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自私的基因》一書告訴我們,人生來基因裡就含有“怕死”的成分,正是這種“怕死”的意識,使人類得以生存並延續後代。基因裡這種自私的、自我複製的意識,是隱藏在人的潛意識裡面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要讓一個人不顧生死,除非你讓他忘卻自我,完全沉浸在集體的意識當中。

同樣的,在冷兵器時代也好,在現代戰爭當中也罷,衝鋒陷陣的戰士就算再勇敢,歸根結底也是個肉體凡胎,也要受“自私的”基因的控制。所以,面對死亡,他們不可能完全做到不懼死亡。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很多的戰爭都是統治階級為爭奪利益而發動的,談不上完全的“正義之師”,那麼整個軍隊也就自然做不到像20世紀的抗日戰爭那樣同仇敵愾了。如此一來,統治階級採用徵兵、募兵等方式得來的將士,他們不可能完全心甘情願地去赴死,尤其是軍隊裡頭第一排極為容易當炮灰的士兵。

假如你是第一排士兵當中的一員,由於自私的基因作祟,也許你會想著:憑什麼要讓我站在第一排當肉盾,給別人當炮灰,最後勝利的果實卻由活著的人來分享?怎麼做才得免一死?這時候你就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保全自己的問題了。

可是這樣如何能打勝仗?

所以,作為高級指揮官,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讓站在第一排的將士甘心捨生赴死,英勇殺敵。

01 理性分析實際傷亡率,可不可取?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無非兩種:兩軍對壘,排陣攻殺;或者打造器械,攻城拔寨。

關於兩軍對壘的情況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其實古代的戰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交戰雙方一上來就正面對決拼刺刀,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其實在一場大的會戰中,雙方軍隊近戰的機會並不多。

在戰場上,一般都是先封鎖、騷擾、試探對方,尋找對方的弱點所在。如果可以包圍,則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讓敵軍糧草斷絕,自亂陣腳。所以,交戰的時候主要以弓弩作為遠程武器。等到對方的士氣崩潰了,再來一場硬碰硬的決戰,打掃戰場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在大部分情況下,雙方士兵的主要傷害,都來自弓箭。

而弓箭在射擊的時候,是呈拋物線狀的,所以無論士兵站在哪個位置,只要他在弓箭射程之內,都難免要受到傷害,甚至陣亡。

但古代的排頭兵,一般都會有最好的配備,如鎧甲、盾牌等等,都是整個軍隊當中最好的配置。這麼一來,在面對弓箭的射殺時,前排的士兵因為裝備精良,反而存活率比後排的還高。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當然,如果面臨的是敵軍精銳騎兵部隊衝擊軍陣,這就另當別論了,這時候前排的士兵無論如何,都是傷亡率最高的。因為騎兵攻殺,是處於一種高速撞擊的狀態,力道非同小可,受騎兵攻擊的點,可能前幾排的士兵都會陣亡。

這個時候,如果你是總指揮員,可能你就得這樣解釋:在作戰的時候,軍隊是會經常變換陣型的,而不是永遠讓第一排的戰士在前線衝殺。比如古羅馬軍團,就是分為三線橫列,交替作戰,而不是永遠讓一排的士兵打滿全場。畢竟,就算第一排的士兵再英勇,作戰久了,也會精疲力竭,需要得到適當休息。這個很容易理解,喬丹、科比球技再厲害,也需要幾分鐘時間休息,然後再重新登場。

這也就意味著,部隊裡面大家站第一排的幾率是比較均勻的,只不過是時間先後的問題罷了。所以,站第一排的傷亡率並不會比其他排的高,因為只要熬過了第一輪攻擊,存活下來的人就可以暫時撤下來,再由別的列隊頂上去當第一排。

關於打造器械,攻城拔寨的戰爭類型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毫無疑問,在古代戰爭當中,最危險、傷亡率最高的,當屬攻城戰了。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fén)轀(wēn),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軍隊常常死傷三分之一的人數,都還攻不下城池。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曾圍攻陳倉,十萬人馬,打了近一個月,在魏將郝昭的嚴防死守下,硬是打不下陳倉,還折了不少人馬。

