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價值是什麼。金融的意義在哪?

記錄人


金融的價值在於一個“融”字。


無論是你所說的《華爾街》,還是風投的故事,本質上都是一件事情,就是融資。

公司發行股票,目的是為了籌集資金而讓公司更好的發展。資金對於一家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場上越大的公司融資的幅度就越大,但是有些例外,例如老乾媽是從來不融資,但是也發展的很好,不過如果它願意融資,它的發展會更大,有更多的錢來打廣告,建廠房,招工人,買設備等等。

華爾街的本質,是一級市場,也就是證券發行市場,幫助企業融資;而二級市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股市,是幫助普通投資者手中的資金有去處,讓一級市場的股票價格市場化。而華爾街,僅僅是作為一箇中間人的作用。

風投的資金,其實並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從投資人手中接過來的,投資人把手裡的錢給風投,風投去找項目,項目成功獲得收益,風投獲得獎金和手續費,投資人獲得投資收益;所以我們能看到,風投實際上也僅僅是一箇中介,作為專業投資人讓手中的資金流向該去的地方。

再談談期貨,期貨的產生實際上是為了穩定現實生產的價格。假如我下個月有一百斤稻子收割,現在稻子的價格是20元,但是下個月稻子的價格可能是25元,也可能是15元,誰都說不定,因此我通過發行期貨,我下個月以23元的價格出售100斤稻子,那麼我的收益就穩定了,而市場也通過期貨給“下個月的稻子”定了價。這就是金融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定價,無論是什麼,只要是商品,就可以讓它出現一個市場價格,並以此為基準進行交易。

最後,我國金融市場並不完善,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更是差了不知道多少條街,我在本科生階段所學習的所有專業課程,基本都是由國外教材稍微改編或者直接翻譯過來的,學術領域尚且如此,現實中玩弄金錢的金融更是成為某些居心不良的人的騙人工具,在我們眼中,所謂的現貨、二元期權、部分小額借貸,根本就不算是金融,僅僅是打著金融的名號坑蒙拐騙的,金融是市場的,是透明的,而不是通過欺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金融的意義就是給實體和資金之間搭上一座橋樑,並且淘汰一些不適合在市場中生存的企業,也就是說,業績差的小企業很難融到資金,但是哪怕業績差,但是成長性很好的企業,也能通過金融而獲得成長的機會,這也是你說的風投的作用,優勝劣汰。這就是金融的意義。


股市L先生


1,金融可以幫助你,更快地實現人生理想。

2,只要你活著,你就一定會和金融發生關係。

3,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一段時間,就算你能活200歲,你的生命,也就是200年的時間,而時間就是金錢。

4,比如,一輛車10萬元,送你一張30年後到期的10萬元國債,跟優惠20%比,後者更划算,因為,10萬元國債,在3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1萬元,而優惠20%,等於2萬元。

5,30年的時間,把10萬變成1萬元,時間是錢,這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事實。

6,如果你不懂金融,你就會吃虧,有時,會吃大虧。

7,再比如,10年前,你有10萬元,你可以:一,存銀行,二,買股票,比如買中國石油或者騰訊,三,在北京買30平米的房子,10年後,存銀行變成了18萬,買中國石油變成了4萬,買騰訊變成了360萬,買房子變成了330萬。

8,同樣的時間,因為你選擇了不一樣的金融產品,所以,你的財富,相差極大。

9,再比如,你的工作選擇,10年前,假設你可以進諾基亞,也可以進阿里巴巴,都做到了中層,進諾基亞,意味著你失業,進阿里巴巴,意味著你實現了1個億的目標,表面上,這是你的決策不同,導致了你的命運不同,實際上,還是諾基亞和阿里巴巴這兩隻股票不一樣,也就是說,你選擇的金融產品,不一樣。

10,金融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巨大,對於外國人,也一樣巨大,比如,1986年,一個美國人買1萬美金的美國國債,一個美國人買1萬美金的微軟股票,到今天,分別變成了8萬美金和1000多萬美金。


賀喜仁


金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企業與企業的交易,國家與國家之間所組成的龐大交易系統!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交易行為負責,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水平獲得市場的獎懲,來評價你對社會的貢獻。


市場交易本身,能把對你無用甚至有害得東西轉移給對該事物有價值的人手上去。金融市場也不例外。


為了更好得管理風險,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來幫助我們獲得社會整體效益的增加。這裡再打一個比方,實業生產好比是汽油,保證整個經濟機器的能量產生的根源。而金融業好比是潤滑油,使得資金融通,風險分散,分工管理。金融金融,資金融通是本職工作。沒有潤滑油,汽油的燃燒效率大大折扣,機器依然能跑,但效率非常低下。


而如果大量的資源湧入金融,好比一臺機器只有潤滑油,沒有汽油,沒一個人做實業,經濟體自然是無法轉動的。


好的機器,必然是汽油和潤滑油的比例恰當的。在這方面設想得最宏大的,要屬羅伯特席勒教授的新金融秩序的宏大構思。該構思能不能成功施行,我不評價,但我仍然建議大家閱讀《新金融秩序》一書。


鴻學金信


金融本身原理很簡單,就是資金的流動和融通。
簡單的說就是讓資金在有錢和缺錢的兩個機構(個人)之間安全、快速的流動,就能夠叫做金融。
但是,這些從有錢方流出的資金最終必須是通過流向那些能夠賺錢的實體經濟(缺錢方)來讓自己升值的,也就是說這些錢最終要通過實體經濟變成產品、服務、技術、文化甚至未來預期,賣給那些需要的客戶獲利,然後這些獲利中的一部分就成為了提供資金方(投資方)和資金流通協助方(金融服務機構)賺錢的來源。
這裡只要保證以下三點金融行為就可以成立。
1.資金是能夠安全、快速流動的
2.實體經濟是能夠賺錢的
3.賺的錢是能夠滿足投資方和金融機構胃口的
但是,如果投資方資金沒有通過實體經濟賺錢,甚至都沒有到達任何實體經濟,而是最終直接或間接的把這些錢作為收益、利潤又返回到投資人手中(讓投資人更貪婪),這就可能成為典型的旁氏騙局或者金融零和賭局。
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中,強調閉環資金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驗證資金的流向,如果資金流向的實體經濟本身很難賺錢,或者資金根本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僅僅通過實體經濟走個帳,而沒有變成產品、技術、服務、未來預期等~),最終成為騙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很重要!!!學習金融入門的童鞋都要學會用閉環金融的模式思考問題)
現在不少前幾年甚至十幾年發財壯大的“著名”企業家,都大張旗鼓進入金融市場,用金融模式搞連鎖,搞加盟,搞返利,搞網城~最終分析他們的模式,都只能讓投資人從別的投資人手中拿回收益(實體經濟模式有硬傷,管理有硬傷,營銷有硬傷~~最終都不可實施),一旦沒有新的投資人入場,這個資本騙局就結束了。
所以,任何不強調實體經濟模式,不能把實體經濟模式講清楚,不能讓你從實體經濟模式中真的能夠看到收益的所謂新金融,都不要觸碰,別管他的發起人是誰?以前有過多少輝煌業績?(一味突出金融回報不談實體的項目就更別觸碰了)。
世界是依“道”運行的,靜心就能領悟更多自然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