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中國是橋的故鄉,尤其是泉州的古代橋樑,一直為世人所稱譽,自古有“閩中橋樑甲天下,泉州橋樑甲閩中”之說。橫跨在福建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共歷時14年建成,因橋長五里,又被稱為“五里橋”。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在水頭鎮一側的“聽瀾樓”石碑上,刻著安平橋的歷史。據記載:古代的安海地區三面環海,海洋貿易極度繁榮,然而由於安海灣為淺水海灣,受潮汐影響通航時間有限,且存在安全隱患,當地民眾為了維持生計,便修建了這座連接海港兩頭的跨海大橋。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安平橋採用花崗岩和沙石構築而成,它也是繼泉州洛陽橋後,再一次使用“筏形基礎”建造的梁式石橋,但其長度遠遠超過了洛陽橋。據測量,目前橋的全長近2300米,橋面寬約3.6米,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也是我國最長的海港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以堅硬花崗岩鋪架的橋面,每塊橋板石長5到11米不等,最重的達到了25噸。據專家猜測,這些巨石應該開採自泉州府附近的石窟。而據一些私家族譜記載,這些巨石很多是從咫尺相望的金門島海運而來。雖然歷經九百年風雨與海浪的侵蝕,當年開鑿的釺痕仍清晰可見。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安平橋的361個橋墩均為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分為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不同樣式,其中的船形墩可起到破浪的作用,以化解海浪對橋墩的衝擊。如今石橋兩側大部分已淤積成為溼地,船型橋墩也早已派不上用場,但依然能想象石橋當年逐波踏浪的氣勢。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橋身的東、西和中間分別建有五座閩南風格的“憩享”(涼亭),以供遊人休息,欄杆柱頭上還雕刻著惟妙惟肖的南宋護橋將軍石像。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晉江地區8級地震,房屋幾乎全部倒塌,而安平橋卻基本完好,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建橋技術的輝煌成就。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橋身中部的中亭旁,立有歷次修橋的14方碑刻。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明天順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橋記》石碑。從碑文所記載的內容可以瞭解到,每次修橋的經費大多靠募捐和樂施而來。都說物是人非,這座石頭砌就的安平橋卻歷經800多年的歲月,“樣貌”與初建時相差無幾。


中國古代第一長橋 距今869年 長達2.3公里 歷經8級地震至今完好!


坐落於安平橋頭的望高樓,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很多遊客以為這裡就是安平橋的終點,其實不然,福建沿海地帶歷經滄海桑田,安平橋200米左右的橋身已被埋入了淤泥堆積的溼地中。如今這裡已建成五里橋生態溼地公園,良好的環境使其成為泉州一處新興的旅遊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