但以上說的應該是比較極端的、艱苦情況下的戰爭。

攻城戰的死傷率雖然高,但又並非影視劇中表現出來的那麼誇張。在影視劇中,戰士們就扛著個簡陋的竹梯子,冒著箭雨往前衝,而城上的人就安排滾木礌石伺候。這樣一來,死的人當然就多了,只要城裡的武器足夠,多少人來送人頭都不夠。

實際上,古代攻城的時候,主要做兩項任務。第一是要填平護城河,這樣才能實施近戰;第二是要登城,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佔領城池。當然歷史上也有圍而不攻的情況,讓城內的敵人斷水斷糧,但如果是對方兵精糧足,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

先來說說填護城河的情況。

對古代戰爭一知半解的人,會以為士兵是直接頂著箭矢去填河的,這樣肯定會帶來很大的傷亡。實際上,據記載,古代士兵在填戰壕或者護城河的時候,是用一種叫作轒轀車的工具作業的。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轒轀車以大木作周框,下有四輪,上架如屋頂,以生牛皮蒙之,車內可容十人,在內著地推車,直抵城下攻城作業,以避敵矢石。

北宋《武經總要》裡面提到,在攻城時,士兵用以躲避矢石的工具,還有一種叫作木槾的東西:以版為之,制如屏,裹以生牛革,上施桔槔,載以四車輪,低昂,以繩挽之。凡攻城,欲蟻附者,則以幔御當面矢石也。

如此一來,有遮擋的靠譜工具,第一排的士兵去填護城河,傷亡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再來說說登城的情況。

眾所周知,古代攻城戰要用到雲梯。但云梯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陋的長著兩隻腳的竹梯子。《孫子兵法》說到,真正造雲梯,需要好幾個月的工夫。春秋戰國時期的雲梯,底部就裝有車輪,人藏在裡面可以移動,雲梯梯身可以上下俯仰活動,頂端有鉤狀物,鉤住城牆邊緣的話,敵人就不能輕易將梯子掀翻了。

《武經總要》記載:“雲梯,以大木為床,下施大輪,上立二梯,各長二丈餘,中施轉軸。車四面以生牛皮為屏蔽,內以人推進及城,則起飛梯於雲梯之上,以窺城中,故曰云梯。”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士兵在爬梯之前,後面會有隊友配合,向城裡的敵人投火石、箭矢,這樣血洗了一波又一波,後面才有指揮員下令正式攻城。

也就是說,有厚實的雲梯的屏蔽,有隊友的掩護配合,登城的士兵的傷亡率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以上,我們分析了兩種作戰情況,第一排士兵的傷亡情況,其傷亡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答案來源於我們理性的案例分析。

但問題在於,這些情況,第一排的士兵會理性地去分析過嗎?就算分析了,第一排作戰的士兵,依然還是第一個面對死亡風險的人,而傷亡率再低,也只是針對前排的整體而言,並不代表個體就真的風險低了。這樣又怎麼能夠克服恐懼呢?這就好比我們去旅遊的時候坐纜車、過玻璃棧道,明知道是安全的,但看到萬丈深淵,我們就不自覺害怕了。

所以說,理性分析第一排士兵的傷亡率,對他們克服恐懼,其實意義並不大。他們如果可以選擇,估計是會這樣回答:“是哦,在第一排傷亡率並不是最大。很好,那我還是選擇站在最後一排吧。”

02 以物質利益來引誘,可不可取?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讓人家為你打仗,肯定要有好處,否則誰會給你賣命呢。所以,古時候統治階級在徵兵或者募兵的時候,一定會有物質賞賜作為補償。

如秦國以敵軍首級論功,斬獲敵軍甲士首級一枚,爵位就晉升一級。著名的雲夢秦簡就有記載,一位普通士兵寫書回家,詢問家裡是否已經被賜爵。此外還有斬將、奪旗、先登等軍功。其中“先登”說的是第一個登城的人,《韓非子》一書記載,獎勵是“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

