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第4章:社會信念和判斷

這裡將進入《社會心理學》第4章的學習分享——態度和行為。我們是什麼(內在)和我們做什麼(外在)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態度是否真的能決定行為?行為又是否能反應出當前的態度?原因是什麼?這些都是本章要研究的內容,小編將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精髓。本章分為3個章節:態度對行為的預測、行為對態度的影響、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下面將開始第3節的學習。

每次你做一個決定,你就會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

——劉易斯《返璞歸真》

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經典之作《社會心理學》

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上一節講到了行為對態度的影響,行為對態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節將會分析影響的原因,書中給出了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的三種解釋。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定義

個體口頭將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經歷)表露給他人,在親密關係的發展和維持上起主要作用(360百科)。

特徵

自我表露是雙向、持續的循環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獨事件;

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會影響自我表露的過程;

自我表露過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印象管理

心理學家庫利、戈夫曼等人提出,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通常,人們總是傾向於以一種與當前的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相吻合的形象來展示自己,以確保他人對自己做出愉快的評價。

我們表現出與自己行為一致的態度。為了看起來一致,我們也許會假裝表現出某種態度,雖然那意味著有些做作或是虛偽,但為了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是值得的。

自我辯解:認知失調

●定義

認知失調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化解方法

費斯廷格認為,使失調感最小化的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性接觸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比如

①我們大多數人自己偏愛的新聞、明星、動物等等。

②與不吸菸者相比,吸菸者中認為吸菸很危險的比例要小得多。

認知失調理論為自我說服提供了一個解釋,並做出了一些驚人的語言。如下:

理由不足

重要論斷

在我們做出某種行為的理由不足時,我們更可能感到不適(失調)並因此更加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個例子

溫和地告誡孩子,不能玩某一玩具,他們更可能內化不許玩誘人玩具的要求。因為這個溫和的告誡不能為他們的順從提供充足的理由。

當一位家長說“整理好你的房間,小明,不然你要捱揍”。小明不可能將打掃房間內化為合理的的行為,因為嚴厲的威脅已經是個充足的理由。

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如果我們的行為不能完全用外部因素來解釋,我們就會感覺到失調

決策後失調

定義

當我們表達出意見或者做出決定後,喀什痛苦地感到認知失調——你拒絕了好的方面,選擇了不好的方面。

反饋

當我們做出決策後,我們會經常高度評價自己的選擇而貶低放棄的選擇,以此來減少失調。

一旦做出決定,它就會自圓其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固執”。有的人,做出決定後,牛都拉不回來,他還會為自己的行為作出令自己滿意的回覆。

自我知覺

定義

自我知覺理論由達里爾•貝姆提出。自我知覺是社會知覺的一種形式。它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以自我為認識的對象。也是指一個人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發生的情境瞭解自己的態度 、情感和內部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內部狀態的瞭解,也像他人瞭解我們一樣,都是通過我們的外顯行為(360百科)。

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三種理論比較

●表情和態度

有句話說,心態決定態度。如果你一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那麼你這一天都會陰氣沉沉,並且所有的事都會以一種陰沉的聲音回應。反之,樂觀的人總是好運連連,人氣爆棚。情緒是會傳染的,空姐為什麼要口銜筷子練習笑容?當你在10000米的高空看見一個滿臉微笑的美女時,你的心情不就會也跟著笑起來?如果一個苦瓜臉對著大家,那麼只會搞得整個機內情緒壓抑、氣氛緊張。記住,那可是10000米的高空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文中表露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要體驗別人的感受,那麼就模仿他們的表情吧。

書中還提出了兩個觀點:面部表情會影響我們的態度、姿勢也會影響我們的態度。這不再深入討論。

過度合理化和內在動機

關於過度合理化,有以下的解釋:與報酬會增加動機的觀點相反,該理論認為不必要的報酬有時會帶來一些隱性的代價。這就是過度合理化效應。給孩子報酬來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們就會將這種遊戲變成工作,內在動機就會變成外在動機。

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正如自我知覺理論所暗示的,沒有預期的報酬並不會破壞內在的興趣。如果員工是因為興趣愛好而產生主要的工作動力,那麼就不應該破壞這種動力,額外的報酬只會將內在動力變為外在動力,從而影響員工的積極性。

在教學上,如果我們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理由,並且給予他們報酬和讚賞,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我們也許就能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繼續學習的慾望。當存在其他多餘的理由時,比如在強迫學生來學習,或者控制他的自由,俺麼將會適得其反。

理論比較

已經和大家學習了自我表露的兩種理論:認知失調理論假定我們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此來減少我們的內部不適;自我知覺理論則假定同觀察和推斷他人的態度一樣,我們會審視自己的行為並且做出合理的態度推斷。兩種理論似乎是自相矛盾的,那如何分辨兩種理論呢?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的假定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的原理。

●失調的激活

不管是印象管理理論,還是認知失調理論,那些可能引發失調的的條件都會激活個體的不適感。那為何“自願”是說或者做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會激活失調呢?克勞德•斯蒂利的自我肯定理論認為,因為這種行為很令人尷尬,它們使我們覺得自己很愚蠢,它們破壞了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善良感。

讀《社會心理學》——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