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剛到杭州時,一次坐公交車,透過車窗看到路邊一處白牆黛瓦的高牆大院,從外表看,就是一處普普通通的江南民居,上寫“胡雪巖故居”,因為上大學時,看過圖書館的臺灣作家高陽所著的《紅頂商人》一書,知道胡雪巖其人,卻沒想到他的故居從外表如此低調。

後來得空專門又去探訪,才發現這所故居低調的外表下,內裡卻極盡奢華。

胡雪巖故居佔地7230平方米,東起牛羊司巷,南沿元寶街,西至袁井巷,北臨望江路。正門位於元寶街18號,元寶街是一條窄窄的石板小巷,據說因為兩頭高,中間低,類似元寶,因此得名。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元寶街入口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故居正門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窄窄的元寶街


胡雪巖出生於1823年,名光墉,字雪巖,為安徽績溪人。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在錢莊當學徒。因為出身貧窮,胡雪巖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在他20歲左右時,遇見了窮困潦倒的書生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包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巖雖然和他並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做了官後的王有齡感其恩德,胡雪巖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錢莊,當鋪、藥鋪,經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成為杭城一大商紳。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鼎盛時期的胡雪巖開始著手建造這座豪宅。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正門大匾,善少了兩點,據說是因為以此寓意善事做不完的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正門口的兩頂紅木官轎

宅第分為中軸部分和東西兩側院落。進入大門便是中軸區域,由轎廳、百獅樓等組成,用於日常待客。轎廳內有兩頂做工考究的紅木官轎。

西側院落是胡雪巖常去的花園——芝園,這裡亭廊、曲橋、碧池樣樣俱全,嶙峋的假山群更是讓人體驗到穿行其中的樂趣。據說堆砌芝園內的假山,假山下有國內最大的人工溶洞,以太湖石堆砌,當時就耗費了十多萬兩白銀,假山上的“御風堂”據說是當時杭州城的最高建築。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芝園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亭臺樓榭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拍照的一對璧人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御風樓,現在看來不是很高了,假山下為人工溶洞

東側為生活區,由鴛鴦廳、清雅堂、和樂堂等組成。鴛鴦廳為胡雪巖為最寵愛的姨太太所建,對於那些不太受寵的姨太太則於和樂堂集體居住,每人一單間。清雅堂為胡雪巖的子女的居所。故居內亭臺樓閣,水榭通幽。從建築到傢俱都精心佈置,運用大量名貴木材精雕細刻。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鴛鴦廳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鴛鴦廳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和樂堂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和樂堂的一個個小單間


整座宅園的建築設計為晚清典型的江南園林式豪宅,富麗堂皇,極盡奢華,所用材料選用了大量名貴的紫檀、酸枝、楠木、銀杏、花梨、南洋杉和中國櫸,做工精細,雕刻彩繪精美絕倫。還結合了當時歐洲的建築風格,安裝了諸如大型穿衣鏡、水法流蘇吊燈、西洋彩色玻璃、落地窗之類。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百獅樓上的彩色玻璃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歐式落地窗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百獅樓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當時很罕見的玻璃窗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歐式落地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胡雪巖當時還請來了外國技師,安裝了當時上海十里洋場都還沒有的電話機,方便主人隨時召喚下人伺候。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早期的電話


故居內還有董其昌、鄭板橋、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的書法石刻作品。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芝園中牆壁上的石刻書法作品


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巖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後因輔助左宗棠有功,被賞賜黃馬褂,稱紅頂商人。同治十三年,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河坊街上的胡慶餘堂


在鼎盛期他建了這所豪宅,極盡奢華,卻不過風雨十載

河坊街上的胡慶餘堂

胡慶餘堂現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製中成藥的國藥號,享譽中外,被譽為“江南藥王”。

1882年,胡雪巖因生絲生意失敗而一貧如洗,1885年,他在貧困交加中鬱鬱而終。他的後人在他去世後以10萬兩白銀將此故居轉讓他人,他曾經擁有的萬貫家財和浮華一生,隨風逝去。倒是他精心創下的胡慶餘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價”的優良傳統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

此後的一百多年,風雨變幻,豪宅幾經易主,從輝煌走向衰落,後經杭州市政府出資修復,才得以原貌恢復。

步入其中,感慨萬千,正如胡雪巖故居中朱鎔基的長篇題詞:“胡雪巖故居見雕樑磚刻重樓疊嶂,極江南園林之妙,盡吳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財傾半壁。古云富不過三代,以紅頂商人之老謀深算,竟不過十載,驕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引以為戒,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