類似的情況在明代也有。

《武備志》有記載:“宣德九年,定南方殺滿賊例:凡斬賊首三顆以上及斬獲首賊者,俱升一級;斬首二顆,俘獲一二人,斬從賊首一顆以上及目兵兵款有功者,俱加賞不生。”

雖然馬克思曾經說過,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人們便敢於冒絞刑的危險,去爭取利益。但這種以強烈的物質誘惑去掩蓋對“死”的懼怕的辦法,還是會出問題的,因為第一排的士兵並沒有真正解決“怕死”的問題。

如戚家軍規定斬獲首級一枚,賞銀三十,這在當時算是一筆大財富,絕對是馬克思眼中的300%利潤了。而站在前排的士兵會怎樣做呢?為了不讓別人搶了軍功,他們就在混戰中殺人,砍了頭,直接就退回到軍隊後面邀功去了。這樣就導致了軍隊潰敗,被敵人追著跑。

這個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有記載:“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使眾兵相望誤認是敗走,大家都走了。”

這個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有些喜歡投機取巧的戰士,往往就鑽了這個漏洞,在混戰中不殺敵,反而專門挑戰場上的屍體來割首級;如果沒有敵人的首級,那就割自己人的,只要邀功時不被發現即可。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雖然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況且這些士兵要麼是社會下層的貧農,要麼是一些亡命之徒,大家都有“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賭博心理,但這些通常都是面對比自己弱小或者是實力不相上下的敵人時才有的現象。如果對面是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第一排的戰士便會預料到自己必死無疑,就算賞賜再多,自己恐怕也無福享受了,潛意識裡面的“怕死”基因就會不自覺啟動,那時候就有可能變成了逃兵,或者發生兵變了。

歸根結底,這種依靠物質來支撐的戰鬥勇氣,依然無法讓人徹底忘掉“自我”的利益。

03 以軍紀來約束,可不可取?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古代帶兵打仗,動輒幾萬甚至是幾十萬人,如果沒有軍紀約束,那麼龐大的隊伍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這時候人數多反而是個累贅。

為將者,第一條就是要穩定軍心,電視劇上也經常上演某將軍為穩定軍心而將某擾亂軍心的將士斬殺的情節。管理這麼龐大的隊伍,就是要靠紀律來約束。

所以,古代打仗,也要靠軍紀來約束第一排的士兵,讓他們奮勇向前,而不是因為畏怯而當逃兵。因為軍隊就像多米諾骨牌,如果前方將士氣餒了,那後面的人就會受感染,整個軍隊就會兵敗如山倒。

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得更為詳細:“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餘兵斬首。”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當逃兵,就會被督戰的士兵砍死,倒不如往前殺敵,還有一絲活的希望,就算自己不幸戰死了,家裡人還能得到優待。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初平定滇緬的一次戰役,明朝軍隊面對強悍的敵人,打得有點吃力,左翼軍隊稍微後退了些許。這時候站在山坡上觀看的主帥,就對手下的人說:“去,把左軍頭目的人頭拿來。”剛巧左軍頭目看到上坡上有人縱馬提刀,往自己這邊馳來,於是趕緊回過頭,帶領自己的弟兄往前廝殺。這一仗,明軍扭轉局面,大獲全勝。

由此可見,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太過嚴厲也可能會導致發生兵變。試想,如果前排戰士覺得投降活下來的幾率更大,那可咋辦?

隋煬帝就是活脫脫的例子,自己窮兵黷武,最終就是被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禁衛部隊活活勒死的。

所以,以軍紀來約束戰士,是必要的,但卻不是讓前方戰士“忘我”廝殺的本質。

04 忘我:場下動之以“情”,場上曉之以“樂”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要想讓戰場上的戰士,特別是第一排的士兵達到“忘我”的狀態,克服死亡的恐懼,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讓戰士們心甘情願奔赴戰場;第二,面對敵人時,首先得戰勝基因的“自私”本性,從而忘掉死亡的威脅。

如何讓戰士們心甘情願上戰場?

