校才行。下雪天第二天家家戶戶都早早起床打掃門前雪,那時候的人們是真勤勞,每家每戶都會先把門前主幹道清理出來,方便鄰里過道。清理完門口雪再鏟院子裡和房頂的雪,小時候真沒少剷雪,一下雪我和兄長都會和父親一起剷雪、掃雪、推雪,天氣雖冷,可每次我們爺仨都乾的甩掉棉衣,甚至汗流浹背。這也算是不錯的親子作業。

那時候上學教室也很冷,老師會從自己家裡帶兩個棉簾子掛在門上,可還是解決不了冷的問題。那時候晨讀我們一般都是大聲朗讀,一邊讀一邊跺腳,好促進血液循環抵禦寒冷。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教學條件是真艱苦。

80後小時候取暖


課間操我們會來個百米賽跑,打個球,跳個皮筋,好讓身體快速熱起來, 那時候的課間操還真的是起了大作用,很少有人會幹巴巴坐在教室裡不動,一般都是全員出動,為啥出勤率這麼高?一個原因就是太冷了,活動活動可以讓身體熱起來,所以那時候我們同學幾乎沒有胖子,身體素質很好。

80後的我們吃過苦,也受過累,可我們不懂得抱怨,這樣的生活環境確實培養了我們堅韌不拔的性格,這也為我們日後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個天然保障。

80後小時候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