《三國演義》裡孔明北伐的時候,因為祁山地帶運糧不便,只能一次率領一半的士兵去打仗,過一段時間再輪換另一半。有一次即將輪到前方的將士回後方休息了,可是忽然飛馬來報,司馬懿發動雍涼幾十萬的兵馬,殺過來了。有人建議孔明讓士兵留下來應戰,等打完仗了,再回後方休息。孔明回答:那怎麼行?按照軍法,他們應該回去了,何況他們的妻子在家倚門扉而望,日盼夜盼親人歸來。結果將士們聽了很感動涕零,就自告奮勇留了下來,而且士氣大振,“殺得那雍涼之兵屍橫遍野”。

由此可見,要想戰士們心甘情願上戰場,那在場下,就得把他們當人來看,給予一定的關心。作為一名普通士兵,很可能上級給一點陽光,他就能夠“燦爛”了。

另外,對戰爭性質的宣傳也很重要。如果說某場戰爭是為了保護家園,而不是統治階級間的爭權奪利,輸了就要被對方屠城,士兵家人就絕對活不了了,那就絕對有人願意奔赴沙場,守衛家園。

這裡可以舉一個反例。當年關羽攻取樊城的時候,被呂蒙背後突襲了荊州。於是關公就派人去跟呂蒙談判,結果呂蒙故意讓使者看到,雖然孫“取回”了荊州,但對劉的士兵家人是秋毫無犯的。這樣就導致了關羽麾下的士兵無心戀戰,最後打了敗仗。

如何讓赴戰場的排頭兵“忘我”殺敵?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行文至此,這裡才是我們要講的最核心的東西。無論如何,人怕死的本性都難以克服,除非人徹底忘了自己。

那怎麼能夠忘記自我?

勒龐的《烏合之眾》裡面提到,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結群后,由於人多勢眾,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覺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由此可見,要讓一個人失去自我意識,那你就得以群體意識去代替它。

那在戰場上老辣的軍事主帥是怎樣做的呢?

首先,將帥得用盡九牛二虎之力,讓每一位士兵,特別是看不到後排隊友的排頭兵,意識到自己身在一個無所不能的群體之中。而要讓群體意識湮沒他們,就得讓他們有著和群體統一的步調。

這時候,樂器——鼓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孫子兵法》雲:“金鼓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使勇者不得獨進,祛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古代打仗,用鳴鼓的方式,當作軍事指揮的信號,同時也是維持進攻秩序的有效方式。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古代軍隊是有一套完整的樂器指揮系統的。

《周禮·大司馬》提到“王執路鼓,諸侯執賁鼓,軍將執晉鼓,師師執提,旅帥執鼓鼙,卒長執鐃,兩司馬執鐸,公司馬執鐲”。而在打仗的時候,也會對不同級別的指揮官使用的鼓進行嚴格區分:將鼓的聲調是“商”,帥鼓的聲調是“角”,中級軍官使用小鼓。這樣一來,整個軍隊從上往下,就成為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只要鼓聲一響,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尉繚子》一書還指出,古代軍隊還通過鼓聲的不同頻率,表達不同的進攻速度:一步一鼓,是要求步伐整齊地緩步前進;十步一鼓,是要求快步前進;當鼓聲連續不斷時,就意味著要發起衝鋒了。

只要音樂節奏配合得好,鼓聲一響,人身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又怎麼可能還會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呢?這時候主帥只需要派一個英勇的戰士在前線進行示範,就能輕而易舉地帶動全體奮勇廝殺了,而且是不要命的那種。難怪曹劌會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了。

另外,古代戰爭,群體的吶喊,也對個體“自我”的震懾起了很大的作用。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就會有一種崇高感,人的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就會顯現無遺。

正如網上有人說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早就殺紅了眼了,哪裡還會想到“死”的事情?

冷兵器時代,求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他們是如何忘卻自我的?

所以,音樂、節奏是古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武器,是用來殺掉士兵的“自我”的。這樣,人就徹底成為了戰爭的機器。

當然,這種忘掉“自我”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僅限在戰場上。所以,要維持士兵的作戰能力,還得有賞賜,還得有軍規等進行輔助。

談到這裡,在冷兵器時代,第一排士兵心理陰影面積幾何,而他們又是如何忘卻自我的,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